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内外环境下,印度的困境不只在印度存在。中国智能手机企业或许现在就要反思贸易商式的古老出海模式的局限
文/智物
显然是终局已到。
2022年4月,在小米印度危机正炽的之后,《智物》的两位同事和一位国际投行人士聊到了一个可能性:陷入大麻烦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也许有一个选择,或者说只有一个选择,学习曾经的美国通信、互联网企业,将自己的印度资产打包,引入一个或者多个印度财务、产业投资人,然后,在孟买和新加坡、香港、纽约、伦敦多地上市,所谓的“雅虎中国模式”。
当时已经看得明白,印度市场就是鸡肋,弃之可惜,食之难咽。简单说,印度市场的利润,无法回到中国,或者说无法为中国企业所用。
如今看来,这一模式越来越有可能变成现实,只是未曾料到的是,率先尝试这个模式的居然是OV。6月12日,一向对此话题积极关注,不断报道的印度媒体《Money Control》、印度时报提到,vivo可能最会选择出售其印度业务的多数股权,潜在的收购方是塔塔集团,两家媒体提到谈判已经取得进展,但是双方的估值仍有差距。
西方教科书式的本土化,未获优待
也未曾料到,是韩国现代第一个决议采取分拆印度业务上市的方案。一个月前,印度媒体披露韩国现代汽车计划将其印度子公司分拆上市,募资25亿美元。
《印度时报》的文章同时提到,vivo已经将其位于印度新德里附近城市诺伊达的一个工厂交给了Bhagwati Products公司来运营,这间公司也正是印度本土手机厂商Micromax的母公司,此前,与vivo曾经有过密切的合作,并且双方的高层也有相当深入的信任关系。
国内媒体刻意忽略不提的是Money Control在4月的另一篇文章,OPPO、传音都在寻找相应的印度合作伙伴,潜在的买家除了塔塔之外,还有Lava International、Optiemus和 UTL Neolyncs,三家都是印度通信设备公司。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多个卖家,只有个别的潜在买家,最终交易价格是否理想,不问可知。值得细思的地方有两个:过去数年当中,一直按照西方管理学教科书追求更加本地化的中国智能手机企业的绩优生们,是否有过其他的选项,避免如今进退失据的局面?
往事难追,最重要的是,经此一役,这些所谓的中国最优秀科技、制造业企业的代表,会如何吸取印度教训。会以怎样的形式考虑欧美,以及东南亚市场?
也就在《智物》与投行人士讨论在印度实行“雅虎中国模式”的同一个房间,一间顶级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向在场的人提到了一本历史研究的书籍《1565:被遗忘的第一次全球化》,其中介绍了当时中国的东南诸省的先民,是如何在东南亚地区艰难求生的。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粉丝们一定能懂艰难的含义。类似的教训,在多年前西班牙等地愤怒地对待温州的皮鞋商人的时候,李嘉诚曾经提醒过,东方企业家应该有怎样的国际化路线和方式。
第一个问题难以尽述,《智物》提到过,在印度政府各种无理的袭扰之下,vivo在印度市场的表现依旧相当出色,过去的一个季度当中,仍排名第一,很难理解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尾大不掉,内外都是如此。
被迫出售和主动引战,有本质的区别
反而着眼当下,思考印度教训和经验,高昂的学费之外,或许有新的收获。如果将所谓“雅虎中国模式”提前到10年前,是否会是另外一个场景和局面?
当下,欧洲、美洲不同于印度,好于印度,是否是暂时的?长远计,是否也应该现在就开始着眼采取,或者考虑相应的“雅虎中国模式”,现在就引入本土财务、产业投资者,布局好资本化退出的路径,而不只是像1565年的中国商人一样,在海外做贸易,然后回到广东盖豪宅。
对于中国智能手机企业来说,建立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海外平台的好处至少有几个:平衡国内外市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同周期,另外,AI技术更迭来临,手机越来越涉及用户隐私数据,本地化的监管挑战只会越来越大。这也是技术、社会发展的新趣向,希音、Temu、TikTok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为什么制造业企业还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