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峥嵘岁月的未了情(当卡车翻过小山坡时,有恐惧的叫喊)

叶工讲故事 2023-10-22 05:57:08

1970年的3月24日,是我们上海知青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在上海火车站的一片哭喊声中,火车悄悄地开动了。一个夜晚,把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们带进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江西丰城,在那里度过了我们的青春年华。

到了丰城下了火车,一辆卡车载我们一路颠簸,往我们后来生活了好多年

的小村庄开去。当卡车翻过一道小山坡时,就听到一阵呼叫声,还夹杂着一些恐惧的叫喊声,可怜这些学生们“眼界”实在是太“低”了,把眼前一道道丘岭看成是一座座大山了,心里害怕,以为是开进深山老林了。一路上到一个知青点就放下一部分知青,卡车终于在一个村旁边停了下来,我们也到了,只看见村里的老表们敲锣打鼓地迎接我们,把我们迎进了一间房子,也就是我们的新家,进门就是厨房,一个大灶,一口大锅,这菜铲简直就像铲煤的铲子,拿在手里怎么炒菜啊。这是烧饭的餐具吗,简直是烧猪食的大餐具啊。

走进房间,大白天的,房间里也是黑漆漆的,墙上一扇像蜡烛一样大小的窗透过一缕亮光,眼前一群黑压压的小孩,都穿着一样黑黑的衣服,我的心也跟着黑沉了下来,好郁闷啊!再看看门,关也关不紧,就是关好了门,手也能伸进伸出。我问老乡,这么大的门缝,那老虎会不会进来啊?其实哪有老虎呀,自己吓自己,心里害怕呀,看着眼前的情景,心里挺难过,约了同学一起出去走走。

刚下过雨,地上湿湿的,我们踏着泥泞的小路,踩着红色的泥土,心里泛起涟漪,不停地问自己,就在这种地方要过一辈子,怎么过啊,一辈子,这么长的时间,惆怅,纠结,难过,无奈,五味杂陈,在心里翻腾。到了晚上,也就是到农村的第一个夜晚,那煤油灯光照出的人影,映在墙上、屋顶上,硕大的影子晃来晃去,别提有多吓人了,还好我们有五个小姑娘,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话,肯定不敢住,那个夜晚,我永远不会忘记,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哭也没用,一夜无语。

3月份,正值农村春耕播种的季节,我们大队的干部和老乡对我们还是挺照顾,老乡们都半夜三更就起来干活了,我们队长总是天亮以后再叫我们起来。3月的水田啊,还刺骨的冷啊!最怕的是蚂蟥,多的时候拔也来不及拔,吓得毛骨悚然,真的是不敢下水了。为了能给贫下中农一个好的印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再冷,再怕,咬着牙,也要坚持。久而久之,也就不怕冷了,也不怕蚂蟥了。

转眼到了“双抢”季节,又忙又热,那个太阳啊,真是毒啊,把皮都晒起泡来了,每天中午是最害怕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照得心里直发慌。乡亲们吃好午饭,2时左右就开工了,我们看着他们在烈日下劳动,感到不可思议,莫说劳动,就是光晒就够呛。我们坐在家门口,就是不敢出去,看了很长时间,实在不好意思了,就一边朗诵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一边头顶烈日冲进田地里,那时的我们,真是称得上把毛主席的语录活学活用了。在劳动时那个累啊,常听到老乡在叫腰疼,我想腰只会酸,怎么会疼呢?

在这次“双抢”中,我真是尝到了腰疼的味道了,睡在床上翻身也翻不了,连洗碗时,腰也弯不下去,所以有时也会偷个懒,比如去山上拉屎撒尿,没有半个小时以上是不会来的。尽管我们出工晚,半路还要偷偷懒,但乡亲们从来不会骂我们、说我们也不会去扣什么工分,而且给我们的工分还评得蛮高,和妇女主任一样高,但我们的劳动力肯定没有人家强。可见乡亲们对我们知青还是挺照顾,在生活上还是挺关心,经常会送些蔬菜和柴火给我们。生产队对我们也比较宽松,比如出工时挑给牛吃的草,我们就往家里挑当柴烧。还有我们去山上砍柴,把松叶运回家,把竹笋挖回家,都没人说我们。而对村里的老乡是不允许的,他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砍柴,如果我们去老乡家菜地里割菜,可以“先斩后奏”,老乡都不会说我们什么,也许是村里的老乡对我们特别好吧!

我们村的乡亲们特别纯朴,逢年过节都请我们去家里吃饭。满满的一大桌子菜,历历在目,使我至今仍经常会梦见自己又去江西丰城了。所以在我们退休后,有时间了,连续去了三次丰城,去看看老乡,才知道当时乡亲们家里其实挺困难,吃不饱饭,自己口粮也不够吃。现在想起来挺受感动,虽然那是不堪回首的岁月,但是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我和老公一起在洛市插队,他的房东是一个很漂亮、很和蔼的老太太,老公生病时,老太太会端水、炒蛋给他吃。当我们退休后第一次回丰城时,房东老太太已经过世了,他儿子带着我们逢人就说:“王建平是来看我的,王建平是来看我的。”那种欣喜若狂的样子,那种真情的自然流露,让我们终生难忘。第二次去洛市,他已经去世了,临终时,他嘱咐儿子、媳妇说:“以后要是王叔叔来了,你们一定要好好地接待他们。”他媳妇说:“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吃,绝不会让王叔叔他们饿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啊,多好的老乡啊,至死都不忘上海知青中的亲人,还要传给下一代,让我们情何以堪!所以,只要我们去一次丰城,都要去拜访房东的子女们,回报他父亲对

我们的牵挂。在这里我们真诚地感谢这片红土地上“第二故乡”的乡亲们,在那个困难年代里,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

0 阅读:9

叶工讲故事

简介:听我讲讲知青的故事,听听他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