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前因后果,征战了三十多年的刘备,为什么会败给陆逊

财典评历史 2023-01-14 10:10:03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为了兄弟。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刘备出师的官方理由,非常明确,就是报仇。

而且,刘备不是演戏、不是扮家家酒地扬言复仇,他留下诸葛亮坐镇后方,以赵云督江州,以魏延督汉中,然后,集结所能够动用的兵力御驾亲征,大有与孙权决一死战的威势。

有人质疑说,刘备在关羽死后超过一年才发兵,可见只是借口,然而,打仗并不是说打就打的、把兵力拉好拉满就能出征,自古有云,三军未发,粮草先行,像这种大规模的战前准备,后勤、行军等战略规划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有趣的是,在另一边,魏文帝曹丕举办全民开讲,请群臣分析刘备会不会发兵报仇,众人皆道:「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而刘晔持不同的看法,刘晔是曹魏重要的战略家,虽然名声不及贾诩、郭嘉,但他曾被许劭评曰「有佐世之才」,为曹操出过不少谋略,料事精准,刘晔对曹丕说道:「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

刘晔认为刘备一方面需要壮大自身实力,势必会用兵以显示其军力有余,另一方面,刘备与关羽之间的恩义众所皆知,无论是真心为了兄弟的情谊、或为了维护大哥的形象,这一仗他非打不可。

刘晔不愧是眼光独到的分析师,这段评论合情合理,原文甚为感人:「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伐吴,在原集团的老班底中,他只令张飞同行,这就是大哥的浪漫──不过张飞尚未与刘备会师,半路被帐下部将张达和范彊杀害,张、范二人顺流而下投奔东吴,所以,与其问刘备为什么攻打孙吴,或许更应该问的是,刘备还有理由不打东吴吗?

二、为了荆州。

这次东征,刘备带了一票大众不熟悉的将领出征,其实是有原因的。

蜀汉阵营中可以概略分为四个集团,来自荆襄的荆州集团、刘璋从属的东州集团、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团、以及一路跟随刘备奔走的原集团,现在问题来了,当刘备失去荆州,后续会造成哪些影响呢?

首先,荆州集团崩溃,因为他们的老家没了。

接下来,蜀地的东州集团与益州集团崩溃,他们的老家还在,但被刘备带来的「外来政权」给吞并了。

至于原集团,无需崩溃,像赵云这样一路跟随刘备的宿将,历经各种艰难的时刻,丢失荆州固然可惜,但这不是什么世界末日。

赵云谏东征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此话言之有理,刘备称帝的正统性在于曹丕篡汉,古代讲究师出有名,攻打孙权报仇只是「小义」,讨伐曹丕才是「大义」,刘备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我猜想,刘备自己心底清楚,这次发兵亦是一种「平衡」的手段。

关于蜀汉内部的派系,原集团的老将逝世后,可以简化为「荆州派」与「益州派」,蜀汉后期政局相对稳定,对比魏国和吴国,几乎没有什么内乱,其实这不是凭空得来的,正是刘备与诸葛亮有意识地维持这个平衡;如果能够夺回荆州,对于荆州派与益州派来说自是皆大欢喜。

基于以上两个理由,当东吴背刺关羽、袭取荆州,刘备别无选择,眼前只剩下一条路──孙权,开战吧!

刘备的战略目标

夷陵之战,《三国演义》说刘备带了七十万大军东征,这并不是史实,那么真实的兵力是多少呢?

《魏书》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埽扑,以克捷为效。」

参照孙权上书曹丕的奏文,刘备约有四万部众,水陆齐下,若加上胡王沙摩柯的援兵,至多不过五万、六万人;另一方面,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率五万人迎敌,两军交战于秭归。

如果你认为刘备的兵马不该如此之少,考量到对于魏国的防卫线,赵云、魏延、马超需固守岗位,其实这次东征已经投下了将近一半国力的重本,而且,从士兵的数量亦可以看出,刘备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绝对不是演义所说的「戮孙权、灭东吴」,而是重夺荆州的主导权。

网络上有一些文章说道:「为什么诸葛亮不劝阻刘备东征,眼睁睁看着夷陵大败?」这显然是以上帝视角观看历史了,刘备发兵的理由如前文所述,东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必然的选择,此战虽有风险,但困守益州只会造成内部矛盾,更让蜀汉的国力被魏国、吴国抛在后头,刘备的战略方向未必有误,不该以结果论看待。

孙权的战略目标

至于孙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呢?老实说,我看不懂孙权在搞什么,或许这是个难以解开的历史谜题。

站在拥刘的立场,我对于孙权、吕蒙背刺关羽难免有成见,但理性分析,荆州是「隆中对」与「榻上策」共同提及的重要拼图,为兵家必争之地,孙刘两家不可能长久各分一块大饼,双方都想把整块荆州抢过来,吕蒙奇袭的战略规划并没有错,但出手的时机与后续处理就有许多问题了。

关羽北伐,威震华夏,一度打到曹操想迁都避其锋芒,曹军向襄阳集中,东边的压力减轻不少,孙吴有机会挑战长年久攻不下的合肥,却选择在此时背后偷袭荆州,这样真的划算吗?当刘备挥军报仇时,孙权有万全的准备应敌吗?若魏国之后趁火打劫,江东有能力应付两面受敌的困境吗?

