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争当监国的时代鲁王政权覆灭弊政系列之十一

侍儿看历史 2023-02-23 14:20:01

好啦,既然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都已经建立了,那么又到了照例吐槽的时间了。

先说说他两在内部是怎么斗争的。

其实呢,由于隆武称帝后,鲁王又称监国于浙东,使得其他明朝藩王意识到,原来这是一个想当皇帝就能当的时代,于是,一些有想法的藩王也开始跃跃欲试,譬如靖江王朱亨嘉。

这个朱亨嘉,他并不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裔,在法理上是不具备接班的资格的。但是这个朱亨嘉很有想法,他对身边的亲信说:

“方今天下无主,予祖向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

这个意思就是,当年我的老祖宗朱文正被封在广西这种烟瘴之地,他不愿意来,还是马皇后出面安慰,并且以太子规格的仪仗赐给我家。现在正牌的继承者都死了,我难道不具备太子资格吗?太子监国这种事情从成祖、宪宗那会儿就有了,我在为什么不行呢?

于是,在朱亨嘉的授意下,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三章劝进朱亨嘉监国。

顺治二年八月初,原明靖江王朱亨嘉称监国于广西桂林,封广西巡抚瞿式耜为刑部尚书、大学士。瞿式耜不奉诏、不承认朱亨嘉监国。八月十二日,朱亨嘉亲自统兵来到梧州,拘捕了瞿式耜,十九日将瞿式耜押回桂林软禁于靖江王府。

听闻又出来一个监国,隆武帝于八月中旬颁诏广西,朱亨嘉拒绝接诏。

隆武帝怒,派兵入广西,攻占梧州。八月末,南明两广总督丁魁楚派兵围住了桂林,抓住了朱亨嘉并将其送到福州,隆武帝将朱亨嘉废为庶人,拥立朱亨嘉的党羽皆伏诛。

上文所述的广西巡抚瞿式耜不奉诏,并不是他有多么倾向隆武,其实恰恰相反,他并不认为隆武帝或是鲁王朱以海有资格继承大统,因为他两都是朱元璋的后裔。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就会问:什么?朱元璋的后裔没资格接班?

是的,你大概忘了,明朝前期朱棣是造过反的,所以往后的皇帝都是朱棣的后代,跟朱元璋的其他子嗣没有多大关系。

而在这个节点,瞿式耜手中恰有一个正牌继承人,即朱由榔,后来的永历帝。他是明神宗万历之孙,桂端王朱常瀛之子,这个血统就近很多了,从法理上讲,他才是正牌继承者。

然而后来瞿式耜自己被抓了,隆武帝派兵将他救了出来,他也就不好意思再提自己手中的嫡系继承人了,才派遣家人携带奏疏祝贺隆武帝朱聿键即位。

当然,有类似想法的朱姓藩王绝不止朱亨嘉一个人。

像抚州的益王朱慈炲,他在顺治二年十月也被当地士绅拥立为监国,为了增加自己的正统性,朱慈炲在称监国时诏云,自己是奉了慈禧太后之命才称监国的。

慈禧太后?穿越了?

并不是,这里的慈禧是指弘光帝的妈、福王朱常洵的老婆邹氏,她之前居住在南京皇宫的慈禧宫,故称慈禧太后。多巧,都是末代太后,都仓皇逃出京城,连尊号都一样,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然而益王称监国仅一年,抚州就被李成栋率军攻破,益王死于乱军之中。

除此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在顺治二年到顺治三年,称“监国”、“登基”的明朝藩王还有:

长兴县平民金有鉴等拥立通城王朱盛澄起兵攻陷湖州,称帝;

中书舍人卢象观奉明宗室朱盛沥为监国,起兵袭南京、攻溧阳。

等等。

看到这会儿,你觉得应该骂谁呢?

当然是崇祯!你说崇祯自己天子守国门、不愿南迁就算了,干嘛不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到南京呢?如果此时崇祯的儿子们有一个在南方,绝不会冒出这么多想当皇帝的朱姓藩王。作孽呀!

