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口吃?语言病理学上的定义是“一种在口腔表达过程中出现的流程性障碍”主要表现为说话时的不流利、中断甚至完全停顿。对该群体中的很多人而言,口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问题,更是一种身心压力和沟通困难。
我国约有1300万左右的各类口吃人群,他们生活在各行各业,却不约而同地遭受到了其他人的“误解”、异样目光,甚至是流露在表面的歧视。
然而,口吃既不是生理缺陷,也不是“传染病”,它仅仅是一类语言障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口吃的“错误认识”,正确面对口吃,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那些被口吃影响的普通人。
你可能在这些方面“误解”了口吃误解一:口吃由紧张或羞耻心理引起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口吃主要由紧张或羞耻心理引起。然而科学研究证明,口吃更多的是一种神经调节和运动协调障碍相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口吃人群在说话时,大脑对口腔内发音肌肉协调的过程出现问题有关。
当口吃发生后,出于对口吃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很多口吃人群在进行具体的表达活动时往往会表现出紧张或羞耻心理,从而加重口吃。
另外,引起口吃的原因还有精神压力过大、语言环境变化复杂,以及幼儿模仿暗示频繁等等。
误解二:口吃是语言能力不足或智力低下的表现
口吃=智力低下是互联网上流传许久的“口吃谣言”之一,但来自美国儿科协会的相关研究显示,口吃与智力或语言能力的低下无关。
相反,许多口吃儿童在其他语言任务上表现得很好,比如指令回应、沟通交互以及听说能力对思维的促进。
口吃只是他们在语言发育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
事实上通过干预和训练,口吃人群可以改善他们的发音流畅度,并提高他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能力。因此,将口吃与智力低下或语言能力不足联系在一起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口吃人群的“隐性歧视”。
误解三:口吃由于懒散或缺乏努力引起
口吃是由于懒散或缺乏努力引起的?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
口吃人群与普通人一样渴望能够自由流利地表达自己,他们也会尽力去克服自己的问题。然而,口吃不是一种可以通过简单努力或意志力就可以解决的语言障碍。它需要专业的干预和矫正,以及口吃人群的持续努力来改善。
事实上,来我们机构咨询或已经在接受矫正的口吃人群非常渴望改善口吃问题,他们关心口吃的纠正进度,认真进行每一次的语言训练,同时还默默为自己加油打气。可以说,他们非常努力的在进行口吃的矫正。
认为他们是懒散且缺乏努力的观念,其实是一种对口吃缺乏相关了解的表现。
误解四:口吃可以自我恢复
虽然有些口吃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恢复了流利的发音,但对于大多数口吃儿童来说,口吃需要通过专业的治疗和训练来加以改善和恢复。
而短期内消除口吃是一项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治疗过程,需要孩子和语言矫正师的合作与耐心。因此,对于口吃儿童和他们的家人来说,接受并立即进行语言干预十分重要。
并且,在语言干预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多点耐心,不要急于追求孩子的语言进度和效果,多站在孩子的视角体会一下他的艰难,并且多鼓励鼓励孩子,让小朋友尽快适应口吃矫正所处的新环境和新方式。
语言机构如何评价“口吃误解”?“口吃误解”的出现和语言问题相关科普缺乏有关,同时网上又充斥着种种不良信息,在长时间的信息叠加下导致种种错误言论被移花接木。
我们不能要求普通的家长具备分辨这些信息的能力,但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区分信息的“真假”,少一点错误信息,少一些错误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言障碍发生的可能性,避免更多的孩子受到语言问题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