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贩子朱某发迹史

西归老人 2024-05-16 20:52:01

嘉兴于氏家族,是嘉兴本地巨富,田产、房产、贸易等,多属于氏家族。

有一人,姓朱,以贩鱼为业,我们称他为朱某。

朱某因贩鱼生意,租了于家一间房屋,此房屋位于于家府邸旁,本是于太夫人出嫁时娘家馈赠的嫁妆。

每年年底,于太夫人命府中一名婢女前去收租,不假手奴仆小厮,因为奴仆小厮会催租惊扰租户。

朱某租住于家房屋多年,年年如此,倒也便宜轻安。

朱某虽是鱼贩,而性格豪爽,为人旷达,常能急人所急,周济贫苦。

一日,朱某外出,在市中遇到一对儿夫妇,携带一名十来岁的孩子,三人相抱痛哭,哀动路人。

朱某上前询问,男主答曰:我们是淮安人,家乡遭遇洪灾,流亡到此。听说今年收成不错,我们想回家,但又缺衣少食,囊中空无一文。

欲卖妻筹钱,妻志不可夺,愿以死明志;欲卖子筹钱,子情难割舍,不忍相离。

因是之故,我徘徊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腹中饥饿难忍,饥火中烧,是故我三人相持而泣。

朱某听闻,询问男主回家需多少钱,可携妻子一同返乡。

男主答曰:但得两千文钱足矣!

朱某听罢,将三人带回家中,如数给之,众人皆嗤笑,因为市中似此类行谊者颇多。

嘉兴当地风俗,年底要祭祀神灵,其风俗约略如下:

到市场中买一些纸钱叠成的银元宝,越多越好,将纸元宝放入竹木筐内,由两人抬着回家,装作很吃力抬不动的模样,到家门口时,喊一声:今天挖到银元宝藏了!

嘉兴百姓将此风俗视为来年富贵之兆,图个吉利。

不过,这种风俗在贫苦人家很流行,闾巷小民多行之,若是官宦贵族巨富家庭,多不屑为此,也不知道底层民众存在这种风俗。

当年,朱某夫妇祭祀神明完毕,刚好于家收缴房租的婢女至,夫妇二人乃延请婢女入座,曰:祀神方毕,财神就到了,来年定然要发大财,请先饮一杯散福酒,再收房租去。

你回府后,如实向太夫人禀报,太夫人必不会面责于你。

婢女笑曰:这是我第二次来了。初次来时,你二人正在祭祀神明、掘银元宝藏,我没敢惊动。

回府后,我将此事禀告太夫人,太夫人行年七十,金珠宝玉见过许多,唯独没瞧见过祀神掘出的银元宝,老人家想乞来一锭元宝,好好瞧瞧,也算见见世面。

所以啊,我打道回府后,又折回你家,暂借一锭掘藏银元宝,给太夫人观看,看完再还给你,幸勿吝惜。

朱某听罢,笑曰:你有所不知,掘藏银元宝,是过年时讨个彩头,图个吉利,并非真有伏藏可得。安能有银元宝,进献太夫人观瞻?

婢女艴然怒曰:你可真小气!太夫人岂能昧你一锭元宝?不借就不借,干嘛找借口搪塞我?

朱某夫妇力辩,真没有掘出银元宝,婢女勃然大怒,言道:这间房屋,是太夫人所有,掘出的银元宝出自此屋,你怎能据为己有?我回去告诉太夫人一声,令衙门拿你问罪!

说完,婢女拂衣而去,朱某夫妇杵在原地怔怔发愣。

一盏茶工夫,婢女复来,手上捧着两锭银元宝,向朱某言曰:太夫人知道,掘出宝藏,忌讳骤然用之,若刚掘出便使用,泄了财气,易用尽。

现在好了,太夫人让我用两锭银元宝,换你一锭掘藏银元,以二易一,取个来年营运获利双倍之兆,幸毋再却。

朱某刚想解释,妻子赶忙使眼色,而谓婢女曰:承蒙太夫人谆谆示谕,我们哪里还敢密藏?请先喝杯水酒解解乏,我们这就取来给太夫人。

妻子言罢,忙招呼夫君出来,随手交给朱某一锭碎银,言道:你赶快把这些碎银用火熔掉,往里边掺入一分漆粉,再在外边抹上两层湿泥老泥,拿给婢女看。

朱某依照妻子言语,熔银制作出的银元宝,果然色暗颜黑,土色斑斓,乍一看,很像从地窖中挖掘出的伏藏银元。

妻子手持伏藏银元对婢女讲道:太夫人馈赠的两锭银元宝,本不当收,既然风俗忌讳骤用伏藏,我夫妇权且暂领,你也好回去复命。

婢女大喜,乃携伏藏银元回府。

少时,婢女复来,对朱某夫妇言道:太夫人传话,伏藏银元已收藏,留下来传示子孙。太夫人说,以两锭银元宝及今年房租相赠,命我向两位致谢!

朱某夫妇听罢,大喜过望,不想意外获得五十两白银,这种好事属实有点儿措手不及。

夫妇二人商议,有了这五十两纹银作本钱,别再贩鱼,可经营小杂货店,这比贩鱼强多了。

二人商议已定,遂持于太夫人馈赠的银元宝到市场进货,按进货单开价。

货主本是于氏家族中人,乍见两锭元宝,大惊,对其言道:你这个大财主,还要作这种小买卖?此种银元宝,我都没有一锭,这是于府内部所用,你一下拿出两锭,真折煞我也!

