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弩不是诸葛亮的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八卦阵也是他借用的

文史有料见真章 2023-09-29 16:37:00
后世人们之所以称赞诸葛亮,原因在于诸葛亮的多重身份。诸葛亮除了集官员、智库于一身外,还有一个科学家的头衔,因为诸葛亮搞了很多科技发明。

连弩就是诸葛亮的重要发明之一,据说十箭齐发的连弩曾经让曹魏骑兵吃尽了苦头。

但据考证,连弩早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诸葛亮只是对连弩进行了改良。并且,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诸葛亮改进的连弩根本达不到实战要求。

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不但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据说诸葛亮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包括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八卦阵等,因此有人把诸葛亮称为中国的爱迪生。诸葛亮真的是我国古代的杰出发明家吗?

小编将对诸葛亮的那些所谓发明进行逐个揭秘。

我们先说说连弩吧!

许多人认为连弩是诸葛亮发明的,其实不是的。

说到连弩,首先应该说一说弩。我们知道,弩是一种使用机械力量拉伸和控制的弓,具体地说就是一种装了扳机的弓。现代的手枪和步枪之所以采用食指扣动扳机,也是因为秉承了古代弩的控制机理。

弩发射的箭矢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力强。与手拉弓相比较,弩的最大特点在于射手可以从容瞄准,待机而发。

远古时期,我国就有“黄帝作弩”的说法。弩究竟是不是黄帝本人发明的,并不重要,但我们却由此可以知道,至少在黄帝时期,我国就已经有弩存在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军事科技人员在弩的基础上,发明了连弩。据史料记载,连弩产生的年代不会晚于春秋战国。

《史记》中记载了苏秦游说韩王的一段话:“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苏秦上文所说的子、时力、距来均为古代的弩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强弓硬弩都是韩国生产的,韩国的弩射程达六百步,射到远处可以将人的胸口打一个大洞;射到近处可以把心脏穿透。而就韩国弩“百发不暇止”的特点来说,应该是一种连弩。

后来,秦始皇企图到海上寻找长生不老仙药,在琅邪郡曾经“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到了东汉,连弩已经广泛地装备部队。

《汉书·李陵传》在记载李陵战败的那场著名战役时写道:“陵军步斗于树木之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意思是说:李陵的部队与匈奴人在树林间死缠烂打,又杀死匈奴数千人,由于汉军向单于发射连弩,把单于给打跑了。

汉军在树林间,能够携带连弩作战,说明那时的连弩已经实现了小型化和便携化,因此我们说连弩并不是诸葛亮发明的。

那么诸葛亮的连弩是怎么回事呢?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陈寿写得很明白,他没有说诸葛亮“始作连弩”,而是说他“损益连弩”什么是损益呢?损益实际上就是改良、改进的意思。陈寿的意思是说,诸葛亮对连弩进行了一些改良,而不是发明了连弩。

当然,有些重大的改良也是可以算作发明的。比如,英国人瓦特对传统的蒸气机进行了改良,大幅度地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所以大家习惯上称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那么诸葛连弩效果究竟怎样呢?如果效果良好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发明权记在诸葛亮的名下的。

诸葛连弩的样子在《魏氏春秋》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我们或许可通对史书中有关诸葛连弩的描述来推断它的实际功效。

《魏氏春秋》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具发。”

这里说得很清楚,诸葛连弩的名字叫元戎。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诸葛亮连弩的箭是纯粹用铁做的;第二,箭的长度只有八寸;第三,十支箭不是依次射出的,而是十支一齐发射的。

根据以上这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诸葛亮连弩的实际功效。首先,诸葛弩箭方向性不好。由于弩箭全部是由铁制成的,没有木制箭杆和羽毛配重,很难保证飞行的方向性。

其次,箭身过短,导致射程不长。诸葛弩箭的长度为八寸,汉代的尺要比现在的尺小,八寸的长度不会超过我们今天的20厘米。弩箭出匣后,短粗的箭身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横飞、乱飞的问题,弩箭射程因此受到影响。

再次,诸葛连弩由于不能实现依次连续发射,实战能力大打折扣。

诸葛连弩的性质其实类似于清末的“掌中雷”。掌中雷是一种有着五个装弹孔的老式手枪。五个孔分别填装弹药,一次击发,五发弹药全部射出。打完之后,再重新装药。

我在厦门虎里山兵器展馆中曾经看过到掌中雷的实物。掌中雷系欧洲制造,为光绪皇帝卫队长所配。掌中雷虽然可装五弹,但它仍然只是一次击发的武器,其功用和后来的左轮手枪、自动手枪有着天壤之别。

