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青楼女子成为小妾,又从小妾到画家,人生之路坎坷又不平凡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8 16:35:01

潘玉良是民国时期的奇女子,从红楼女子成为小妾,又从小妾到绘画大师。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付出了巨大牺牲,完成了人生中的逆袭。

潘玉良不是艳名远播的一代风尘女子,凭靠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闻名天下,她得以扬名的是绘画的天赋、不懈的努力和艺术上许多人都遥不可及的成就。

潘玉良原名张玉良(有些资料又名陈秀清),一岁不到丧父,两岁时姐姐夭折,八岁时相依为命的母亲撒手人寰。

年幼的潘玉良,失去了生存依靠,孤苦伶仃,此后舅舅收养了她。在舅舅收养的五六年里,她拣拾柴火、洒扫庭院、烧茶倒水、洗衣做饭,过着劳苦辛勤“寄人篱下”的生活。

要是日子就这样过着,潘玉良的未来,不过是农村里最普通的勤苦之妻,温顺之母,终将湮没在无数的平凡女子中!

奈何舅舅烂赌,舅母苛刻。在1909年初夏她13岁时,嗜赌成性的舅舅为了还债,竟将潘玉良卖入了红楼。

当时舅舅骗她到一个地方玩,辗转来到红楼,妈咪上下仔细看了一眼潘玉良,赚弃还没长开的她容貌不佳,摇头道:“她嘴唇厚,脸庞又大,一脸苦瓜相,吃不了我们这碗饭。”

潘玉良也不愿意再和舅舅一家生活了,见到妈咪不留她,噗通一下跪在地上求道:“你收下我吧,当个使唤丫头也行”。这种情形,跟古时很多苦难的人有颇多相似之处。

妈咪见潘玉良哀求,花费了2担大米将她给买了下来,就这样潘玉良成了烟花女子。

也因为她还没有长开,也没有客人翻他的牌子,反而因祸得福保住了清白。

纸醉金迷的红楼生活,让潘玉良阅尽了人间百态,也清楚红楼女子以后悲惨的后半生。

她样貌不是特别出众,但是艺术天赋很好,学习吹拉弹唱样样俱佳,因为才艺出众,在红楼里小有名气。

也是在红楼里,她遇到潘赞化,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潘赞化

潘赞化,号亮聃,1884年出生,原是桐城才子。1902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参加东京青年会,后加入同盟会。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也参加过蔡锷将军的护国军,任旅长时讨伐袁世凯,后转入政界,在南京政府交通部当过司长。他外形身材高大,端庄浑厚,内心诚恳厚道,是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

1912年,时任海关监督的潘赞化到芜湖上任,当地乡绅富豪为了讨好新任长官,在接风宴席上,点选了几位姑娘及潘玉良弦歌助兴。

潘赞化出过国接受过新思想,他对官场上的恶习深恶痛绝,但这场专门为他接风洗尘的宴会,他又不得不参加。所以当时的心情是既厌恶又显得无可奈何。

站在一旁唱歌的潘玉良,这几年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她似乎看出潘赞化的窘迫,也从潘赞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重获新生的机会,她决定尝试一番。

于是,她在角落里拨动琵琶,弹唱了一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这古调让潘赞化感触很大。

弹奏完毕,潘玉良准备离去,却被潘赞化叫住留下来交谈了几句。言谈之中,潘赞化感受到女子空灵的心性,心中不禁有些尊敬和怜惜她。

接下来,两人交往了几个月。潘赞化亲自教她认字读书,还发现了她爱好绘画且有艺术天赋。

如果继续交往,潘赞化难逃“狎妓而不务关务”的嫌疑,但是任由潘玉良在红楼生活下去,潘赞化又于心不忍。两难抉择的最后出路是:他借钱将潘玉良从红楼赎出,并在《新青年》诞生的街道——上海渔阳里,为她找到了一幢房子做新居,离开伤心地开始了新生活。

1913年,29岁的潘赞化和18岁的潘玉良结成伉俪。证婚人是潘赞化的挚友陈独秀。

自此而后,潘玉良做了小妾,摆脱了以前的身份。忙碌的潘赞化还为潘玉良聘请了家教,她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一边延续自己对绘画的爱好。

后来,潘玉良在临摹习作时,被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色彩学教授洪野发现,因而有幸随他学习绘画,至此,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1918年,在丈夫和老师洪野的鼓励下,潘玉良报考了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此校1912年11月由刘海粟等人创办,名为上海图画美术院,1921年改名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30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国内最早的高等美术院校,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摇篮。

开始的时候,虽然她的考试成绩是优秀的,但教务主任当时考虑到美专曾为画人体模特儿一事引起风潮,受到了社会上很多人的攻击,如果再接受一个出身红楼的女子入校,可能会将学校再次卷入难堪,因而没有录取潘玉良。

在1984年,刘海粟曾回忆当初的情形,说是陈独秀找到了他,他才帮忙录取了潘玉良,并亲自通知她被录取了。也有当时在上海美专读书的人说,潘玉良是插班进去的,这已经不可考证。

潘玉良绘画作品

录取的事还关联到张玉良(陈秀清)改名为潘玉良。

改名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刘海粟在录取榜上第一名的旁边,加上了她的名字,但改为姓潘,既避免学校的难堪和社会的谣言,又意味着让她与原来有一个决裂,走向了新生;另一种说法是,张玉良感念潘赞化的知遇之恩,结婚时就主动改为姓潘。

