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狭人稠,为此直接将第二大湖填平,不过效果实在不够理想

古岳文鉴 2022-10-11 15:23:57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邻国一直就有着“岛国”的别称,没错,日本确实也是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屿和若干个小岛所组成,总面积加起来大约为37.8万平方公里。

从来源于2019年的一项数据统计来看,日本共计约有1.24亿多人口,人口密度平均算来大约是328人/平方公里,而我国的数据约为145人/平方公里。日本如此小的土地,却生活着如此多的人口,所以自古以来便是“人地矛盾”重重。于是,为了减小这种矛盾,只能是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

从明朝开始的海外扩张之路

从明朝开始,日本海盗就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到戚继光的出现,才算是彻底将海盗赶走。虽然初次碰撞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即使如此仍未打消日本人的野心。

公元1592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为了缓和国内大名的矛盾,组织起14万兵马发动对朝鲜的战争。战役初期,日本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就连朝鲜王京汉城都被攻破,万历眼见如此情况,调遣了以辽东铁骑作为主力的全国精锐部队共计四万余人赴朝参战。

几轮交战之后,丰臣秀吉开始主动议和,但是在1597年再度入侵朝鲜,于是明朝又开始二次增援,兵力最多时多达八万余人,这一次日本又失败了,而且随着丰臣秀吉的去世,日军只好撤退。

到了近代,经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走上了富国强军的道路,同时再度将吞并朝鲜作为自己第一目标。日军起初以镇压东学党起义为名,可是起义结束后仍是赖着不走,甚至还不断向朝鲜增兵,后来还主动向清朝的北洋水师发起袭击,自此中日甲午海战全面爆发。不过不同于明朝的获胜,清军最后不但惨败,还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日本占领朝鲜后,又将我国东北视为下一目标,接着就是相继挑起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随着我国土地的相继沦陷,除去西南部分地区外的大半个中国也均被占领,最后随着同盟国的反攻,以及中国人民历经14年的艰苦战斗,才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走。

严重的人地矛盾

单就人口密度而言,江苏省是我国大陆地区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省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748人。不过日本的人口分布则要稠密的多,虽然江苏仅有10.72平方千米,仅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但是日本3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27%的土地是更适宜人类生存的平原和盆地,而且这27%还是呈分散状。这么一算下来,承载日本大部分人口的土地面积仅仅只有10万平方公里不到,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甚至可以达到每平方公里上千人。

古代时期,人多地少的问题就是一直伴随着日本的统治阶层。日本的战国时代结束后,就将填海造陆的方式,作为了自己扩大面积的第一选择。但是,又因为日本独特的地理因素,其周边海域海水深度大,海床坡度也十分陡峭,很多地区刚刚距离岸边10公里的距离,海水深度就达到了百米以上。

再加上日本又正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年地震多发,可能一场地震就能将好不容易填海造出来的土地给毁于一旦。另外,日本最富盛名的富士山虽然已经300多年未有喷发,不过其性质仍是一座活火山。

刚经历战国时期后,因为当时的科技发展有限,所以经过综合考虑,日本填海造陆的第一选择只能是内海和湖泊等,比如日本的东京湾和伊势湾等地都有过大举的填海造路项目。不过日本当时的国力有限,造路的规模和进展也都是处于“踏步”状态,很多工程项目也因此而搁置了。

到了1897年,日本又将触手伸向了当时还属于清朝藩属国的琉球,后来将库页岛的部分地区,并通过《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割让了台湾岛,再加上日本此前侵占下来的朝鲜,此时日本的陆地面积获得了很大的增长。

战后崛起

二战后,美国将日本作为了自己在远东地区同时遏制苏联、中国和朝鲜的“桥头堡”,进行大举扶持,而日本又因为后来朝鲜战争获得大笔军工订单,也进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时期。到了1968年,日本的GDP产值已经超过西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除了经济的腾飞外,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本的人口数量也在慢慢增长,而这更加加深了本就突出的“人地矛盾”。

1951年,由美国带头的,并且还是排斥了我国在外的情况下,签订了《对日友好条约》,或者也叫做《旧金山和约》,此项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结束日本战后被军事占领的情况,并恢复其正当的国际地位。

