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华人的生活情况解析

恨荷评历史 2023-02-24 14:45:02
一、在澳华人的生活工作状况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的澳洲华人一般被称为早期在澳华人。之所以称为早期在澳华人是因为该部分华人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这一时期在澳华人的职业比较集中,他们大多从事淘金业,之后随着淘金热的褪去,而转入蔬菜种植、家具制造等行业。其次,此时在澳华人多以广东为主,并且以男性居多,女性此时前往澳大利亚的人数极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第三,这一时期在澳华人分布地区,大多集中在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几个殖民地。以居住在矿区及乡村居多,淘金热后,慢慢转入城市,此时在澳华人大多经济条件不佳,文化程度及社会地位低下。

1.在澳华人的生活状况

由于英国政府已经不再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导致澳大利亚严重缺乏劳动力,此时前往澳大利亚的华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1851 年,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遍了世界,澳大利亚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成千上万的华人被吸引到了“新金山”。仅 1859 年,便有 42,000 名华人抵达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殖民地。根据这一统计,维多利亚殖民地中每 12 个人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在随后的几年之中,殖民地当局通过各种干预措施限制赴澳华人人数,维多利亚的华人人口数量才开始出现下降,然而根据 1871 年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维多利亚的华人人数仍多达 17,826 人,直道 1881 年,赴澳华人人数才下降到了11,959 人。维多利亚殖民地的华人人口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除英国以外最多的非欧裔群体。

虽然到达澳大利亚之后,华人们的生活艰辛,但是出于对黄金的热切追求,对荣归故里、衣锦还乡的殷切期望,华人依然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努力赚钱。有些华人通过淘金一夜暴富,还有一些华人通过从事家具制造业、农业、杂货零食也取得过一些成就,但是通过淘金及从商而发家致富的华人始终只占极少数,大多数华人的生活依旧是困苦不堪的。

2.在澳华人的工作状况

在淘金热之前,已经有少数华人赴澳谋生。但这个时候的华人大多是零星赴澳,并未形成规模。19 世纪早期,英国政府逐渐取消向澳大利亚输送罪犯,此举导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华人便在此时成为弥补劳动力的选择。此时赴澳的华人大多从事农牧业,受雇于农场主们。随着淘金热的到来,大批华人开始抵达澳大利亚。此时来到澳大利亚的华人主要集中在几个采矿区,并且大部分都从事与采矿业相关的工作。华人在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之中从事的职业多以出卖苦力为主,地位不高,大多集中在采矿、劳工、菜农等行业。

华人除了从事淘金、蔬菜种植、家具制造业以外,其他大多也集中在手工制造,小商贩,杂货店主等职业之中。

3.在澳华人对澳大利亚的贡献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的赴澳华人,除了少数商人之外,绝对多数是以贫困的农民为主,他们大多生活困苦,经济条件不佳。赴澳华人在澳大利亚主要从事淘金、蔬菜种植等工作,同当地白人一起,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开发着这片南半球的处女地,在各个领域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了不俗的贡献。

早期在澳华人为澳大利亚的开发及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各个行业,以不同的方式,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着财富,为澳大利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汗水与才智。

二、在澳华人的处境

由于澳大利亚劳动力的短缺,早期赴澳的华人是比较受欢迎的,华人在澳尚有立足之地。然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迅速改变了这一状况。金矿的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大批华人的涌入使得种族对立情绪开始产生。欧洲籍白人工人们联合起来,在家具制造业以及采金业相继成立民间反华组织,采取各种行为、手段,不断排挤、针对华人。金矿上也不时爆发排华活动,华人不断受到白人的袭击,不但经济损失惨重,人身安全有时亦无法得到保障。

政府为了缓和白人日益高涨的反华情绪,并没有设法保护当地华人,而是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华人的法案,使得反华态势不断扩大,澳大利亚当局对待华人的态度也从各州各自为政逐渐走向采取统一立法,限制华人入境。在澳华人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导致众多华人不得不选择离开。

1.繁华组织及排华行为

19 世纪中叶,随着华人人数的不断增多,澳大利亚对待华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接受,逐渐演变为对立,排斥。反华组织开始成立,并不断壮大。欧洲白人工人们开始要求政府立法限制华人入澳。金矿上不断发生白人矿工暴力袭击华人的事件,殖民地当局却没有对受袭华人提供应有的保护,反而为了安抚白人矿工的情绪出台一系列限制法令,并从最初的各州各自立法限制华人,逐渐演变为寻求统一的对华政策,并最终于 1901 年出台了联邦法令,正式统一限制华人入境。由于在澳华人人数有所减少,以上三个殖民地限制华人入境的法案相继得以废除。然而 1875 年,昆士兰殖民地发现金矿,一大批华人随即被吸引至此。

