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有六节度、都省、统领,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 ——《虏中风俗》
贞观四年(630年)大唐战神李靖率领唐军千里奔袭东突厥汗国汗庭,活捉颉利可汗,一战攻灭宿敌东突厥汗国。战后,唐太宗李世民在东突厥汗国旧地设置单于都督府,以及州县等行政机构,将草原正式纳入大唐的版图,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将突厥民众大量内迁大唐,而处于草原与中原交界的河北地区成为接收突厥人最多的地区。后来唐高宗时代,大唐攻灭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唐高宗李治效法自己的父亲,也大量将高句丽人内迁大唐,作为与辽东接壤的河北再次承接了大量的高句丽遗民。加上唐军攻灭薛延陀之战和平定漠北铁勒九姓后,也大量将漠北的薛延陀人和铁勒人大量内迁到河北安置。如此一来,河北地区的民族结构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达到了胡汉各居一半的地步。
彼时,控制大唐核心权力的仍然是关陇集团,而地处大唐东北方向的河北豪族则隔绝于帝国核心权力圈之外。河北地区自古崇山尚武之风,老话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所以河北民众的上升空间只能是从军,加上当地胡人众多,胡人最擅长的就是打仗,如此一来,在常年的战争中河北豪族与胡人贵族在战斗中结成了浓厚的友谊。
唐玄宗时代,大唐的支柱府兵制遭到破坏,唐玄宗李隆基只得将权力下放,由地方将领自行募兵、收税。地处前线的河北被设置为范阳、卢龙节度区,而担任范阳、卢龙节度使的就是河北胡人中的粟特人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又兼任了河东节度使(山西),大唐三分之一的军力都在其手。在任上安禄山从奚、契丹、突厥、高丽等族人中拣选8000人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为彪悍的骑兵军团,是为曳落河骑兵,也称"八千曳落河",这是安禄山的亲兵卫队,是大唐最强“外籍军团”,也是安禄山最强大的“底牌”,更是后来安禄山反叛大唐的“底气”。这8000人只对安禄山负责,他们拥有唐军中最先进的装备,安禄山曾带着这8000人打垮了20万契丹兵,使得契丹老实了200年,可见其战斗力有多牛。
本该是大唐“守护神”的安禄山却成了大唐的“掘墓人”。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根据地范阳(今北京)率兵15万造反,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爆发。因为河北地区常年被边缘化,河北豪族也跟随安禄山反叛,到了后期甚至成了叛军的主力。因为内地常年和平,军备废弛,短短一年时间,安禄山就攻入长安,而叛军所以能如此狂飙突进,作为安禄山“压箱底”的曳落河骑兵可谓居首功。至德二年(757年)9月,唐代宗李亨发动收复长安的战役,李亨以自己的儿子、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为唐军总指挥,统率郭子仪、李嗣业等唐军名将,以及大唐安西军和北庭军(西北军)15万人进攻长安。安禄山以自己的义子以安庆绪,带领李归仁,安守忠等河北名将,以及11万范阳、河东军(东北军)。
双方在长安成为香积寺展开决战,这是一场大唐精锐之间的对决,特别是是李嗣业所部的5000陌刀队与8000曳落河骑兵的对决更是堪称梦幻,最终陌刀队凭借手中的陌刀将曳落河骑兵斩落马下,曳落河骑兵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若不是安史之乱这场内战,曳落河骑兵本该驰骋在漠北的草原、天山的戈壁、青藏的冰原甚至中亚大漠,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不世功勋。可惜,因为野心家的权斗,他们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从此大唐最强的骑兵部队没了。
唐帝国的战神太多了
安禄山贪心不足蛇吞象,拥有辽东河北,富得流油,还嫌弃军职不高。[得瑟][得瑟][得瑟]
安禄山叛变的底气明明是汉族河北的贵族吧,安史之乱就是贵族集团的争斗,主力都是汉人,别吹某个少数民族了,真牛就不会是少数民族,更不会成为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