光阴坐标|她有一颗不老的心——九五老人马秀花印象

拓客说宗教 2024-04-04 00:11:27

马有福/文

进门得知她这会儿在复式楼上休息,我们就站在客厅里等她。其小儿子说,我这就去叫来。我们想,九十五岁了,下得楼梯,还需一番周折。谁曾想,她咚咚咚踩着楼梯跟着儿子很快就来到客厅,让我们先坐。谦让一番,坐沙发上,我来了个开门见山,问年庚。她比我更直:九十五了吧,属羊。

九五老人马秀花

言语直爽,表情开朗。我就乘胜追击,问其大名小名。她说,大名马秀花,小名哈丽麦。小时候是童养媳,13岁就来到婆家,当时男人还才只12岁。

那么小,当时,婆家还当人吗?

那不?说是在人家里当媳妇,还每天送到学校和清真寺里去念书念经,那时,多少人还有这个幸运与机会?

我在心底盘算,那时大概是四十年代初,她赶上的正是青海回族教育促进会在各县设立分会并派人示教的时期。我这就问起她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她说,那时,早上是女人上学,下午是男人上学。一开始学校让我们还唱歌,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不让唱了。那时,我在清真寺里背下的信仰辞以及十大天仙的名字,如今还记得。

金阿訇鼓励她:您背一下,让我们听听。

她就大声背了一遍十大天仙的名字,语气里含着自信。

就这样,我们说起她能够记忆起的那一段历史的一些细节。她说,因为婆家家庭成分不好,是地主,解放后,她们因此没少受苦。那时,在生产队里,凡重活累活几乎就是我们干的。但我却一点儿都不怕,这主要是因为有一副健康的身子骨。如今,村里的老人们都还记得,我能调动使唤左右手干农活。扬野灰,扬家肥,左右开弓,从来不耽误已经到了地头的耕牛干活的进度。一人顶俩不是夸张。

干活这还不算什么,其小儿子补充道,当时,我父亲因不堪忍受生产队里的折磨,逃离村庄,远去海西柏树沟煤矿打工时,母亲则代替父亲接受例行批斗,常常站在主席台上,晾在太阳下,默然不动,忍受来自乡亲们的公然欺凌。

尽管如此,老太太依旧不在意这些磨难以及生活多方面的考验,该干啥就干啥,硬是相夫教子,把六个儿子、两个女儿拉扯成人,并看到了子子孙孙接憧而来的成功。如今,其子女四散开来,在全省各地企事业以及政府机关里上班的就有三十多位,崭露头角并小有名气的亦不少。这一切缘自他们这个家庭的重学风气。

她自豪地告诉我们,她的丈夫在解放前就毕业于昆仑中学,对于读书有着不同于井尔沟其他人的见识。平时,他完全可以忍受孩子们这样那样的一点不检点,但绝不允许他们不读书。他喜欢读书上进的孩子,不理不学无术的后生。这使他们这个家庭的几辈人都很重视学习。就是这样的学风,让老太太亦不甘落后,平时也喜欢上了读书识字。犹记得阴天下雨不能干农活的日子,老太太一边做着家务,一边就向坐在炕上休息的老汉问字,有意无意间学会写会了很多汉字。这,在她们那一代妇女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六十二岁那年告别井尔沟,迁居西宁之后,她有大量的闲余时间了,在按时完成宗教功课之余,她犹不忘读书学习,炕头上总少不了自己喜欢的书本。她读这读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潜移默化,无意间给孩子们带了个好头。还是其小儿子告诉我们,这些年,她把一本《穆斯林的葬礼》读来读去,如今简直可以过目成诵了,对其情节、人物已经到了了然于胸的程度。

听到这,我都有点汗颜了。说是以文为业,对于自己喜欢的名著,我们何曾下过这番苦功?

采访结束,早已上路,我意犹未尽,直到回家还在想;如果找到余裕,跟九十五岁的老人分享她不断阅读《穆斯林的葬礼》的感受,那必当是另外一种心灵的洗礼了。

2023年4月13日

西宁

0 阅读:1

拓客说宗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