货主未收银,按进货单十倍与之货,并说:但有所请,敢不应命。

朱某未料到于太夫人馈赠的银元有如此功用,于是再租门店,将门店扩大,择日开张营业。

开张那日,有存银者、有附本者、有合作者,应接不暇,纷至沓来,朱某夫妇不费一钱,而百事俱集,真如顺风顺水行帆船,瞬息千里。

朱某开店,生意如火如荼,所居奇货获利数倍。

不数年,朱某夫妇财富激增,其财力可与于氏家族对等,俨然嘉兴巨族焉!

西归老人评曰:

看故事要会看,朱某性好周人以急,乐善好施,这是他的为人,不是他帮助灾民返乡获此善报。

帮助灾民返乡,只是朱某平生所作其中一件善事,像此类事情,朱某作过多次,因为他性格如此,乐善好施是其性格。

就像有怨妇爱发脾气,偶然一次暴怒,不能称她为怨妇,必是天天暴怒,才有了怨妇之名。

朱某亦如此,周济贫穷,是他本性,日常所作,无非施舍,所以朱某可称善人,是善人得善报,帮助灾民返乡乃其一。

可即使帮助灾民返乡一件事,也不是寻常人能作出来的,两千文钱帮助三人返乡,两千文钱就是两千块钱,诸位见过几位以千为单位而行布施的?

为什么朱某交给灾民两千文钱,会遭众人讥笑?

文中讲得很明白,因为市中似此类行谊者颇多,说得直白一点,这种事情太多了,有真有假,有些是灾民,有些是骗子,你要不要救济?

众人嘲笑朱某,是认为朱某可能上当受骗,但朱某不管这些,你有急难,我就要帮,不帮不是我性格,嘲笑就嘲笑吧!

所以,众人见怪不怪,而朱某不行,本性善良,见不得他人受苦,骗了就骗了,万一没骗,不就是一件功德吗?

你看,朱某帮助灾民返乡这件事,寻常人也作不出来,得真心为善,才有此举动。

这段故事,有很多发人警醒之处,我随便拈出一段细节,诸位细品。

灾民欲返乡,因缺少路费盘缠,欲卖妻时,男主如何论述妻子?

妻志不可夺,愿以死明志!

志,心之所向,烈女不侍二夫,跟着丈夫流落街头,乞讨为生,饿得前胸贴后背,丈夫欲卖我时,我不从,大不了饿死,这位灾民的妻子就有这种气概。

你可以看看当今妇女,手机不买新款,离了;衣服不买大牌,离了;饭菜没有猪脚海参,离了;一言不合,离了;公婆没给作饭,丈夫没有洗碗,离了,搞得民政局都忙活不过来。

经三从四德培训过的女人,当今妇女想破脑袋都不敢想,她居然宁可饿死不离丈夫半步!

所以我说,古代妇女在道德上,超过当今女人数倍,此事无有虚假,句句是实话。

这段故事的主角是朱某,不是灾民妻子,灾民妻子只是客串,是偶遇,可就是这么一个随意遇到的街头妇女,秒杀当今一切人,这不是厚古薄今,而是实情。

朱某有善行,天欲使之富贵,上天如何安排此事?

先用障眼法,使于太夫人迷眼,非说纸钱是真元宝,令府中婢女拿着真金白银去换,抛下两锭银元宝,把伏藏银元给我。

这件事说起来,跟笑话一样,比唐传奇都离奇,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可又实实在在发生了,你说这障眼法使得咋样?

朱某贤妻不得已,熔化一点碎银,往银汁里掺了些黑粉,让银子变黑,又在外表糊上两层湿泥,看上去就跟挖出来的古董一样,这回像窖藏了。

为什么要这么作?

不这样作,婢女可说了,要拿朱某夫妇到衙门口问罪。

以于家在嘉兴的势力,衙门都得姓于,这要到衙门口,还能说得清吗?

所以,朱某妻子赶紧递眼色,让丈夫别再讲了,再讲下去,怕是要吃官司。

可这件事,亦是老天巧妙安排,什么意思?

要帮助朱某富贵,就得给他本钱,没本钱如何发财?

朱某不要本钱不行,不要本钱吃官司,看你要不要?

等于老天强迫朱某接收本钱,只有收下于太夫人馈赠的两锭银元宝,才好方便日后行事。

如何方便日后行事?

货主不收银两,免费给朱某供货,按进货单十倍与之,使得朱某不费一文钱,便已万事俱备。

是货主为朱某大开绿灯吗?

不是!上天为使朱某富贵荣达,大开方便,货主亦是局中一枚棋子。

店面开业,存银者、附本者、合作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店里有多少货,就有多少人买,每一批货,还得获利数倍。

不存货,不压货,不占资金,件件是爆款,这哪里是朱某开店,分明是财神爷坐镇。

经商贸易,能作到此种地步,金银就跟流水相似,涌动激荡,一波未平一波继起,挡都不住。

所谓理财,我认为财不须理,但理自心,由心觅财,则能财源滚滚。

若不理自心,只是向外寻财,财在脚下也看不见,非是你眼盲,是造物主不欲使你见之也!

1 阅读:84
评论列表
  • 2024-05-17 16:32

    好文章难得![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