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眼见证一个孩子变“抑郁”的过程:父母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平等心理研究院 2024-03-30 10:50:36

昨天半夜,朋友给我发了一份诊断书。

上面显示:经诊断,她的女儿有轻度抑郁症。

还没等我回答,朋友又发了一大串文字:

“我每天都在努力赚钱,供她吃供她喝,她怎么还抑郁了?

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了?她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呀?我们以前每天能吃饱都觉得特别幸福。”

许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孩子会抑郁。

但事实上,在儿童抑郁症的背后,是无数个不被理解和日日夜夜的情绪堆积。

01

被长期贬低的孩子

一生都在寻求治愈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变抑郁?”

最高赞作者王京花的回答让人特别深刻:

小时候,父母吃饭的时候盯着我,笑着问:“期中考试想考多少分呀?”

我放下筷子,试探性地说:“98分吧?”

父母“啊?”一声。

我惊恐不安,讨好地问:“那考99吧?”

“你这孩子,真没有上进心。”

见父母生气还带着责备,我忙说:“考全校第一!”

这时,父母才开心地笑了。

在我们家,如果不是第一,就会挨骂或被惩罚。

期末考试,我被别人恶作剧,眼睛和鼻子血流不止。

妈妈知道后,并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心疼我,为我撑腰。

反而一直问我:“是不是你招惹他了?不然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我满心委屈,耐心地向父母解释。

结果,父母反而怪罪我:“这么大人了,你不知道躲呀!”

我的钱被同学偷了,父母说我爱撒谎,自己花了钱还要推卸给同学。

高中毕业后,我越来越放飞自我,成绩一落千丈:逃课、喝酒、玩游戏、上网吧、看美女。

但是,我的父母仍然每天拿我和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无数次,我觉得特别痛苦,想割腕跳楼结束自己,却被各种责任感拉了回来。

我告诉父母我的真实心理状况,结果等到的还是批评:

“自杀的人太自私了,不想想怎么给父母养老吗?”

所以,我再也不和父母分享了。

暑假那年,我失恋了,带着视死如归的心情回家了。

家里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感受到我的情绪,反而让我去给他们同事陪笑喝酒。

结果,回家后被骂了:“你给长辈敬酒的时候绷着个脸干什么,不会笑吗?”

在那几个月里,白天就像行尸走肉。

晚上就开始做很多噩梦,睡眠时间不到两个小时。

几年后,提起这件事,妈妈说:“你们小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

后来,我离奇地抑郁了。

我没有告诉父母,因为我不知道会给我的是救命稻草还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父母总是说:“我对孩子这么好,他怎么会突然抑郁了呢?”

事实上,没有什么突然的,一切早就有迹象了。

那些抑郁的孩子,他们可能经历了无数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弗洛伊德说:除非他经历过不断被否认被攻击的童年,否则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攻击自己。

抑郁不仅是孩子的心理写照,更是父母的镜面写照,照见了父母需要成长的地方。

02

“贬低教育”和“支持教育,

养出来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报道了一名33岁女大学生的案例:

这个女孩,名叫范成金。

在家啃老10年,不出去工作,也不结婚。

面对父母的指责和镜头的拍摄,女孩控诉道:“都是家人毁了我。”

小时候,范成金非常喜欢画画,脑子有服装构想,就能立即画出一幅画。

结果,母亲看到后,把她大骂了一顿:“做这些有什么用!快读书去!”

有一次获奖,兴高采烈地和父母分享,结果父母没有半句夸奖,而是一脸冷漠。

好心为家人做一顿饭,结果被骂:“不中用的东西,做的饭真难吃!”

高考没考上,换来的是:“要你有什么用?花了这么多钱,连个大学都考不上。”

在范成金的生活中,这样的冷嘲热讽都成了日常生活:

“像废物一样,什么都做不了。”

“我养你有什么用?”

“你要是能成功,狗都能成功了!”

“垃圾,白眼狼……”

在《中毒的父母》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打击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针一样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中。”

调查研究表明:

经常遭受嘲讽、打击等其他贬低式语言暴力的孩子,比鼓励式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心理学也认为,从小受语言暴力伤害的孩子,长大后出现过激行为的概率很大,这类孩子尤其容易出现激情犯罪。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一直没有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孩子自然会变得消极。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消极,甚至伤害自己。

而父母用积极的语言养育孩子,可以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个小男孩喜欢在课堂上问各种奇怪的问题。

“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

甚至在课堂上做化学实验。

这些行为让老师们很无奈......

有一天,老师让他给妈妈带了一张纸条,并告诉他只有妈妈才能看。

看到纸条后,男孩的母亲愣了一下,然后读给他听:

“您的孩子是个天才,这所学校对他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教他,建议您亲自教导。”

这个爱惹麻烦的男孩,是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

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妈妈选择了保护。

许多年后,爱迪生偶然看到了这张纸条:“你的孩子有精神缺陷,我们决定不让他继续就读,他被正式退学了。”

看完之后,爱迪生泪流满面,他在日记中写道:“爱迪生是一个有精神缺陷的孩子,但他的母亲把他变成了世纪天才。”

哲学家詹姆斯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尤其是孩子,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孩子最初的自我认知来自父母的反馈,智慧的父母,会不断地向孩子传达积极的暗示。

在抚养孩子的路上,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

03

孩子需要鼓励

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很多家长认为,我打骂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

恶声恶气才能教好孩子,这实际上是对教育最深刻的误解。

教育博主王人平说:

靠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信任,赢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追随,还是依靠权威、羞辱甚至暴力来赢了孩子,让孩子屈服和听从?

父母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教育方式,会构建不同的亲子关系,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1、给孩子犯错的机会,经历比结果更重要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

如果父母,就因此给孩子贴上“坏”、“愚蠢”的标签,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朱永新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中说:

“成长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孩子的心灵就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伤害。

假如说错了一句话,做错了一件事,就受到父母的严厉批评,以后就再也不敢说,再也不敢做了,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几十年来,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对学习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找到了打开孩子高效学习底层逻辑的钥匙。

她认为,只有打破大脑固化论等陈旧观念,给孩子充分的犯错误和纠错机会,鼓励孩子多维度的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2、鼓励比指责更重要,告诉他“你能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对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试”。

测试结束后,他给了老师一份名单,告诉老师这是最有潜力的孩子们。

八个月后,罗森塔对名单上的孩子进行了复试。

奇迹出现了:

与上一次相比,所有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并且一个个自信乐观。

但事实上,这些孩子都是罗森塔教授随便写的,根本没有测试。

那么,为什么学生们会进步神速呢?

这是因为老师相信教授的实验,对名单上的孩子寄予厚望,给他们超强的正面评价。

而在老师的鼓励和期待下,这些学生自然自信心增强,从而激发了各方面的潜能。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证预言”,即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预言行事,最终使预言成真。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父母称赞孩子有礼貌,孩子自然彬彬有礼。父母称赞孩子优秀,孩子就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04

15 阅读:4871

平等心理研究院

简介:专注解决青少年成长问题和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