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的书法在战争年代起了多大作用?写一幅字就能招兵一个团

论文史谈哲思 2023-11-20 12:12:00

舒同戎马一生,功勋卓著,陈毅元帅曾说,论资历、职务,舒同至少可以评个上将;要论贡献,单凭舒同在解放战争六次策反战功,把几十万国军争取过来,评个大将也够格。

在电脑中的各类字体中,有一种字体被称为“舒体”,它的创始人便是舒同——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中共山东省委原第一书记。

1940年舒同与聂荣臻、杨成武、聂鹤亭(从左至右)合影

加入到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队伍中

舒同(1905-1998)出生于江西东乡, 毛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 他独创的当代书法流派及“七分半”舒体字名扬天下,被誉为“人民书法家”。

舒同,学名舒文藻,5 岁入私塾,7 年间饱读诗书,在东乡名师梁翘教诲下苦学书法,少年时便崭露头角 ;五四运动中即在家乡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文化 ;1922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与李井泉等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共产主义。1926年11 月,舒同在中共特派员曾燕堂的引导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舒同遭国民党江西省政府通缉,他辗转武汉、上海、南京和安徽等地寻找党组织,曾以鬻字为生,一度沦为“文丐”。后遇红四军罗荣桓,遂加入到毛泽东率领的红军队伍中,开始了他波澜壮阔而又传奇的革命征程。

第一次反“围剿”前夕,总前委在赣南小布举行“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毛泽东亲自书写了一幅生动体现此次作战方针的对联,张贴在主席台两侧 :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年轻的舒同到会,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所书对联,感到大气磅礴,豪放洒脱,被深深震撼。会后,舒同在小布各村用石灰水书写了很多反“围剿”大标语。

次日,毛泽东见到这些标语,对朱德说 :“总司令,你来看,数月前我们打长沙,红军出了个外交家何长工,他会讲几种外语。今天红军又出了个书法家,在墙上写了几种字体,都很好,但不知是何许人? ”

朱德说 :“我对此人略有所知,他是红四军政治部秘书,名叫舒同。他可不简单哩,是全国才子之乡临川师范毕业生。我听叶剑英说过,1926年夏, 北伐军攻占抚州,部队举行群众集会,舒同为大 会书写的‘欢迎北伐军群众大会’横幅,曾引起他极大的兴趣。”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指挥红一军团取 得漳州大捷。舒同带战友打扫战场时,与从硝烟中健步走来的毛泽东不期而遇,舒同等即刻立正 敬礼。毛泽东笑着对他说 :“如果我没有猜错, 你就是舒同吧?”毛泽东问其籍贯后,惊讶地说:“你跟王安石是老乡啊! ”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 称赞:“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毛泽东边走边听舒同汇报战斗经过。毛泽东来到战斗最激烈的山顶,从战壕中弯腰抓起一把被炮火摧松的焦土,缓缓将五指张开,有几粒铜制的子弹壳从焦土中显露出来,在夕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毛泽东深情地说:“这, 就是‘战地黄花’哟。”

舒同立刻想到了1929年重阳节毛泽东所作 的《采桑子·重阳》,他深深地被毛泽东那伟大的革命气魄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所震撼与折服。这 一初次巧遇,给舒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舒同:时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

西征转战中欢迎斯诺和马海德

舒同一手持枪,一手握笔,驰骋疆场,历任红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一军 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十师政治部主任、红二师 政治部主任等职。长征途中,他以亲身经历,撰写了《遵义追击》一文,生动地记述了中央红军 在毛泽东等人指挥下,取得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 利的整个过程。他发表的《向北进攻——胜利的开始》等文章,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战胜雪 山草地的无畏勇气。此时,舒同的书法,也已经闻名遐迩,“与陆定一的长征小调、黄镇的沿途 写生、李伯钊的歌舞、廖承志的木刻,构成红军长征中的靓丽风景线”。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舒同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参加了 直罗镇、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参加东征、西 征战役,真可谓金戈铁马、身经百战。

1936年7月,经宋庆龄介绍,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冲破重重险阻, 进入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当时,驻守固原以北毛 居井的红四师,委派政治部卢仁灿科长带领一支10余人组成的代表队前往欢迎。他们从击败“马家军”缴获的战马中,挑选了两匹上乘好马,作为“最理想的礼品”送给远道而来的两位外国客人。

8月19日,舒同亲自撰写了一封表达全师指战员心意的慰问信,由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和政治部主任舒同共同签发。信中表示“我们全体听到你们来到苏维埃区域的消息非常兴奋, 热切地希望你们能来到我们驻地参观”,指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是国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胜利”。