好啦,接下来我们说说唐鲁之争。

顺治二年十月三十日,隆武帝派遣大臣去浙东颁诏,意思是告诉鲁王,我这边已经称帝了,你就别监国了,恢复你藩王的爵位吧。

使者到来后,鲁王不悦,但也没想好该怎么答复。这时,正在前线指挥军队的督师张国维连夜跑到绍兴,告诉隆武帝的使臣,我们这边在监国,不能奉你隆武的诏命,请勿宣读。

随后,张国维替鲁王草拟了一份给隆武帝的回信,书云:

“逢国大变,凡高皇帝子孙民吏,当共同心力,事成,入关者王。”

这个意思就是,现在国家有变,咱两都是藩王,你也没啥特别突出的成就,怎么说称帝就称帝了?我们现在应该共同心力,驱逐清军,如果这个事儿成了,谁先打到北京谁就是皇帝。

综上一句话,要想让我听你的,拿出点本事来,不然啊,老子不服!谁还不姓朱吗?

自此之后,浙东的鲁王政权和福建的隆武政权势同水火,双方在交界处陈放大量兵力,如同敌国。

顺治三年正月十六,为了缓和同鲁王的关系,隆武帝再次以私人名义致信鲁王,书言:

“朕无子,王为太侄;朕有天下,终致于王。”

这个意思就是我虽然称帝了,但是没儿子,我死了你就接班。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跟随书信一起送到的还有军饷十万两,此外,隆武帝还正式将鲁王自封的“监国”列为隆武朝的正式官职,位在百官之上,待遇等同太子。

很够意思了。

但是,鲁王朱以海领了军饷,却仍然不承认隆武的帝位。回信中称隆武帝为“皇叔父”而不称“陛下”,还册封隆武朝第一战将郑芝龙为公爵。

这就是故意挑事儿了。

隆武帝在之前已经封郑芝龙为侯爵,鲁王却封郑芝龙为公爵,高二级,你说跟着隆武帝打工的郑芝龙会怎么想?

我感觉能出这种损招的,始作俑者大概率是马士英和阮大铖。

顺治三年三月初一,鲁王下属大将王之仁在钱塘江大败清军,隆武闻讯,派使臣陆清源携银三万两犒师。马士英听闻后,唆使方国安半路截杀陆清源,留了几个活口让他们回去给隆武帝带话,历数隆武帝之罪。

隆武帝见到还人后,与鲁王决裂。

顺治三年五月初六,因清军大兵压境钱塘江,鲁王遣人致书信给隆武帝求援。都到这份儿上了,鲁王在书中仍然不承认隆武帝的帝位,也就是称隆武为“皇叔父”而不是“陛下”。

隆武帝看完信后大怒,下令斩杀送信的鲁王使臣陈谦。陈谦与郑芝龙有旧交,郑芝龙出面力保,隆武帝不从,坚决下令斩杀。自此之后,郑芝龙更加心怀鬼胎。

以上就是鲁王与隆武关于正统地位的争端,史书上称之为“唐鲁之争”。

很荒唐,很无奈。

正是因为有两个政权,所以他两的军队始终无法形成合力。就这样,本来南明相比清朝就地盘小、军队少,现在又分成了两块,还势同水火;除此之外,双方还互挖墙角,凡是承认自己的、对自己有用的,不管他是什么样的王八蛋,通通封官赏爵。这要是能打赢清军,那就见鬼了。

先说说鲁王政权的覆灭过程。

其实客观而言,鲁王政权的存在,对隆武帝而言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道理很简单,鲁王在浙东,位于福建北部,清军在鲁王之北。换句话说,鲁王的地盘其实是隆武所在的福建省的屏障。

