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脑静脉!吉训明院士分享新视角、新方向!

神时经 2024-06-23 13:29:14

脑静脉循环由浅静脉系统和深部静脉系统组成,容纳脑组织近70%的血容量,在维持正常脑灌注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传统对脑静脉功能的认识。

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双光子成像技术、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透明化及全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脑静脉系统功能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PART.01

2021年Kucharz等利用双光子显微镜与药物载体纳米技术研究发现,毛细血管后小静脉是脂溶性纳米颗粒转运至脑组织的主要部位,提示了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在药物透吸收和转运方面的差异性,相应研究结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

同年,Rustenhoven在cell杂志发表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利用质谱流式结合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脑脊液中的抗原在硬脑膜窦周围富集,抗原呈递细胞(APC)将抗原提呈给从硬脑膜窦内迁移出来的T细胞,从而使T细胞活化。该发现强调了硬脑膜窦是免疫-血液-脑组织免疫交互的场所,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进行免疫监视的重要作用。

2023年Science杂志报道,蛛网膜下腔存在类淋巴分子层与静脉窦直接沟通,发挥分子屏障并参与免疫监视的病理生理作用。重要的是,2024年nature杂志的最新研究报道了除硬脑膜淋巴管外,鼻窦-硬膜窦相关淋巴组织具有免疫监视的作用。脑静脉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监视方面的作用已成为当前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PART.02

在临床方面,常见的脑静脉病变包括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脑静脉窦狭窄(CVSS)和颈内静脉狭窄(IJVS)等疾病。

1.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

CVT以头痛、视物模糊、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为特征,青年高发,女性特别是育龄妇女多见。由于CV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误诊率可达73%,40%的患者存在诊断延迟。

目前认为,抗凝是其一线治疗方案,但血管内治疗也是重症CVT患者的可选择治疗方案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针对静脉窦自身特点及脑静脉血栓特殊病理性质研发的Venus-TD血栓碎取装置,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有望在血管内治疗方面实现突破。

2. 脑静脉窦狭窄(CVSS)

CVSS是以脑静脉窦回流受阻为特征的脑血管病,90%患者存在顽固性头痛。

研究发现,高达93%的特发性颅高压患者存在CVSS,并认为CVSS造成的静脉压力增高是特发性颅高压的重要病理环节。在静脉窦内植入支架是难治性特发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此外,CVSS因血液湍流还可出现血管搏动性耳鸣。研究发现,82%的血管搏动性耳鸣患者存在内源性横窦狭窄,通过支架成形术解除横窦狭窄后,血管搏动性耳鸣几乎可以完全消失。

3. 颈内静脉狭窄(IJVS)

颈内静脉是人脑组织最主要的静脉回流通道,颈静脉回流障碍分为压迫性因素和非压迫性因素两类。2020年的几项研究表明,在外压性因素中,茎突、横突造成的骨性压迫最为常见,约占78.95%,动脉压迫约占24.21%,胸锁乳突肌压迫(5.79%)、淋巴结肿大(1.05%)相对少见。

颈内静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颈内静脉血流,解除脑静脉流出道梗阻,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相关症状。减压性骨切除术亦可作为由骨质压迫引起的IJVS的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脑静脉循环在维持大脑内环境稳态、物质转运、颅内压调节及免疫监视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及神经介入学等多学科发展,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作用渐被重视,为神经科诸多疑难疾病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向。

吉训明 院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编辑 | 董晓慧

校对 | 仇俊鑫

0 阅读:1

神时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