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说》连载六十一

宁静致凡 2024-05-28 11:02:40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原文

现代汉语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新说

老子一句:“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令我想到了唐代万国来朝的景象,不由地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国家能否做领袖,其实与一个人能否成为领袖,道理都是相通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强大的硬实力。

1、财大气粗。单看唐朝农业两个硬指标:土地和人口。开国田亩、户口只有隋朝七分之一的大唐,发展到鼎盛年代,户口数高达九百万,耕地突破六百二十万顷。中国历史上最强,也是世界最强!

2、制造业很强大。大唐有发达的手工业,不单规模强大,生产区的覆盖面更广,专业城市极多,全是领先世界的技术和产量。

3、军力强悍。一个国家的财大气粗,是做领袖的本钱,但仅财大气粗却缺少血性,非但做不了领袖,反而会被当作肥猪来宰。大唐在这件事上,原则从来一样:谁敢宰大唐,反过手来就宰你到狠。这样一个王朝,自然担当得起领袖的身份!

4、负责任。大唐是一个富有魅力,且敢于担当责任的大国。我们从今天日本的古建筑上,就可看到唐朝曾经强大的文化影响力,甚至在阿拉伯人的游记典籍里,满篇记录的除了唐朝的经济富庶,更有唐朝的民生国策,都令当时的列国神往。

几千年过去了,大邦、小邦的关系没有任何变化,可是大邦不一定居下流才可以纳百川了。如现在的美国。

不知为什么,一想到美国,我就想到了黑社会。组织里有带头大哥,领着一帮子兄弟打拼。大哥善于谋划,为成员提供衣食;小弟围在大哥周围,随时听命令冲锋陷阵。美国就是这位带头大哥,日本、韩国、英国等就是小兄弟。多么生动的一幅画面!有美国罩着,日本可以挑衅中国。新大哥一上台,日本首相就屁颠屁颠去巴结。但美国大哥说他要撤,可吓坏了各地的小兄弟。可是,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盟友(兄弟)呢?

第一,历史与宗教原因。自16世纪初以来,欧洲长达几百年争霸都是以结盟方式进行的。从最早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开始,一直到冷战后的北约,都是以结盟方式存在。欧洲争霸而结盟的传统也传递给了美国。美国取代英国当上基督教国家老大后,首先通过北约控制了其它国家,第一次成为组织盟主。

第二,基于零和思维的向外求。基督系统内部实力不够,必须向外求,而向外求必须采取结盟方式才能取得成功。美国基于零和思维导致不容许被其他国家超越,于是尽力维护其绝对优势与绝对安全尤为重要,而要做到这种绝对优势与绝对安全,单靠自身有限力量同样无法取得成功,利用盟友牵制其竞争对手不失为一种损人利己手段。这就是美国在亚洲拉帮结派遏制中国的原因。

与此相反,中国采取不结盟的政策。主要原因也有两个:

第一,中心发源地实力强大。中国扎根中心发源地,实力特别强大,如果它再与周边国家结盟,也不会给他增加多少力量,反而会导致系统失衡,并因此可能出现偏爱。

第二,中国向内求。向内求不仅是中国强大的标志,也是中国不向外扩张与侵略的原因。既然不向外求,那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国家是无法帮助中国做好事情的,因此结盟对中国就没有了意义。不向外求,当然也就没有必然与他国争霸。不争霸又何需盟友帮忙?

近代以来,中国只是在国家处于危险时才结盟,如二战时结盟,上世纪50年代中苏结盟。一旦国家进入正常状态,就不再结盟,而且这种结盟完全是防御性的,与美国结盟带有进攻性的性质完全不同。

0 阅读:0

宁静致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