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唐太宗修《晋书》亲自为之作传

语史海 2024-02-14 05:40:02

中国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帖,是这时期文学和艺术上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是那个风流时代的骄儿。《兰亭序》是王羲之撰拟并书写的一篇文稿,内容记叙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他和友人谢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举行被楔活动的事迹。

置身"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以及"清流激湍,瑛带左右"的环境之中,享受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好春光。王羲之陶醉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他"游目聘怀","极视听之娱",感到"信可乐也"。于是,死生大事,这一魏晋时代的命题,便又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到人"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得意忘形,又想到"情随事迁"时"感慨系之"的惆怅,以及对"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的困惑,尤其是古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痛惜,提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一观点,指出应奋发有为。这是他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社会属性的辩证认识,也是他对经历了汉末以来长期离乱之苦的社会出现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消极无为的思潮的批判。

从他对昔人兴感之文的观照,对"刊叙时人,录其所述"的热心,以及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期望,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历史功能的推崇,认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这与曹丕提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一致的。"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文心雕龙·风骨》)有如此文情,才有如此文采,《兰亭序》才表现了为文之美与书法之美的完美结合。它是王羲之对社会、人生、文学、艺术认识的宣示,是对艺术美的全力追求的实现,是魏晋风度的唯美主义的实践。研究此帖,必须务此关键。

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21-379年在世。早年师从书法家卫夫人(魏铄),得钟繇之法,融会贯通,一变汉魏质朴书法,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新体。书此帖时,他33岁。他的书法无论笔法、结字、姿态,均臻极佳境界,"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文心雕龙·风骨》),成为千古风范。唐太宗修《晋书》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其制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岂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翕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兰亭序》原本在唐太宗死后随葬昭陵,故宫现藏《兰亭序》有唐人冯承素和褚遂良摹本。冯摹本为双钩廓填本。这是用涂蜡的透明纸蒙在原迹上,勾描出笔划轮廓,再在钩线内填墨。由于临摹者为书法家,所以摹本精彩逼真。与真迹有同等价值。褚摹本为对照原迹进行的临写本,虽不及前者对原作的毫厘不爽,但由于书法家对原帖的心领神会,临本更能传达原作的神韵,也弥足珍贵。

0 阅读:4

语史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