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连续12个月破高温纪录,我国北方迎40度高温,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寰球科学讲说 2024-06-12 09:36:38
全球连续12个月破高温记录

根据欧洲气象组织哥白尼机构发布的数据,2024年5月全球平均气温比1991-2020年5月的平均温度高0.65°C,比2020年5月的高点要高出0.19度。也就是说这个5月已经是全球气温连续第十二个月破同期的最高温度,成为史上最热的5月。

也就是说从23年的6月份开始到24年的5月,每个月的气温都在创造记录。从上图可以清晰可见一条红线已经远远的偏离了往年的温度,俨然一种居高不下的走势。24年5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期(一般指1850-1900年)的气温高出了1.52度。

5月份,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非洲、伊朗等地出现了热浪,印度的气温更是直冲50度。加拿大北部和东部、亚洲东北部、非洲和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些地区是导致5月份气温超出同期的重要原因。

上一次连续创造类似高温出现在2015年的5月到2016年8月。如今,高温记录已经被打破。出现这种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厄尔尼诺的影响。

巴黎协定即将被打破

自工业化以来,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尤其是在1980年以后气温呈现了单边上升的趋势。即便是气温有波动,也都是在上升渠道上。全球变暖会带来环境的恶化,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温度上升等,全球变暖也会带来高温天气,高温缺水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

人类早就已经意识到不断上升的气温会对动植物造成不可逆的毁灭,为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2016年全球签署了巴黎协定。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碳排放减缓地球升温。巴黎协定的目标就是将全球的温升对比工业化前期(一般指1850-1900年)气温升幅控制在1.5度以内。

可是,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平均气温也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的平均气温高1.63°C。在这12个月中,有11个月(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的全球月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C以上。那么是否意味着巴黎协定被打破了?

答案是,并不是,要看长期温度升幅是否突破1.5度。根据欧洲气象组织的预测,按照目前的气候发展趋势,在异常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气温升幅彻底超过1.5度会出现在2033年前后,也就是9年以后全球气温的升幅就将全面超越1.5度。而距离气温突破巴黎协定的目标只有9年。

我国北方将遭受40度高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2024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同期(10.9℃)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四川、山西、甘肃、安徽、云南、陕西、湖北、宁夏、河南等9省(区)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广西、贵州、海南、江西、山东、河北、内蒙古和湖南等8省(区)为历史同期第二高。

进入6月份,因为受大陆暖高压脊影响,我国的华北地区从9日起将遭受高温影响。覆盖范围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的气温将维持近一个周的高达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的气温将会突破40度。

山东省发布了高温预警信息,强调了受大陆暖高压脊影响,预计9日至14日,山东省内陆地区将持续出现37℃以上高温天气。需要这些地区的朋友们做好高温降暑工作。

实际上,华北周边的35度以上高温天气在5月底也出现过。这些地区目前的旱情仍然未有效缓解。相反,我国南方地区因遭受连日降水天气,气温一直很凉爽,出现了南北气温的倒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影响加剧

什么是厄尔尼诺呢?厄尔尼诺被气象专家称为一种反常的气候现象,它与拉尼娜一直反复出现,给全球带来恶劣的天气影响,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一般每2至7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

此次的厄尔尼诺是从23年年中开始的,是一场中等强度的气候现象。它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导致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的一种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强度被分成了弱、中等、强、超强四个等级。2023/2024的厄尔尼诺因为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温超过了1.3度,但是小于2度而被定性为中等强度。

它的出现对于我国的影响就是南涝北旱,这里的北方指的是华北及内蒙古,新疆等地。南方因为连续降水,温度适中,北方因为高温,缺少降水,干旱加剧。

虽然根据气象学家的预测,太平洋赤道东部附近的海水从23年12月开始已经有降温的趋势,秋季前后,全球将进入拉尼娜模式,但是当前厄尔尼诺的余威仍在。

厄尔尼诺会导致台风的数量比同年减少,所以今年的首场台风的生成比常年晚了2个月。如果拉尼娜在秋季生成,则会导致秋季台风增多,冬季气温偏低。

2024年的气候走势可是是夏热冬冷。

1 阅读:161

寰球科学讲说

简介:科技引领生活,带你了解世界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