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

求求求文化 2024-03-13 02:23:58

夔(kuí)怜蚿(xiá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ěn chuō)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qiú)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fēi)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在那广袤无垠的原野之上,有一只名叫“夔”的独足兽和一只名叫“蚿”的多脚虫正在闲谈。

夔,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中国古代神奇生物,形似牛,通体青绿,只有一只脚。而蚿,就是一种多脚的小虫,外形类似蜈蚣,虽然微小却足具千军万马之力。

它们在谈论着这样一个主题:

独足兽、多足虫、蛇、风、眼睛和心,哪一个更应得到世人的羡慕?

夔羡慕蚿,因为蚿有许多的脚。蚿羡慕蛇,因为蛇没有脚却能行走。蛇羡慕风,因为风无形无迹。风羡慕眼睛,因为眼睛能明察外物。眼睛羡慕心灵,因为心灵能感知内在。

夔对蚿说:“我以单脚跳跃,比你简便。但你们用上万只脚行走,是怎么做到的?”

蚿回答:“吐唾沫时,大的唾液珠如同珠子,小的唾液珠如同雾滴,多得数不清。但谁又去计划如何啐唾沫呢?就像我走路一样,启动天生的本能,就不知其所以然了。”

蚿对蛇说:“我用很多脚行走,反而不如你没有脚的速度快,这是为什么呢?”

蛇回答:“我依赖天生的机能行动,哪能改变呢?我用不到脚。”

蛇对风说:“我用脊柱和胁骨行走,就像有脚一样。你从北海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无迹可寻。这是为什么呢?”风回答:“我从北海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人们用手阻挡我,我无法吹断手指;人们用脚踢我,我也无法吹断腿。然而,我能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这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的体现,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风的解释里面,庄子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叫做“大胜”,讲的就是风的现象。

它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风,因为没有形体,所以你一个人对着风,举起一根手指,风没有办法改变你的一根手指;你朝着风踢了一脚,风也没有办法阻止你的这一脚。从人的角度来看,这叫做“小胜”;从风的角度来看,这叫做“小不胜”。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大胜”是一种超越小我的状态,是达到一种不受限于自身形体的限制,能够顺应自然、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并且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庄子通过风的比喻来阐述“大胜”的含义。风是无形的,它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是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吹折大树、毁坏房屋。这就是风的“大胜”,它超越了自身的形态和局限,通过无形的方式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其实如果我们结合《逍遥游》最后庄子与惠施有关大瓠、大樗之用的争论,就更容易明白了:

惠施认为大瓠不宜用作瓢、大樗不宜用作木材,这是它们的“小不胜”之处。在他看来,这些事物因为其巨大的体积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使得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用途并不如小事物那么方便和实用。

例如,一个大瓠作为腰舟在江湖之上漂浮,虽然可以承载人,但却不如小船那样灵活方便;一个大樗作为木材种植在虚无的乡土里、广大无边的旷野里,虽然高大壮观,但不如一般木材那样实用,难以用于建筑和制作器具。

而庄子则主张将大瓠系在身上作为腰舟在江湖之上漂浮,将大樗种在虚无的乡土里、广大无边的旷野里。他认为这样做可以达到通达物性、善用其“大胜”之处的目的。

因此,庄子提倡人们要顺应当下的环境,善于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要过分追求于他人眼中的标准和价值观,不要过分追求无限而过度追求物质和欲望,这样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人们应该安分从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接受自己的特点和局限,不为了追求别人的特点而患得患失。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达到一种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境界。

0 阅读:0

求求求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