22日,在豫旺堡召开欢迎大会,经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朱瑞介绍,斯诺和马海德郑重接过卢仁灿转交的慰问信和战马,高兴地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连声说 :“谢谢! ”斯诺风趣地为两匹战马取名:“那匹黑色的叫马鸿逵,黄色的叫马鸿宾。”他和马海德还兴奋地骑马绕场跑了几圈,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斯诺返回北京家中后,撰写惊世之作——《红 星照耀中国》。他以优美的文笔和强烈纪实性的手法,将陕甘宁边区采访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 作了公正客观的报道,引起巨大轰动。舒同代表红四师写给斯诺的这封信,斯诺一直视如珍宝。 1972 年,斯诺逝世后,为了表达斯诺生前对与红军相处的那些日子的怀念之情,斯诺夫人洛伊 斯·惠勒·斯诺将这封信的影印件赠送给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并由陈大使带回了中国,珍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名

抗日战争时期,舒同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 长兼宣传部长。舒同回忆 :“战争年代,整天行军打仗,没有空也没有条件练习毛笔字。但我有个习惯,有点空就在地上、腿上用手指写写划划。” 在辗转西北的战斗行军途中,舒同骑在马上左手握缰,右手依然在膝盖上比划着练字。一次被毛泽东看到,就笑着说:“舒同,你成了马背书法家啦。”

毛泽东欣赏舒同,是因为其本人亦自幼喜爱书法,少年临帖,青年时就写得一手好字。从事革命斗争后,他的字逐渐形成了气势磅礴、笔走龙蛇的瘦金体。在抗战相持阶段,战争形势持续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驻延安的党政军许多单位 开展活动,都请毛泽东题词题字。毛泽东工作繁 忙,经常推荐说 :“不要我一个人写嘛!也让舒同写一写,他的字写得也很好! ”由此,延安 多地方都留下了舒同的墨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延安抗大的校牌及其八字校训。

抗大成立后规模迅速扩大,1938年盛夏的 一天,副校长罗瑞卿为扩大影响,展示学校新面貌,指派校直俱乐部主任谭冠三前去找到舒同, 让其书写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八个大字的校 牌,并且又写了由毛泽东亲自撰文制定的“团结、 紧张、严肃、活泼”的八字校训。学校宣传科科 长谢翰文等人将舒同写的抗大校名用白纸剪贴在 红布横幅上,悬挂于原延安府旧府衙门的大门上 方 ;把校训八个大字分别贴在大门两旁。他们又 从警卫连挑选了两个高大英俊、全副武装的战士, 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站立校门左右,并请延安城里照相馆的师傅前来拍摄了照片,印发各地。舒同雄浑的榜书校名随着抗大这张具有标志性的著名照片一起,“远播海内外,从而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心向延安,步入抗大”。“从此舒同的名声便驰誉全党全军了”。

有趣的是,舒同题写的抗大校名和校训,同样吸引了一位青年女教师的关注和仰慕,她叫石澜,千里迢迢从福州辗转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未谋英雄面,先被才气撼”。终于,一个夏日的傍晚,石澜与中央研究院的几位同学在延河畔的沙滩上散步时,意外邂逅了心仪已久的舒同,命运从此将两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舒同、石澜在延安

匾联合作与“党内一支笔”

在延安,舒同与毛泽东两人还有一次著名合作。1938年11月至1941年10月26日期间,日寇为进犯和侵扰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派出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17次、投弹1000 余枚,塞上重镇的古建筑都被炸成断壁残垣、一片瓦砾。延安的农贸市场也被夷为平地。为了坚持抗战,彰显根据地军民的坚强意志,同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党中央决定在原农贸市场旧址,重建一个更大的新市场。新市场要竖立一个醒目的大标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又找到毛泽东,正在伏案疾书的毛泽东毫不犹豫地推荐舒同为新市场书写牌匾。

接毛泽东之命,舒同凝神沉思良久,缓步走到桌案前,捋展草纸,轻轻吹一口气,五指握笔,旋即挥毫泼墨,瞬息题写了“延安新市场”5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斗大榜书,呈送毛泽东过目。毛泽东对舒同的题字大为赞赏,称其“大气”,很有“风骨”。细细品味一番之后,毛泽东提出这么好的正楷书法,应该配上一副好的对联。于是,他提笔亲自草拟并誊写了一对长联。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舒体”字圆劲含蓄,外柔内刚,雍容大方;“毛体”字潇洒飘逸,龙蛇飞舞,浑然天成。“舒同题写的横匾,雄浑遒劲,藏锋不露,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博、包容、坚毅的传统美德 ;而毛泽东撰写的长联,则气势如虹、恣意磅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决心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据称,这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毛泽东与舒同两位党内大书法家唯一的一次精彩合作。

