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盛唐第一名将,他若不死,不会有安史之乱

易云聊历史 2023-02-22 15:14:03

以忠嗣之才,战必破,攻必克,策石堡之得不当所亡,高马直以空虏资,论禄山乱有萌,可谓深谋矣。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新唐书》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东北战区最高司令长官(范阳、河东、卢龙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率领麾下15万最精锐的大唐“东北军”叛乱,因为安禄山所部的叛军是大唐最精锐的边防军,而大唐内地自武德四年(621年)的洛阳之战后,至今已是一个半世纪没见刀兵,内地的军人在安禄山叛军面前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结果安禄山在1年内相继攻陷洛阳、长安,大唐陷入万劫不复境地。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出逃蜀地避难,在逃难途中,李隆基不禁感慨,说出了“使忠嗣在,安得有此变”。李隆基口中的忠嗣就是被他亲手害死的盛唐第一名将王忠嗣,今天就来聊一聊王忠嗣的故事。

王忠嗣,出身将门世家,其父为丰安军使王海宾,王海滨后来与吐蕃战争中阵亡,李隆基感怀其忠勇许国的事迹,追赠王海滨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安西都护(唐军中的高级军衔),并将年幼的王忠嗣收为义子,养于宫中,与皇子伴读。王忠嗣在宫内积极学习、对兵书战策、弓马骑射很是娴熟,又颇通音律,可谓文武全才。当时正值李隆基开疆拓土的高峰期,大唐急缺能够征战四方的名将,而王忠嗣展露的军事才能恰好被李隆基看中,不久后就外放到唐军中历练。在一次次实战中,王忠嗣的军事指挥能力愈加纯熟,逐步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大唐西北的朔方军区节度使空缺,李隆基遂提拔王忠嗣为朔方军节度使,朔方军控扼河西走廊,地近突厥、西域、吐蕃,常年战事频仍,但王忠嗣在朔方军任上却很好的处理了这些棘手的问题,由此更加坚定了李隆基重用王忠嗣的想法。之后李隆基又让其兼任河东节度使加云麾将军。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发动了针对吐蕃的桑干河之战,此战,唐军大胜,之后又连破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整个西域震动,纷纷背吐蕃而附大唐。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又击破怒皆及突厥的军队,并将唐军的战线推进到帕米尔高原一线,大唐在西域的声望达到顶点。天宝五年(746年)正月,唐军名将皇甫惟明在河、陇地区被吐蕃击败,吐蕃势力威胁到河西走廊,李隆基遂调任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如故,并节制河东军区的唐军(权河东节度使),是为四镇节度使,唐军精锐半数在其麾下。不久后,王忠嗣击破吐蕃,收复河、陇之地,此时的王忠嗣声望达到顶点。按照大唐不成文的规定,节度使下一步就要入主中枢担任宰相,是所谓出将入相也。

王忠嗣立下大功,又文武双全,本是宰相热门人选,但也正是因为他声望高,又受唐军拥戴,李隆基反而对其忌惮起来,再加上王忠嗣与太子李亨交厚,李隆基敏感的猜忌之心开始活泛,这一切都被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发现,实事求是地说李林甫虽然是奸相,但能力是特别牛的,要知道李林甫在的时候,安禄山可是大气都不敢喘的那种。如此政敌,也是王忠嗣活该倒霉,李林甫利用李隆基猜忌的心态,大肆攻讦王忠嗣,不久后,王忠嗣被剥夺朔方、河东节度使。天宝六年(747年),王忠嗣因为反对石堡城之战,得罪了李隆基,继而被罢免了河西、陇右二镇节度使之职。天宝八年(749年),李林甫趁机构陷王忠嗣与李亨密谋夺权,李隆基大怒,将王忠嗣打入天牢审问,不久王忠嗣在狱中暴死,年仅四十五岁。6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荣誉一去不复返。

王忠嗣常年在西北作战,又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将郭子仪、李光弼以及名震域外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俱是王忠嗣的部将,可见王忠嗣之强悍。而且王忠嗣“嗅觉”极为灵敏,曾不止一次向李隆基建言,说安禄山早晚必反,要先下手为强,提前解决安禄山这个隐患,但李隆基丝毫不理会,最终酿成大祸。历史没有假如,但可以假设,假设王忠嗣没有因为政治斗争所害,安史之乱时,51岁的王忠嗣带着大唐“西北军”对决安禄山的“东北军”,必然是另一番结局,也许盛唐的光芒不会熄灭在755年。

0 阅读:89
评论列表
  • 2023-03-13 22:07

    道天地将法,唐王失道,天地共有,边将如云,法度相似,唐衰不可逆,唐灭亦不妄!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