诸葛连弩也是这样,除了杀伤面大之外,其一次性击发的性质和普通弓箭并不无二致。

因此,我们说诸葛连弩只是一种小型近战武器,无论其射程、精度还是连续性都是十分有限的,一些功用甚至达不到一般弓箭的水平,指望用连弩来克制曹魏骑兵是万难成功的。

后人之所以对诸葛连弩加大赞叹,不过是对历史进行了一些无聊篡改以及在篡改基础上的附会罢了。

木牛流马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神秘的自行运输工具,诸葛亮曾经利用木牛流马较为成功地解决了蜀汉的军粮运输问题。

但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科技工作者和科技爱好者试图重造木牛流马。

我们通过剖析史料对木牛流马极其有限的记载,结合三国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大致上可以弄清木牛流马的真实面目。

前面,我们说了传说中的诸葛连弩。诸葛连弩经过后人的演义已经足够神奇了,但是如果要和木牛流马比起来,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三国演义》把木牛流马描写成了一种神秘的自行工具:不用能源和动力就可以像牛马一样自动前行。诸葛亮不但用木牛流马解决了运粮问题,还多次运用木牛流马打了一系列诱歼战和围歼战,打得魏军闻风丧胆。

更令人称道的是木牛流马里还设了一个“自锁程序”,即:当木牛流马眼看要被敌人夺去时,扭转一下木牛流马的舌头,自锁程序就会随即启动,这时敌军就无法驱动木牛流马了。

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司马懿发现了木牛流马的好处,就自己仿制了一批。但是由于木牛流马设计巧妙,魏国的工匠尽管“照葫芦画”,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把自锁程序也复制了过来,但在一次战斗中,蜀军运用自锁程序,轻而易举地劫持了木牛流马和其中的粮食,并大败魏军。

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群木牛流马在西蜀栈道和陇右山区中旖旎前行,其情形简直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是因为罗贯中令人神往的描绘,让后人对木牛流马产生了无限遐想,时至今日,还有各种各样的“亮迷”仍在试图重新制造出木牛流马来。

那么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三国志》中转述了《诸葛亮集》中关于木牛流马的做法。但里面说得十分繁琐,且不得要领。

《诸葛亮集》中关于木牛流马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靴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说了半天,重要的一概没说,说的全是些尺寸。

但是当我们剔除了这些枯燥无味的数据后,还是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东西的。

首先,木牛流马是两种东西。

木牛是木牛,流马是流马,木牛流马只是对它们的合称而已,也有人认为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和加强型。其实,木牛和流马应该只是近似的产品,分别有着不同的适用范围。

其次,木牛流马的工作效率不是很高。

上面的文字里讲得很清楚,说木牛流马“日行二十里”、“人不大劳”。就是说一个人驱使木牛流马一天走二十里路,而人在体感上不会觉得太疲劳。二十里,不是一个太远的距离,也就是一个人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步行三、四个小时的路程。

可见木牛也好,流马也好,其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

再次,木牛流马是必须要借助人力的。诸葛亮说使用木牛流马“人不大劳”,这里说得很清楚,是“人不大劳”,而不是“人不劳”。我们从木牛流马日行二十里的情况看,使用木牛流马还是需要一定人力的。

结合木牛流马的这些特点,根据当时的环境,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是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弄清事实真相的。

所谓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范文澜先生所认为的那样:木牛是人力独轮车,流马是人力四轮车。范文澜先生的说法可以参见《中国通史简编》。

大家对我作出的结论可能会很失望,但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木牛流马的用途,独轮车和四轮车的说法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第一,木牛流马在当时是一种供部队使用的运输工具,同时更是一种生产工具。

与武器制造不同,生产工具不存在受政府管制的问题,只要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就不存在失传的可能。如果木牛流马好用,三国归晋后,在战后的和平发展时期,西晋统治者会提倡和鼓励大家使用和推广木牛流马,以促进西蜀经济的发展,密切蜀地和中原的经济交流。所以说木牛流马是完全能够流传下来并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独轮车和四轮车无疑符合这一特点。

第二,独轮车和四轮车与西蜀当时的交通条件相匹配。

蜀道艰难,人所共知,古代的出川道路大部分是由栈道构成的,即:在山涯上打一排竖桩,在竖桩和山体之间铺设木板,供人行走。在栈道上行军,给战马和其他牲畜的行动都带来很大不便,因而只能依靠人力。

特别是栈道的宽度有限,只能适合宽度较窄的车辆通行。可以说独轮车就是专门为适应栈道的特点而设计和研发的。

因此,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诸葛亮集》对木牛流马说得最多的就是尺寸问题了。由于栈道的宽度是统一的,所以蜀汉军队要对在栈道上行走的独轮车和四轮车的宽度及长度进行严格规范,目的是为了确保车辆可以在栈道上面行驶,以及从容地超车、会车和调头。

