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于重工业领域颇为强大,却创造不出先进电子工业,悲乎

林风小木 2024-09-17 15:01:01

苏联于重工业发展领域颇为强大,仅就物理性能而言,丝毫不逊于西方同类产品。然而,一旦提及电子信息系统,其状况则几乎是被西方全方位碾压。

若能将苏联武器的物理性能与西方的电子设备相结合,那么这样的武器系统将相当出色。

例如,在西方援助乌克兰的主战坦克中,乌克兰士兵实际上最喜欢波兰援助的PT-91坦克,这是波兰在苏联T-72M基础上的改良版。

装备了西方的电子设备后,态势感知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而且,40多吨的重量更适应乌东地区的泥泞地形,125毫米的主炮则能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相比之下,西方那些体重达60多吨的重型装备,在泥地里往往举步维艰。

显而易见,倘若苏联能在电子信息工业领域弥补其短板,那么其所生产的武器装备便不会背负如此不堪的名声。

关键问题在于,苏联为何未能发展起现代化的信息工业?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使苏联以其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为傲,这个基础并不是苏联自行建立的,而是在世界经济大萧条期间,从美国低价大量购买的。

苏联近乎将美国的工厂连同技术图纸,悉数搬至苏联,乃至一块砖、一颗螺丝都一并打包带走。

在巅峰期,美国有数十万工程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建立了1500多家工厂,手把手教会了苏联人如何发展现代重工业。

官僚体制在做从1到9时非常有效率,不停的盖楼,速度甚至远在资本主义之上,毕竟怠工行为在苏联那是重罪,契卡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反怠工。

官僚机制的这种效率体现在,同样是从德国获得了火箭技术资料,苏联赶在了美国前面将卫星送上了天。

但也仅此而已,当计算机技术出现新的晶体管革命时,苏联官僚体制无从下手,因为没有人教他们怎么做。

在晶体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上,美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利用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强化了武器性能。

在中东战争中,美制武器在战斗中常常打爆苏制武器,就是在于其信息感知能力领先。苏制武器因为缺失了信息系统,往往成为傻大黑粗的代表。

原因是当一条科技树点满时,需要另起一条科技树。

但是这种探索只能由企业家来完成,只有企业家在市场中试错,才能组合出最佳模式。而苏联恰恰是缺乏的市场机制,靠一群在办公室里下决策的专家,无法摸清技术产业的未来。

在晶体管技术革命后,美国逐渐和苏联拉开距离,而苏联只能在强化物理性能上一条道走到黑,其最新的苏57战斗机,还在追求极致的机动性。

但是物理性能是有极限的,飞机飞得再快,也没有导弹快,抢先发现更为重要。一条科技树是有生命周期的,爬满了以后就很难继续提高,此时就需要更换赛道。

但世界上能做到从0到1的创新国家非常少,日本在二战后引进美国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了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

但是到90年代互联网革命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生产模式歇菜。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新的互联网、软件产业面前长期落伍,根源还是在于政官商综合体过于稳定,拒绝破坏式创新。

因为新技术往往由新公司去开创,对老公司形成破坏式创造,很不和谐。美国在重工业时代,有福特式流水线生产,但到了晶体管技术革命时代,由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引导。

如今的AI技术革命,则出现了英伟达和OpenAI,美国也把AI革命列为了保持综合国力优势的重要因素。

就好比当初晶体管革命拉开与苏联的差距一样,美国打算用AI革命拉开与新挑战者之间的差距。

1 阅读:113

林风小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