2.政府排华法案出台

由于金矿场上频发的爆发暴力排华事件,加之海员罢工事件,新南威尔士政府认为,想要有效的处理华人移民问题,必须让各个殖民地共同采取行动。1880年 11 月,适逢墨尔本举行大规模的博览会,新南威尔士总理亨利·帕克斯建议召开殖民地之间的联席会议。会议初期在墨尔本召开,之后移往悉尼。此次会议主要议题在于:对限制华人入境这一问题达成普遍共识,并草拟一法案,由各殖民地共同执行。而反华态势的不断扩大,也使得澳大利亚各州政府越发认为,制定统一的对华移民政策是必要的,并最终导致了“白澳政策”的形成。

三、在澳华人困境原因分析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澳大利亚无论是官方亦或是民间对待华人的态度皆不友善。导致这一情况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原因与澳大利亚日益增长的民族意识以及经济因素有关。加之社会舆论对在澳华人的一些夸张、不切实际的描写及宣传,使得华人在澳大利亚白人心中的形象也变得不堪。

1.种族主义因素

在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这一段时间中,随着澳大利亚经济的不断发展,澳大利亚人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逐渐发展为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一方面,澳大利亚民族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意识到自己同其他民族的差异。澳大利亚的白人认为华人的生活方式与自己不同,认为华人不愿意融入澳大利亚社会,因而对华人采取排斥的态度。另一反面,澳大利亚人越来越关注国家利益,澳大利亚的白人们认为任何其他种族的进入,会玷污白人的血统。尤其是在反华风潮之中,这种种族优越感就被《时代报》的编辑们总结到:“保持澳大利亚人口的同一性是必须的。”澳大利亚应该建立成一个保持“盎格鲁撒克逊纯洁血统,并拥有相同特征和风俗文化习惯”的社会。

欧洲籍白人们的敌意以及政府的态度,使得华人难以融入这个社会,而那些指责华人不愿被澳大利亚社会同化的人,则时常忽略,他们的敌意正是导致华人无法融入澳大利亚社会其中的原因之一。

2.经济因素

华人最初是由于澳大利亚严重缺乏劳动力,零星松散的赴澳。19 世纪上半叶赴澳的华人大多从事农牧业。随着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遍世界,华人不断涌入金矿区。在金矿区的华人工作条件恶劣,加上语言、风俗习惯不同,长期受到歧视。之后随着金矿被开采殆尽,华人逐渐从乡村、矿区进入城市谋生,在墨尔本以及悉尼地区,这种变化尤为明显。1880 年,悉尼约有 1014 名华人,而其他各州则有大约 9000 名华人。但是到了 1888 年,悉尼的华人人数则增长到了 4202名华人。进入城市的华人大多转入工商业、贸易等领域,而留在乡村的华人,除了继续从事采矿的以外,也有一部分转向种植蔬菜、务农等方面。由于华人菜农在蔬菜种植这一行业获得的成功,使得欧洲白人菜农们毫无竞争力,不得不离开这一样行业,那么对于华人菜农的强烈不满和指责就不难理解了。

3.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成为华人在澳大利亚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早在 1888 年,当澳大利亚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华人问题上时,爱德华·戴森便为悉尼公报撰写了一部短篇小说。小说的名字叫做《胖先生和胖太太》——故事是一个关于生活在华人聚集地梦魇般的恐怖故事。

种族主义因素、经济因素及社会等因素共同使得早期在澳华人的生活及工作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华人在蔬菜种植及家具制造业中,为殖民地做出了不俗贡献,但是却始终难以容易融入澳大利亚白人社会。华人被欧洲白人们视为劣等民族,受尽歧视与屈辱。在经济上一方面要接受雇主无情的压榨,另一方面又要面对白人工人阶级的指责。社会舆论也对华人及华人聚居地进行了许多负面报道。这一切都使得在澳华人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华人在澳处境艰难。

四、结语

到了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初,由于国内动荡的局势以及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至中国,大批华人背井离乡,不远千里来到了澳大利亚追寻淘金梦。这一时期的华人通常只身前往,不会携带妻儿。抵澳以后大多分布在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及昆士兰几个主要的金矿区,居住较为集中。他们从事的行业也多以淘金、蔬菜种植为主。在淘金热过后,进入乡村、城市的华人们,充分发挥所长,在蔬菜种植及家具制造业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为澳大利亚的经济繁荣做出来不可磨灭的功绩。

纵观 19 世纪中叶——20 世纪初这一时间段的华人生存状况,可以说这是一部华工在澳的血泪史。华人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华人却在澳大利亚社会遭到种种指责,澳大利亚政府不但没有维护华人的基本权利,还相继出台一系列法案来限制华人入境。

0 阅读:10

恨荷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