第三,独轮车和四轮车完全具备“日行二十里”和“人无大劳”的特点,这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情况相吻合。

后汉三国时代,受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无论如何是不会制造出什么自行工具来的。因此,木牛流马是独轮车和四轮车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既然是独轮车和四轮车,为什么不直接叫独轮车和四轮车,而非叫木这个问题不应从技术层面上解决,而应该从诸葛亮的心理层面去寻求答案。

从行为方式上看,诸葛亮应该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导的领导者。

改良一下连弩,就不管它叫连弩了,而叫元戎。同样道理,做出一个独轮车和四轮车,如果还用原来的名称,未免太流俗了,所以要弄出一个木牛流马的新名词来,以显示自己的高深。

据说整个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名词的变化是最大的。从木牛流马这件事上我们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应该说比比皆是,过去有一个老领导,找人用电子文档做了一个文件汇编,却不叫文件汇编,美其名曰“文件查询系统”

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的信息量发达,各种记录和记载充分,否则的话,若千年后,人们很可能又要像对待木牛流马那样,为所谓的“文件查询系统”是什么而伤透脑筋了!

诸葛亮还借用了哪些人的发明?

木牛流马、八阵图和孔明灯的真正由来

一般人们认为诸葛亮是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但从文献上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确切记载。

事实上,在木牛流马的问题上,诸葛亮大约只是一个提出产品需求的人,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神化自己,把群众的发明成果窃为己有。

我们前面讲了连弩和木牛流马,知道了是诸葛亮改进了连弩,也知道了木牛流马是什么,那么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在我看来,这件事情还很难说。

古人微言大义,用词不多,但表达的意思丰富,内涵深刻。

我们还是拿《诸葛亮传》中那句关于连弩和木牛流马的话来分析吧。

《诸葛亮传》中记载:“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意思是说:诸葛亮思路巧妙,改进连弩和木牛流马,都出自他的想法。说一件事物或一个发明,出自一个人的想法,未免太笼统了。是诸葛亮出的创意,还是提的方案,或是拿出的设计图纸?这点后人很难判断。

就诸葛亮的当时身份和地位来说,以上几种可能性都不是很大。因为,诸葛亮当年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日理万机。

诸葛亮除了领兵打仗外,每天还要花大量时间考虑如何与刘禅周旋,如何扶植自己的势力,如何排斥异己,哪有功夫搞什么科技发明?

况且,科技发明的专业性太强,机械制造和治理国家之间的学科跨度也太大。历史上既能领兵打仗,又能治国安邦,还能搞科技发明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所以说诸葛亮亲自发明木牛流马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木牛流马和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倒也不是。在我看来木牛流马与诸葛亮的关系在于: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提出的一个运输工具的需求,而最终由蜀汉政权中的科技人员集中研发的。但是,中国的官员们都喜欢把自己打扮成全才的模样,无限度地往自己脸上贴金,来抬高自己甚至神化自己,所以木牛流马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发明成果了。

君不见:当领导的越是不懂,越是要千方百计地告诉别人自己是内行。越是没水平,没思路,越要将所有的成绩归于自己的身上。

大家翻一翻行业内部的期刊杂志就可以知道,凡是合著的文章,第一作者是领导的,文章绝对不是领导写的,而是第二、第三作者的成果,这事件我敢和任何人打赌。至于独著的文章,肯定是秘书写的,这点我也敢和任何人打赌。

当你看完了身边的人和事,就会知道谁是木牛流马真正的发明者了。

其实,发明木牛流马的不是别人,而是像你我一样整天勤奋工作的一般工作人员。

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像我们一样的人在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默默地劳动和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灵光,虽然他们名字不为历史所记载,但是他们的工作和业绩却将永存于天地之间,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延续了文明。

同理,八阵图和孔明灯也不是诸葛亮发明的。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八阵就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八卦进行排兵布阵的方法。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幅“文王八卦方位图”。孙武在《孙子兵法》中就提到过八卦阵,《孙膑兵法》也曾记载:“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并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如何守险,如何诱敌。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其实说的也很明白:“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这句话是说:排兵布阵,画八阵图,诸葛亮都能得到要领。这里只是说诸葛亮是一个能成功运用八卦阵的人,而并没有说八卦阵是诸葛亮首创的。

至于孔明灯是不是诸葛亮发明的,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只是民间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孔明灯是因为灯的形状像诸葛亮的帽子,故此得名。

其实在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的门客编了一本叫《淮南万毕术》的书,书中就有人们利用热气球原理的记载了:说把鸡蛋掏空,中燃艾火,空蛋壳即可乘风飞去。

如果以《淮南万毕术》为依据,我想孔明灯的发明人的问题也昭然若揭了。



0 阅读:0

文史有料见真章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