我不确定吕蒙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许他心中有完整的战略构想,但最大的问题是,吕蒙夺得荆州没多久便死于疾病,孙权为之哀痛不已(设计对白:你要走没关系,但至少把工作做完再走啊……)。

吕蒙留下遗言,认为陆逊与朱然可托付大事,陆逊此时三十八岁年纪,前后虽有大小战功,然而资历明显不及朱然、韩当、徐盛、潘璋等将领,孙权确实有识人之明,破格提拔陆逊,令他总督夷陵战事──接下来,就是陆逊的传说了。

夷陵大战

夷陵之战并不算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兵力相当,人们会有这种印象,主要是因为刘备前几回合都取得了优势。

第一回合:先锋战

两军先锋交战,刘备部将吴班、冯习攻破吴将李异,旗开得胜,进军秭归,秭归位在白帝城与夷陵道的中间地带,刘备继续进攻,陆逊向后固守。

第二回合:僵持阶段。

刘备将水军屯于夷陵,以黄权督江北,使马良招安五谿蛮夷,自己率主力军队迎敌,蜀军声势雄壮,陆逊却不应战,只着重于防守。

刘备大军在夷陵道缘山驻营,另遣吴班率千余人于平地立营,向陆逊挑战,初战失利的东吴将士都想冲上去拼命,陆逊却道:「此必有谲,且观之。」

陆逊按兵不动,刘备见计谋被识破,只好引山谷中伏兵而出,陆逊向东吴诸将眨眨眼睛道:「你们看,所以我说不能打吧。」

第三回合:谜之自信

陆逊大军力保不失,但孙家宗室孙桓的军队与刘备交战,遭到蜀军包围,东吴诸将都说应该出兵救援,陆逊却仍然不动如山。

两军相持数月,来到六月盛夏,陆逊看清了敌军动向,上表奏孙权道:「我看刘备用兵,从以前到现在胜少败多,但夷陵是我国要害,失去了将会危及荆州,所以谨慎以对,本来担忧他们水陆并进,现在敌军以步兵为主力,那就没什么好害怕的了!我虽然不成材,但打赢刘备绰绰有余,主公请高枕无忧地安心睡觉吧!」

笔者忍不住想到了当年的周公瑾,江东才俊果然就是狂啊!

陆逊说得豪迈,但孙吴这一票老学长根本不相信他,当初既不主动出击、又不援救孙桓,现在却大放厥词,诸将都道:「打刘备应该趁早打啊!现在他已深入夷陵扎营,固守要害,发兵肯定不利!」

陆逊应道:「刘备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征战经验丰富,初期步步为营、思虑细密,所以我刻意避不出战,现在对方兵疲意沮,正是进攻的好时机!」

陆逊终于出动了,请看这令人瞩目的第一次攻击──

结果,吴军惨败而归,陆逊说了这么多大话,竟然连蜀军的一个营都打不下来,众将士的愤怒达到了最高点。

陆逊却对众人说道:「哼哼!我没有输,我已经看见了破敌之术。」

伯言啊!你这源源不绝的自信到底是哪里来的啊!

最终回合:陆逊的胜利。

镜头先切换到魏国,曹丕听闻刘备在林地平原间驻军,树寨连营七百余里,说道:「刘备根本不懂兵法,哪有人连营几百里对抗敌人的啊!各位等着看吧,没多久孙权就会上书胜利的奏章了。」

曹丕这个剧透帝说中了结局,陆逊以火攻大破蜀军,马良、冯习、张南、傅彤、程畿、王甫、沙摩柯战死,黄权投降魏国,刘备仅以身免,退保白帝城。

不过,刘备这一生打过了多少大小战役,当真「不晓兵事」吗?

在此我想帮忙讲句话,若说刘备愚蠢,陆逊捡到这场敌人送上门来的胜利,那未免将这两人看得太低了──

刘备连营数百里,犯了兵家大忌,但这会不会是一种策略呢?别忘了,陆逊坚守不出战,刘备若使用诱敌之计,也在情理之中,这虽是揣测,但观陆逊第一次信心满满发兵,却打不下一个营,可见刘备的军队早有防备。

以陆逊的角度来看,这场战役赢得一点也不轻松,初战不利,对外折损兵将,对内又无法服众,一不小心就有灭团的危机,但他确实是军事奇才,竟然只用一次攻击便看穿敌军的弱点,发起突击,挟火攻之势,一举攻破蜀军四十余营,获得全面胜利。

记载中,吴军大败蜀军,用的多是「攻」、「破」、「斩」等字,死者数万,可见火攻应该只是辅助,并不是一放火就显示「战斗胜利」的大字,陆逊此役凭借的是过人的战术解读能力,无论是刘备轻敌、或是诱敌之计反被看破,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陆逊这个年轻人处处技高一筹,粉碎了刘备的梦想。

战争胜利后,陆逊对众人解释道,他知道孙桓甚得士众之心,兵精粮足,能够固守,为了大局才按兵不动,藉此麻痺刘备,后来果然杀退敌军,解孙桓之围。诸将听了尽皆佩服。

《三国志‧陆逊传》备大慙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刘备败阵后,既羞惭又愤怒,说道:「我竟然为陆逊所折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为什么刘备会有此感叹呢?

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关羽失荆州,关羽忽视背后的孙吴,正是因为吕蒙生病、陆逊上位,当时默默无闻的陆逊以谦逊的书信让关羽掉以轻心……

如前所述,刘备东征的战略未必有误,但他临阵的战术犯下致命错误,前几次交手连战连捷,或许也让他对陆逊放下戒心……

荆州之失,夷陵之败,让刘备的梦想付之一炬,三国局势至此大致抵定,已没有太多翻盘空间。

江东这块土地或许有着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每一位都是当代英才。

陆逊临时被推上大都督之位,初用兵时,其他老牌将领根本看不起他,甚至「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国家危急之际,陆逊的表现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公瑾,在逆风之中硬是撑起了全场。

或许能拥有陆逊,就是东吴的幸运、蜀汉的不幸吧!

0 阅读:13

财典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