而鲁王政权中,还是有不少能打仗的人的,从鲁王政权建立后,就没少折腾清军,虽然赢得次数并不多。

顺治二年九月初二,鲁王政权初建才两个月,方国安、王之仁就率军攻打杭州,被清浙闽总督张存仁击败。

顺治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浙江巡抚田仰率军自海上进攻福山(位于南京),为江宁巡抚土国宝击败。

顺治二年十月十四日,鲁王监国大学士张国维并出钱塘江,会钱肃乐等部兵合攻杭州,于杭州城郊连战十日,获小胜。不久,清大将军勒克德浑率兵増援,内外夹击,南明军大败,溺江死者无算。

接连的失败让南明军队士气不振。诸帅争地争饷,吵闹不休,而敌兵临江却置之不问。

顺治三年三月初一,武宁侯王之仁上疏鲁王曰:

“起事之日,人人有直捣黄龙之志,乃一败之后,遂以钱塘为鸿沟。天下事尚何忍言?臣今日计惟有前死一尺,愿以所部之兵沉船一战,今日欲死,犹战而死,他日即死,恐不能战也。”

当日,王之仁率所部水军出师,清军未料到南明军队敢主动出击,猝不及防,仓促接战,大败,损失兵将三千余人。

请记住这次战役吧,这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什么纪念意义呢?这是自清军入关两年以来,南明军队在与清军的大小数百次战斗中取得的第二场胜利,也是第一场水战胜利。第一场陆战胜利是顺治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隆武帝下属的监军张家玉在许湾击败清军,解抚州围,清军步兵五千人死伤殆尽。

这两场胜利,也是南明王朝前两个政权,即弘光、隆武的本部军队在万人规模以上的战争中所取得的唯二两场胜利。

该怎么评价这个搞笑的事实呢?

你要知道,弘光政权覆灭后,之前由多铎、阿济格率领南下的清军八旗军队,绝大部分都已经返回北京了。此时在江南同各路南明军队、起义军作战的清军,90%以上是清军南下过程中投降的原南明军队。

而这些军队在投降前与清军作战时是什么水平,我之前都讲过。可是投降清朝后,却依然让剩下的南明军队拿他们毫无办法。这种战果如果不从南明政权内部的军事指挥、军饷拨付、组织管理上找原因,我实在是想不出别的理由。

当然,王之仁的这场胜利还有另一个标签,即鲁王政权的军队在与清军作战过程中取得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胜利。因为这次胜利后的三个月,鲁王就被清军撵到海上了。

怎么这么快就到了这种地步呢?看看这些王八蛋的表现吧。

方国安由于拥立鲁王有功,成了鲁王政权在军事方面的最高指挥者。鲁王监国后,他借鲁王的名义,兼并了浙东原有的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之前起义迎立鲁王的孙嘉绩、熊汝霖和钱肃乐等人均被他排挤出自己的军队之外。换句话说就是抢了人家的军队,不让人家继续带兵。

除此之外,方国安还按照他“整合后”的军队人数要军饷,将浙东各府县每年六十余万钱粮自行分配,然而分配的时候却只给自己的嫡系发饷,不给人家义军发饷,导致各义师无饷自溃。

再例如:鲁王下属监国定海总兵张国柱部抢掠慈溪、余姚,当地百姓结寨对抗,张国柱派兵讨伐,失败,所部死伤过半。

再例如:浙直水师总督荆本彻纵兵抢掠地方,被在当地有大片土地的肃靖伯黄斌卿斩杀,荆本彻本部军马溃散,多数投降清军。

再例如:内阁大学士田仰与义兴伯郑遵谦同时看好了一套房子,两人互不相让。田仰勾结太监客凤仪,打算来一次玄武门事变,杀郑遵谦于殿上。郑遵谦得到消息,仓皇出逃,然后召集军队攻城,绍兴城外矢炮横飞,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清军打过来了,很多人纷纷逃往台州。

就这样,神仙能打赢清军?