定襄招兵,用“书法”发动群众参加八路军

1937年10月初,时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的舒同,率领八路军总部工作团赴山西五台、 定襄一带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政权组织。

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首要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参加八路军。 红军时期招兵,部队都是本着“政治动员,自愿报名”的原则进行的。 因人民群众对红军十分爱戴,每次招兵工作开展得都很顺利。 这次定襄招兵,舒同带工作团是以八路军的名义招兵的, 由于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人民群众对八路军还不太了解,战士们穿的军服与国民党军队又十分相似, 群众误认为他们是军纪败坏、欺压百姓的国民党军队,自然无人自愿报名参军。

为了让老百姓把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区别开来,舒同开动脑筋,终于想出了几个办法:一是无论晴天阴天, 他们总是把写有 “八路军”3个字的大草帽背在身后;二是积极宣传八路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严格执行八路军秋毫无犯的纪律; 四是从臂章入手,一有机会就指着左臂上的八路军臂章对群众说:我们是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是救国救民的队伍。

山西定襄、 五台等县, 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活动,加上红军东征、平型关大捷等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所以,舒同他们的宣传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工作团召开群众大会,由舒同登台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舒同的江西口音太重,群众听不清, 和他一同参加招兵的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王宗槐便在一旁当翻译。

当宣传发动工作进入报名参军阶段时, 王宗槐与舒同商量,让舒同展示书法,以书法来吸引青年学生参军。展示地点就设在定襄一中对面,舒同和王宗槐一起参加。青年学生爱听红军故事,主持会议的王宗槐便在学生们的掌声中讲述了“红军以字换盐”的故事。

这时,舒同举着“抗日救国,报名参军”的横幅走上讲台。 王宗槐连忙向大家介绍说:“这位舒同秘书长就是那位以字换盐的红军书法家。 ”接着,他接过舒同手中的横幅面向大家:“这字就是他用红军笔写的, 现在请舒秘书长当场展示! ”舒同在大家的掌声中拿起“红军笔”,当场挥毫泼墨。 许多青年学生从后排挤过来求字,舒同便不停地书写,不断地奉送。 舒同那别具一格的字体,博得了大伙的一致称赞。

定襄南王中学学生张际功一见到舒同的墨宝,便头一个报名参加八路军,其他青年学生也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 就有1000多名定襄青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 由他们组成的新队伍,被称为“定襄团”,后来成了晋察冀军区的第二军分区六团,归赵尔陆领导。舒同的这次定襄招兵,为创建冀西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舒同不仅书法精彩绝伦,他起草的许多重要文件决议和撰写的时事政论文章,更是文采飞扬。舒同参与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担任军区政治部主任兼抗敌报社社长。

晋察冀军区在一次战斗中捉到一个叫浦田好雄的日军宣抚官,与日军高官东根清一郎是好友。浦田好雄被俘后,不仅没有被八路军杀掉,而且还受到了优待,东根清一郎便提笔给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了一封信,恳求八路军能释放其好友浦田好雄。

军区领导研究后, 决定由舒同执笔与聂荣臻联名复信。 这封信,舒同以骈体文写成,义正词严,高屋建瓴,既守原则又深明大义,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与和平的角度,痛陈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不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并借此向日本官兵宣告:日本军阀为中日两国国民之公敌,中国抗日非有仇于和平人民。

《致东根清一郎书》东根清一郎阁下:

书来,以释浦田好雄为请,并及中日战争因果,仆有不能已于言者,谨略陈其愚,幸以晓左右。

中日两大民族,屹然立于东亚,互助则共存共荣,相攻则两败俱伤,此乃中日国民所周知,而为日本军阀所不察。彼军阀法西斯蒂,好大喜功,贪得无厌,平日榨大众之血汗,供其挥霍,战时牺牲国民之头颅,易取爵禄。既掠台湾朝鲜、澎湖琉球,复夺辽宁吉林、龙江热河,遂以中国之退让忍耐为可欺,日本之海陆空军为万能,妄欲兼并华夏,独霸亚洲。故继“九·一八”之炮火,而有芦沟桥之烽烟。中国迫于亡国灭种之惨,悚于奴隶牛马之苦,全国奋起,浴血抗战,戮力同心,以御暴敌,惟在驱逐穷兵黩武之日本军阀,非有仇于爱好和平之日本国民也。是非曲直,人所共见,阁下竟谓出于误会,岂非淆混黑白之语?

