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怀海大师:辞别静虚大师,前往龚公山

海蓝聊佛法 2024-09-15 09:46:33

接上文:

怀海收拾了自己的行李,又匆匆忙忙地去找静虚大师,他想向他告别,感谢他在这几年里对自己的照顾。

静虚大师见怀海急急忙忙地前来告别,便问怀海欲去何方,为什么要如此著急地离开。

怀海便把马祖道一在龚公山讲法的事说了一遍,也说了自己对马祖道一的仰慕之情。

静虚大师听完了怀海的话后,脸上带笑意,缓缓地说:“莫急,莫急。道一禅师与众不同,他要么不说法,要是说起法来,连着说七天七夜,不吃也不喝,不睡也不眠。你赶到龚公山,如果正好遇上道一禅师说法,那就是说你这个人与他有缘;如果遇不上,也许就要等上许多日子,但马祖道一总是会再次昇堂讲法的。所以说,早去了不一定能早遇上说法,晚去了也不一定落在别人后面,能不能遇上说法,全在’缘分’两个字。”

怀海听了静虚大师的这一番话,心里顿时坦然了不少,他谢过了静虚大师,合掌向静虚大师致礼,然后把包裹背在身后,出了浮槎寺的大门。

怀海在浮槎寺内一住五年,读遍了藏经楼里的佛经,这时的怀海,虽然还不能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问僧,但这时的怀海已完全不同于五年之前的怀海了。

怀海觉得自己虽然读了不少佛经,但对佛理的理解可还是不甚了了,也许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也许这就是怀海急着要去马祖道一处听讲佛法的原因。

卢江在长江之北,龚公山在江西的南端,两地约有十天半月的路程。

怀海日夜兼程,跋山涉水,过了长江不多久,就来到了江西地界。路上,怀海听到了不少有关马祖道一的传言。

有的人说,马祖道一长相奇异,像动物,眼睛看起人来,能让人感到寒森森的不自在;有的人说,马祖道一的行为奇怪,他所做的事总是与别人不一样,有时像儿童一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加控制,有时又像一个久经人生折磨的老者,行事讲话井井有条,有板有眼的。

总的来说,马祖道一留给世人的印象,那就是一个“怪”字。

静虚大师告诉他“缘分”二字,那里面有这样的意思,就是叫他路上不要着急,缓缓地走去就可以了。怀海心里很清楚静虚大师的意思,但他在不知不觉之间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他觉得前方有一股巨大的吸引力把他吸过去,他无法抗拒这股力量。

十几天后,怀海来到了龚公山的脚下。

龚公山下,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中间是一条小路,小路蜿蜒曲折地通上龚公山。

在这小路的旁边,有一家供路人休息吃饭的小吃铺。

小吃铺太小了,所以有不少过路人不愿在铺子里吃饭,而是来到屋外,找一块平地,上有大树成荫,下用大石头垫成石桌石凳,坐在那里边吃边聊着,十分惬意。

怀海来到龚公山脚下的时候,日头已过正午,他唇干口燥不说,单是那肚中饥饿,也令他难以忍受。怀海向店家要了两碗饭,一碗汤,三口并作两又吞进肚里,直到这时,他才感到缓过一点劲来。

怀海又向店家买了一些米面做成的饼,包在布袋里,准备在上了山以后,以应不时之需。

忽然,从东北方向的山野里钻出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三蹦两跳地就来到了小吃铺前。

怀海注意到,这孩子两只眼睛透着机敏。让人感到好笑的是,这孩子穿着一件极长的布褂子,下摆几乎要拖到地上,小脑袋上被刮得干干净净的不剩一根头发,头皮被太阳晒得油光发亮,乍的一眼看去,这孩子俨然像一个小沙弥。

这孩子不吭一声地伸出手去,向店家要吃的。

店家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在桌子上猛地蔽了几下,又中大声地呼喝着:“哪里来的野小子,到我这里来要饭吃,快给我滚得远远的,别让我看着不顺眼!”

孩子被店家突起的声势吓得直往后退,可是那小手不仅没有放下来,反而转伸到怀海的面前。

看这孩子的样子,准是饿得慌了。怀海把刚放进布袋里的米饼又掏了两个出来,递给这孩子。

孩子接过米饼,就直往嘴里塞,但未吃两口,就见这孩子脸涨得通红,细脖子一伸伸的,噎住了。

怀海见状,赶忙向店家讨了一碗汤来,递给孩子,说:“不急,不急,慢一点吃。”

这孩子吃完了,用手抹了一把嘴,看了看店家,又看了看怀海,仍旧一声不吭。

怀海想跟这孩子聊聊,可是没想到这孩子忽然间转身就跑,一直往龚公山上去了。

店家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跟怀海说:“瞧那光头孩子,你待他好,可是他连一个’谢’字也不说,就这么突然地来了,又突然地走了。”

怀海没有再说什么,他看着孩子走向远方,直到这孩子的身影消失在远处的树林里。

怀海背上了包裹,向着孩子滑失的方向走去。

明日更新。

0 阅读:14

海蓝聊佛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