而获得“新生”之后的日本的首件大事就是发展生产,解决人民最基本的穿衣吃饭问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本政府就已经开始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与此同时的是,大人的吃饭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家里的孩子了,尤其是当时的家庭普遍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

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日本并不适宜种植高产的玉米和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了生产尽可能多的水稻,除了要精耕细作,发展精密农业外,还得要有土地作为支撑。于是,日本政府再度重启了先前搁置的填海造陆计划,此举不但避免高速发展的农业用地被工业用地占据,还一定程度上的扩大了水稻种植范围。

由此,日本也开始了自身规模庞大的填海造陆工程。

填海造陆弊端的显现

根据资料显示,从1945年到1974年的三十年中,日本通过填海造陆一共获得了将近1200平方公里的领土,对比整个香港也才只有1100平方公里,其中东京湾、伊势湾和八郎泻,则是其中贡献最大的地区。

不过,从1970年以后,日本填海造陆的工程也愈发缓慢,主要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水稻也不再是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有就是得益于机械化耕种,和科学的灌溉方式,日本的单位土地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上世纪七十年代期间,日本凭借仅有的土地,水稻最高产量达到1400万吨,除了满足居民需求外,还会剩余不少部分,种种因素之下,填海造陆工程也被停止。

陆地面积增加带来的喜悦之后,日本民众又突然发现,海湾线不但变小了,而且又满是工厂、机场和船舶码头,即使城市的海滨地区,都会让人感到一种压抑感。

毁誉参半的填八郎泻造陆工程

前文提到过日本地理情况复杂,又是地震灾害多发区,还有日本国土有限,也没有那么多土方可够填海,所以被填的都是以湖泊为主,而日本当年的第二大胡泊—八郎泻直接被填平而消失,这也成为了日本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痛。

八郎泻位于秋田县,其南部与日本海相连,故而是一条咸水湖,其整体面积约为220平方公里。出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考虑,日本从1957年开始从荷兰引进技术,并投资了多达852个亿的日元进行造陆工程。因为其与外海相连,所以首先在内部围出了一条长达51公里的环形大坝,然后再使用五台大功率水泵向外抽水,待湖水抽干待尽后,再填入大量的土方,由此将湖泊改造成为农用地。

日本国土有限,资源贫瘠,出于节省资本的考虑,并未单纯的将地平面抬高到海平面以上。因为此前已经通过大坝分离内外水系,又将湖水抽干后,直接铺上了一层土石,然后经过填平修复后,就开始用做了农用地。

因为荷兰也是个低地势国家,和日本同样也是地狭人稠,而且最早在1932年时就已经完成围海筑堤,逐步开发的工作。荷兰通过填海造陆一共收获了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挡潮闸”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前文提到日本引进的是荷兰技术和经验,所以八郎泻的造路项目也非常的“荷兰化”。待到1964年,八郎泻的造陆工程基本施工完毕,这个早先的日本第二大湖,被改造成了一块占地17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将其命名为大泄村。因为该村被堤坝所包围,并且为了降低成本,所以平均地势要比海平面低上个1-5米的范围。

1983年5月26日,日本海发生了一场7.7级的大地震,并且因地震又引发起一场持续八个多小时的大海啸,而当年八郎泻入海口位置的堤坝也因此遭到灭顶之灾。因为堤坝被冲毁,大量的海水倒灌回如今的大泄村,因为大量海水的侵蚀,土地含盐量暴增,农田也皆因此受损。

现如今的八郎泻共计3000余人口,也是日本名牌稻米“秋田小町”的主产地之一,该品种稻米成熟期短,耐病虫害能力强,而且米质整齐、透亮,煮熟后也是气味绵长,在水稻界也是享有盛誉。目前,像是我国的天津宁河县和大连还有吉林的部分地区,也都引进了该品种的稻米进行播种。

虽然日本通过填海造陆获得不少好处,而大泄村也成为了稻米高产地,但是很多日本国内人士还是认为当年的填湖造陆实质就是一个错误行为,因为变湖为陆,也意味着大片湿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弱化,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可逆的伤害。特别是当时日本的稻米产量已经有了产能过剩的趋势,这就更使得大泄村的高产量与自然环境相比显得无足轻重。

0 阅读:7

古岳文鉴

简介: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