中国人民之生命财产,虽横遭日本军阀之蹂躏摧残,然为独立自由而战,为正义和平而战,其代价之重大,非物质所能衡量,故不惜牺牲一切,以与暴敌抗战到底。

日本国民既无夙仇于中国,未受任何之侵凌,强被征调,越海远征。其离也,委厂肆于城廓,弃田园于荒郊,父母痛而流涕,妻子悲而哀嚎,牵衣走送,且行且辍,虽属生离,实同死诀。其行也,车有过速之恨,船有太急之感,见异域之日迫,望故乡而弥远,梦幻穿插,生死交织,心逐海浪,不知何之。

及登中国之陆,立送炮火之场,军威重于山岳,士命贱于蚊虻,或粉身而碎骨,或折臂而断足,或暴尸于原野,或倒毙于山窟,所为何来?

其或幸而不死,经年调遣转移,炎夏冒暑而行,冽冬露营而宿。时防遭遇,日畏游击,征战连年,无所止期。军中传言,充耳伤亡之讯;家内来书,满纸饥寒之语。山非富士,不见秀丽之峰;树无樱花,莫睹鲜艳之枝。望复望兮扶桑,归莫归兮故乡。生愁苦于绝国,死葬身于异邦,能勿痛乎?

战争进行,瞬将两年。中国损失之重,破坏之惨,固勿论矣;日本死伤之多,消耗之大,又如之何?国家预算,增至一百一十万万,国民负担平均一百五十余元。日用必需,剥夺殆尽;军需原料,罗掘一空。长此继续,已是崩溃有余,设遭意外,其将何以应付?老成凋谢,竖子当国,轻举妄动,祸人害己。识此,日本军阀法西斯蒂,不特中国国民之公敌,实亦日本国民之公敌也。识者果一反其所为,东亚秩序,不难立定,世界和平,不难实现。

浦田好雄,在此安居无恙,所附家书,希以寄其父母。军中少暇,不尽欲言,聊布腹心,顺颂

安好。

聂荣臻

舒同

六月十三日

1939年9月17日的《抗敌报》全文刊登舒同亲自起草,以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治部主任舒同名义回复日军指挥官的《致东根清一郎书》,成为当时著名的讨日檄文。据说后来有日军投诚八路军者,就随身携带着这篇文章,说是受到教育才来投诚的。

1991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重新发表此文,被海内外称之为“中日关系史上的备忘录”,是“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对话”。

1939年11月12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不慎被刺破手指感染中毒,抢救无效,在河北唐县逝世。舒同领导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刊物《抗敌三日刊》立刻出版纪念白求恩大夫专刊,刊登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纪念白求恩》、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永远不灭的光辉》等悼念文章。1940年1月5日,悼念白求恩的万人大会在唐县举行,舒同书写了“白求恩大夫追悼大会”会标及礼堂名,随后,舒同还题写了“白求恩之墓”五个大字及两旁的挽联:“精神长留国际,功德永存中华。”

舒同到延安以后,多次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晋察冀边区党政军建设方面的系列文章和经验总结,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被其誉为“党内一支笔”。毛泽东在视察军委总政治部时,称赞舒同和胡耀邦是党内的“才子”,指出舒同的东西一半是过去的,一半是自学的 ;而胡耀邦则完全是“自学成才”。

出席晋察冀军区政治工作会议的主要领导,前排左 二为舒同

敦请陕甘宁老翰林萧之葆出山

延安时期,华君武的讽刺漫画在革命队伍里引起较大争议。毛泽东为此专门交给舒同一项特殊任务,让他去找争论的双方分别谈谈,了解情况,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支持华君武。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拟聘请陕西旬邑的前清翰林萧之葆先生出任边区参议员。萧之葆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以庶吉士入翰林,在署理法部时,不惧王妃与属吏通奸作案、大闹朝廷的嚣张气焰,依法审判王妃与奸夫罪行,轰动京城。武昌起义后,萧之葆因深恶袁世凯奸诈,归隐故里,此后国民政府数次聘职不就。

为鼓励这位贤达更好发挥作用,为民众服务,边区政府先后支持赤水县(含今旬邑南部局地)选举他为县参议员和县政府委员、关中分区参议员和参议会委员。为此,当地边区领导选择了萧之葆的部分诗文、书法作品,送给毛泽东过目。毛泽东看过点头赞许 :“不愧为翰林。”

然而,萧之葆一再婉言拒绝边区政府的热情敦请,并声称 :“共产党好是好,但没有文化,不能与之为伍。”

毛泽东闻之,微笑着召来舒同,嘱咐他 :“有个翰林老先生说咱共产党里没有文化人,不愿出来做事,你给他露一手,开导开导他。”