无论何种原因,完成从上海美专开始正式踏进艺术之门,到成就斐然、名扬四海的不凡一生,不是张玉良(陈秀清),而是潘玉良。

在上海美专读书期间,潘玉良以自己为模特儿,画了命名为《裸女》的习作,后来在学校举办的师生联合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

人们当作新闻传递,褒贬不一,但多是秽言污语。

当时潘赞化虽然难以接受自己的妻子,成为众人目光下品评对象的事实,更无法忍受一些灌进耳根的轻侮和谩骂,但他毕竟是个知性通达的人,加上内心的信仰和道义感。他也被自己怜惜疼爱的女人,对艺术那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感染,因而同意了刘海粟的建议,决定送她去国外深造。

1921年,在丈夫的支持下,潘玉良考取官费赴法留学。

1923年,转插到巴黎国立美专,师从达昂西蒙教授,与徐悲鸿师出同门。

在法国学习期间,因为官费时断时续,留学生过得很清苦,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就回国了。而潘玉良却不畏艰辛,选择了继续前往意大利学习雕塑。

潘玉良绘画作品

7年海外求学,潘玉良的艺术造诣突飞猛进,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成为罗马皇家美院第一位中国毕业生。潘玉良也是民国时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例子。

回国两个月后,王济远(潘玉良上海美专的老师)在上海举办的潘玉良个人画展震动了中国画坛。

《申报》发了专题消息,她被众多美术大咖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这时,同学徐悲鸿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身份,聘请她去中央大学艺术系执教。

在国内的几年里,她一直兼任新华艺专教授、中央大学导师,执教往来于宁沪。

潘玉良与徐悲鸿等同事合影

在日本侵华期间,潘玉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美术界的义展和义卖活动中。

她发表讲话,谴责一些“知名人士”远离现实话多画少,结果受到一些无耻之徒诽谤攻击。她不为“红楼女子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谗言污语所动,反而加倍努力投身艺术创作和爱国救国的社会活动之中。

1934年,捐赠玉雕佛像与支援绥远军民抗日的“义展”,为此田汉曾撰文高度评价。

可是,当时的人们思想没那么开 放,潘玉良曾经尴尬的身份,让她再次遭到一次次舆 论的羞辱,同时也遭受潘赞化原配夫人的恶意攻击。

无奈之下,受不了国内舆 论的她,在1937年再度远赴巴黎。

而这一次,竟成为她与丈夫潘赞化的永别。

1937年,潘玉良借参加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和在巴黎举办自己画展的机会再次赴欧。此后就客居巴黎40多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看出她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许多名人及业内人士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如陈独秀、田汉、鲁迅、张大千、刘海粟、高剑父、徐悲鸿等等,这里仅列举三位近现代美术大师对她的赞誉。以此证明她在艺术上的不凡。

19世纪30年代中期,潘玉良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在南京相识,其间,张大千几度与潘玉良合作绘画,潘玉良的雕塑作品中就有《张大千头像》,这幅作品后来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这是该馆收藏的中国人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弥足珍贵。

同窗加同事的徐悲鸿对潘玉良的绘画评论道:“夫穷奇履险,以探询造物之至美。乃三百年来作画之士大夫所决不能者也,真艺没落,吾道式微,乃欲求其人而振之,士大夫无得,而得于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1989年,刘海粟为自己钟爱的弟子潘玉良题了“风尘女子”四个字。在他的深重感叹里,有无限骄傲和遗憾混杂在一起。他举目仰望时,发现一个世俗以为最卑贱的人,却造就了光芒如星辰般闪耀。

“遐路思难行,异域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身处繁华界,心涌故国情。何日飞故里,不作寄篱人。”

这是解放前潘玉良写给潘赞化的信里所写的诗,潘玉良是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的。以她在艺术上的成就,许多西方国家的美术馆求她画作收藏而不得,但她一生坚持不入外国国籍,临终时特别嘱咐友人将自己的作品,找机会运回故土。

【编者的话】潘玉良女士是上世纪第一代赴欧的中国艺术家,赵无极与朱德群等人还只算是战后来法国的新生代,她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开拓与深化中国绘画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小编从小生长在南粤地区,读书时就受到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艺术宗旨的影响,我是非常赞成绘画要主张创新、主张写实、博取诸家之长的。

潘玉良的绘画风格与岭南画派的思想算是比较接近。她的作品融中西画之长,又赋于自己的个性色彩。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来形容实体的柔和与自在;她的油画含有中国水墨画技法,用清雅的色凋点染画面,色彩的深浅疏密与线条相互依存,很自然地显露出远近、明暗、虚实,色韵生动......

这是一种将我们中国水墨画技法,融入西方绘画里的表现方法,正如徐悲鸿先生评价她的话:她已经做到了。

相比较徐悲鸿等人,他们主张将西方的形式表现用在水墨画上,我更加渴望像林风眠先生、潘玉良女士等人一样,以中国水墨画技法为基础,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使用西方的技法来表现,将中国水墨美学融入到西方绘画中。

美术要发展,我们需要掌握美术发展走向的话语权,可以一边紧守中国画传统画法,再尝试变革创新,不做拿来主义,得用我们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影响美术发展的走向。

潘玉良女士致力于艺术创作,同时也表达了她一生致力追求女性自主、独立人格、平等的理想。一个世俗认为的“低贱之人”,从红楼女子成为小妾,又从小妾到绘画大师,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执着的追求,让她成为了一名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向探索、开拓与深化中国绘画领域的先驱艺术家们致敬!

0 阅读:1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