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92-2正月注释9

坡路课程 2024-10-17 05:58:37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无弃尔辅,员于尔辐。屡顾尔仆,不输尔载。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比其邻,婚姻孔云。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u

□□□□,□□□■。□□□□,□□□■。□□□□,□□□■。i

□□□●,□□□●。□□□□,□□□●。□□□□,□□□□●。o

□□□●,□□□●。□□□◆,□□□◆。□□□□,□□□◆。ng+o

□□□□●,□□□□●。□□□□●,□□□●。□□□□,□□□●。u

附注:截取第九阕至第十三阕。

前八阕分析了本诗为讽刺诗、忧愤诗、离骚诗。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暗喻,讲述了周幽王被弑,百姓起义,解散了朝廷,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诸侯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但周携王对诗人等前朝遗老只是表面尊重,许以官职,但并不重用。诗人忧国忧民,但由于士大夫的阶级立场所限,诗人虽然同情革命,认为百姓起义弑君无罪,但他认为百姓离不开官员,犹如牛羊离不开牧人,这种颠倒的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可谓愚蠢,牛羊没有牧人,成为野牛野羊,照样可以生存。

这里接着分析:

1、第九阕: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①窘,=窘迫、为难。动词。

与之相应,怀,应为动词,=感怀,伤心而哭。以前分析过,懐从褱huai,褱从眔da,眔从水,古音di,本义为流泪。见: 褱=泣(泪/淚)本字考 ; 眔=泪/泣本字考 ;

②永=咏。通假字。永怀=咏怀=咏叹流泪,唉声叹气。

在这里,永≠永远,因为句首:终,已经具备永远、长远之义,不必重复。

所以,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 终其咏怀,又窘阴雨。=整日唉声叹气,感伤流泪,却又遭到恶劣天气。在这里,阴雨可以实指恶劣天气,也可以虚指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

也就是说,诗人内心痛苦,又遭遇恶劣的环境。苦上加苦。

2、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无弃尔辅,员于尔辐。……不输尔载。

①辅,=可以活动拆卸的木板,用时插在车厢两侧,增加车厢底板的宽度,可以增加载重。不用时,可以卸下来。与车厢之间用榫卯连接,便于拔插。中间留空隙,可以通过车轮,类似车轮外面的护罩,其作用类似于现代自行车的后座,可以驮东西。只不过可以取下来。

农村的人力或畜力木板车,在设计上仍旧沿袭了一部分残余特征:车板靠近车轮的两旁,有凸起的部分,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在上古,可能是辅的留置口、榫卯结构,可供安装辅。

如果按照牢固度来讲,这种结构理应在车轴上也有一个支点,这样可以抵消重力,而不至于在载重时折断,这个接触面应该是弧形,瓦片,可以套在车轴上。

关于车辅到底是什么,知乎上有人提问,见: 古代车上的“辅”究竟是什么?是否有照片或图示?

目前有若干回答:

(1)我的回答:

类似自行车的后座,可以增加载重。而后座也是可以去掉的。

你可以理解为套在轮子上的板子,可以与车厢连在一起,但可以卸下来。

或者,你可以理解为独轮车上的板子,这个板子可以安装在车厢上。

(2) 风送小雅的回答:

在古代交通工具中,“辅”这一术语通常指代车轮外侧的支撑组件,亦可被称作“辅板”或“辅条”。

A、关于其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点:

a. 加强车轮构造:辅能够有效增强车轮的结构稳定性,提升其耐用性。在行车过程中,车轮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冲击力,而辅则能协助分散这些力量,进而降低车轮受损的风险。

b. 车轮保护:辅可保护车轮边缘,避免因行驶中与地面硬物发生碰撞而受损。同时,它还能防止车轮在泥泞或不平坦的道路上过深地陷入。这与现代汽车上的挡泥板功能相似。

c. 装饰用途:在某些奢华的车辆上,辅可能会被精心装饰,从而彰显车主的尊贵身份和社会地位。

B、就材质与制作工艺而言:

a. 材质选择:古代的辅通常采用木材、金属或皮革等材质。木材因其轻便、结实且易于加工的特性而被广泛使用。金属辅,如铜或铁制,虽更为坚固,但重量较大。皮革辅则多用作装饰及车轮保护。

b. 工艺流程:辅的制作需要精湛的技艺。首先,需根据车轮的尺寸和形状挑选并剪裁材料。随后,通过榫卯、钉子或绳索等方式将辅稳固安装于车轮外侧。最终,进行装饰与打磨,以提升其美观度。

(3) 字亦有道的回答:

辅(輔) fǔ ㄈㄨˇ 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 (形声。从车,甫声。本义: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

以上是字典上的解释,可谓云山雾罩。

实际上,“辅”是车轮上方与车厢相连的平台。通常是没有封闭车厢的平民车才有的设施。

② 乃弃尔辅 vs 无弃尔辅。 载输尔载 vs 不输尔载。这几句形成对比,可见,这些说的是一些假设的事情,并非真实发生的事情。是一种隐喻。

(1)弃=放弃=卸下辅。暗喻抛弃、用完即弃。

(2)尔=你。古今字、通假字。第二人称。

(3)输=运送、运输、输送。动词。

(4)载输尔载,第一个载,=又、有,通假字,古音di。 载输尔载= 又输尔载。

3、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又输尔载,将伯助予!

①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等马车装载之后,立即卸下你这辅板。这个辅,暗喻辅佐君王的大臣,可暗指诗人或其他朝臣。只不过,这里的人称代词有些混淆,如果尔=你=诗人,那么,这两阕(第九阕和第十阕)都是模仿君王的口气,称呼大臣为你,自称为予(我)。都模仿了君王的不当行为及语气。

②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又输尔载,将伯助予! =又运着你这货物,前去伯家求他帮助我!

第二个载,为名词,指的是货物,暗喻诗人或其他朝臣为国君提供的资源,包括财富和军队。这个场景可能说的是周平王。周幽王死后,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过了30年后,申国拥立周幽王的废太子即位,为周平王。既然本阕提到某伯,可能指的是周平王的伯父,而非爵位公侯伯子男之伯,因为伯作为爵位是较小的,不值得一国之君前去求助,历史上(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支持周平王登基的诸侯主要是晋国国君--晋文侯,是侯爵,姬姓,是周平王的伯父。这个辈分,可以从周平王赏赐晋文侯的《文侯之命》上得知:

《文侯之命》(尚书- 周书-文侯之命 )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従,肆先祖怀在位。

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一鬯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

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可见,周平王将晋文侯视作父辈,比作周初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召公奭。而周公旦、召公奭是周成王的父辈,叔叔。这样,只需要考证出:晋文侯比周幽王年级大,就可以了。

晋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晋文侯的确比周幽王年长,因此,可以证明:晋文侯的确是周平王的伯父。

此外,郑国丞相叔詹: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平王劳而德之,而赐之盟质,曰:世相起也。’若亲有天,获三祚者,可谓大天,若用前训,文侯之功,武公之业,可谓前训。

可见,晋文侯与郑武公是同辈。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弟弟。周宣王是周幽王的父亲。因此,郑武公与周幽王是同辈,从而得出:郑武公是周平王的父辈。进而得出:晋文侯是周平王的父辈。

因此,三重验证:晋文侯=周平王的伯父。也即,第九阕提到的伯=周平王的伯父(晋文侯)≠伯爵之伯。

同时,也验证了:第九阕提到的予(我)=周平王,这个第一人称不是诗人,而是诗人模仿周平王的口气。这样一来,本阕提到的尔=你=诗人或其他朝臣。我前面的推测因此得以验证。

0 阅读:0

坡路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