顺治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多尔衮命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率军征伐福建、 浙江之南明政权。当年五月二十日,博洛所率清军进抵杭州,陈兵钱塘江北岸。

五月二十七日,清军开始进攻,第一个目标是富阳,北峰山南明守将潘茂斌等败走,过钱塘江向东逃窜。因当年江南大旱,钱塘江上游干涸,清军在当地饥民的引导下从上游水位浅处渡江。得知清军渡江的消息,荆国公方国安拥兵十万不战而退,拔营逃往绍兴,马士英、阮大铖一看方国安跑了,就劫持鲁王朱以海从水路东逃。

第二天,防守钱塘江的鲁王诸部军队得知了方国安不战而退的消息,纷纷各自逃命。郑遵谦命全军逃往海上避难,只有王之仁一军尚抵抗。

王之仁一看孤军难守,就命令手下军队带上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打算同明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合力抗清。到了舟山后,还没等王之仁派人联络,黄斌卿竟然命手下军队炮击王之仁舰队,并趁机抢夺王之仁的船只、辎重。由于王之仁这次来是为了合兵而不是为了打仗,所以其船队毫无准备,纷纷中弹起火。王之仁悲愤不已,下令除他本人乘坐的大船之外,凿沉所有船只,包括载着他家眷的船。

然后,他命在大船上竖起他的将军旗和南明大旗,径直驶向已被清军控制的吴淞江口。当地清兵以为他是前来投降的明朝高官,不敢怠慢,立即将他转送南京。

在南京,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大学士洪承畴,慷慨陈词:

“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于明处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是前来投降的,只是怕在江上死了说不清楚。我今天来见你,就是为了告诉你,我是前朝的大将,现在国家亡了,我会殉国而死。

这段话既说明了自己的处境,顺道还讽刺了洪督师一把。即“前朝大帅,国亡当死”。

洪承畴以礼相待,以己度人,劝王之仁剃发投降。

王之仁大骂:

“反面事仇,先帝赠若官,立庙祠若、祭若,荫若子;若背义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寝,焚毁我宗庙,若通天之罪,过李陵、卫律远矣,”

洪承畴大怒,下令斩杀。

顺治三年六月初一日,也就是方国安率十万大军不战而逃的第三天,清军主力才全部渡过了钱塘江;六月初二,清军进入了无人防守的绍兴。

当天,方国安率十万大军在绍兴城外向清军投降,马士英、阮大铖得到消息后,打算劫持朱以海投降。朱以海逃脱,自江门乘船出海。后马士英被俘,阮大铖投降。

鲁王出海后逃到了舟山,并在那里呆了十几年。至此,鲁王在浙东的所有地盘都丢了,鲁王政权覆灭。

说说方国安、马士英和阮大铖这几个王八蛋的结局。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史料分析,阮大铖和方国安是主动投降,而马士英是被俘,也就是被动投降。

这三个人中,此时心中最忐忑的人是阮大铖。他不能不害怕,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文章,应该还记得,阮大铖一手主导了"顺案”,即将投降过李自成的明朝官员一一定罪。而那些因为顺案走投无路的明朝官员,大都投降了清朝,像陈名夏。而现在阮大铖也投降了,那拨人还不往死里整他。

所以,阮大铖在投降清军后表现得很积极,表示自己有能力劝降隆武帝的属下大臣、将军,清军可不费一兵一卒占领福建。于是,博洛就带着他一起攻打福建,方国安也随行。

而马士英投降后,洪承畴的命令是立斩,但是清军统帅博洛并没有执行。

清军攻陷福州后,搜查隆武帝的文书,发现了方国安、阮大铖和马士英给隆武帝的信,即让隆武帝出兵迎战清军,他们三人作为内应。博洛将信件上报洪承畴,洪承畴下令斩杀三人。博洛立即斩了在身边的马士英和方国安,阮大铖得知这个消息后,跳崖而死,清军戮尸。

这一篇我就先不总结了,等下一篇写完隆武后一起总结。

0 阅读:8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