舒同大惑不解,毛泽东直言相告:“给他写封信,让他见识见识你的文笔和书法,看看共产党队伍里是不是没有文化人。”

舒同受毛泽东委托,提笔致信介绍中共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我党统一战线政策,并真诚劝导萧之葆出来为百姓做事。

舒同的信函以文言文写成,不仅论证言简意赅、情理兼达,而且叙述层层递进、熠熠生辉,更令人瞩目的是信函的书法功底厚重、无与伦比。

萧之葆阅信后,大吃一惊,他不禁连连感叹 :“毛主席的这封信,字美文雅。没想到共产党里有笔墨功力这样好的人!老夫错看共产党了。”遂欣然同意出山。后来萧之葆知道了代毛泽东写信的舒同只不过是一个30多岁“年轻的共产党”,令他感慨不已,认为共产党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萧之葆先出任边区参议会参议员,随后在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边区政府委员,他称赞共产党“宗旨英明,决策宏深,文韬武略,人才济济”。在生活极端困难之际,为支持八路军抗日,他典卖衣物,捐赠资金,荣获朱德署名的锦旗嘉奖。萧之葆于1945年10月逝世。

初到山东分局领导整风学习运动

1944年春天,中央决定派舒同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离开延安前,毛泽东在枣园单独约见了舒同。走进毛泽东的窑洞,舒同发现其简陋的住处里,桌上床上摆放着许多图书,在窑洞的土墙中,挖了一个长长的凹槽,作为“书橱”码放着一摞摞的书籍,其中就有一套1936年出版的《鲁迅全集》。两人的话题也自然而然由读书开始,毛泽东告诫 :“读马列主义的书不在多,主要在于精通和应用。”

舒同后来在《我的自传》中回忆 :“主席还给我谈了山东的情况,指示到山东后应注意的问题。”毛泽东在谈话中分析了抗战的形势和前景,强调了建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要求舒同尽快熟悉情况,与山东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迅速开展工作。聆听毛泽东谈话后,舒同深感此行责任重大,怕多有打扰,便立即起身打算离开。

毛泽东兴致所至,似乎意犹未尽,又热情挽留舒同一起吃晚饭,开怀畅谈了一番。

舒同先期与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勇等一起,穿越重重封锁线进入太行军区驻地。他回忆通过敌占区时的细节 :“一早,我们身穿浅花素白绸子大褂,戴茶色眼镜,像大商人一样,骑自行车跟在马赛(老交通科长)的后面,向县城驰去。到了敌人炮楼底下,伪军弄不清是什么人,还恭恭敬敬地行了举手礼。进了南关街,甩掉了可疑的便衣特务,直奔五陵镇,此地离根据地不到廿里。”

随后,舒同经过晋冀鲁豫根据地,抵达北方局和一二九师的驻地,受到邓小平、滕代远等热情接待。

1944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舒同出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分局学习委员会主任。9 月14日,毛泽东致电罗荣桓、黎玉和萧华 :“舒同同志参加分局为委员,中央前已决定,可照来电分配工作,不必去华中。”

舒同历经艰辛,到达山东根据地后,立即投入到“传达延安‘审干经验’并主持山东分局整风运动”工作中。“舒同带来的是延安也就是中央的审干的经验和方针,分局的整风审干由总学委领导,罗荣桓是主任,舒同是副主任。”“延安的一套方针和做法,受到了罗荣桓的坚决抵制。他先是说这样做不适合敌后战争环境,敌后的干部,敌人老早替我们审查过了。他先后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央和毛主席提出过不同意见。”舒同没有像“钦差大臣”那样颐指气使,更没有打着中央的旗号去蛮干,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支持罗荣桓的正确意见。山东抗日根据地由此没有发生其他地区的“审干”灾难。后来,毛泽东夸奖说,罗荣桓了不起,他抵制了延安的那个审干。罗荣桓、舒同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虽处在战争时期,环境恶劣,工作紧张,但舒同仍挤时间,坚持写字,研讨书艺。当年山东和华东党政军机关出版的报纸刊物,许多是由舒同题写报头刊名。遇有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他还亲自挥毫写布告与标语,写会标及碑文。他那苍劲有力、风格独特的“舒体”字,很快便在山东解放区广为传颂。

解放战争时期,舒同驰骋齐鲁大地,转战江南。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国军工作部部长。具体指导了华东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 , 参与组织指挥了鲁南、莱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曾具体领导了争取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在济南战役中率部起义的工作。

1937 年 1 月,红四师政治部主任舒同(左一)与 黄克诚、李天佑等人合影

参考资料:

潇 文《舒同:省委书记书法家》

0 阅读:20

论文史谈哲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