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成年人,尽管自己膝下已有儿女,但是在母亲跟前,仍然总是觉得自己是孩子。而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生母的人,更是加倍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被大操心、疼爱、关怀的孩子。如果孩子失去慈母的照排,真挚无私的照挽,他确实就是失去生命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东那么,对不会说话的或是勒小的孩,又是怎么样呢?难道谁的手替他穿衣服、拿奶瓶,谁领他出去散步或教他画画,对他不都是一样的吗?看来,并不一样。
不少科学研究和实际资料证明,儿童和母亲、亲人的交际,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中,是他的心理正常发展和身体健康发育的非常重要的条件。首先,这种交际产生一系列积极情绪。没有母亲的儿童,即使给他们提供了正常的、合乎卫生学要求的护理和饮食,有足够的玩具,在心理发展上也仍然较落后(较迟才会走路、说话),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感情生活受到很严重的破坏。
如果儿童离开母亲不久就变得苦闷,爱沉思,常常小声啜泣,变得孤僻,对周围的人抱着消极态度,喜欢独处,不合群。许多儿童胃口变坏,夜里常醒,烦躁不安。离开母亲,对儿童的个性素质的发展也有影响。不是在家庭里抚养的儿童长大以后,感情也不够丰富,较为孤僻、无情。到了少年时期,他们好象力求弥补他们深深感到的爱和温存的不足,于是执着地寻求与同年人的交往,许多孩子干脆会爱上或崇拜那个他认为象他的母亲或在某一点上像他的母亲的人。
必须指出,类似的行为,在某些由家庭抚养大的孩子身上也会发现,如果母亲或父亲不爱孩子或者爱的不得法,不关怀他,不为他操心的话。当然,也不能认为儿童和母亲分离就必然要发生不幸,儿意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失去母亲,就一定会成为患有神经病的人、心理发展落后的人。儿童保育院、寄宿学校也培养出许多很有修养、精神生活丰富的优秀人物。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我们想强调的是,母亲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对儿童是多么地重要和必要,母亲在儿童的个性形成和一般心理发展方面起着多么巨大的作用。使儿童从童年起就把母亲、父亲、祖母与得到帮助和保护的可能性联系起来,这会保证儿童的安宁状态,加强他对自己的信心。
那么,母亲身上有什么东西使孩子觉得跟她在一起是这么好,这么安宁,这么舒服呢?母亲用什么来赢得孩子的爱呢?为什么母亲成为孩子最亲爱的人呢?许多作者认定,这首先是母亲对孩子的,...永远是对孩子的爱。这爱是多方面的,包括保护他、关心他、注意他、为他操心,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这种爱不允许母亲为了让孩子不吵扰自己而把他委托给别人照管,或把他打发到邻居家里、大街上,为了让自己喘口气而整个夏天把他打发出去。
当然,母亲们也需要休息,而且孩子短时间不在母亲身边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危害,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即联结着母亲与孩子的那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纽带不能断,而且要使孩子能清楚感觉到它的存在,使他们明白,母亲不是平白无故把他往夏令营里送的,而是认为儿子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过一过良好的集体生活,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母亲在把孩子放在别人那儿时,总是惦记着他,一有机会就会“飞”去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