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笨方法才最有效

盼晴评趣事 2024-07-13 15:22:46

创业维艰,在面对压力和竞争时,没有窗户、没有地洞、没有安全出口、没有后门。我们必须穿过前门,和堵住我们出路的敌人较量一番。笨方法才最有效。

失败者的谎言

当公司开始在重大竞争中屡屡失手时,真相往往会成为众矢之的。管理者和员工会绞尽脑汁地编造一些颇具创意的说辞,帮助自己逃避显而易见的真相。尽管他们极具创意,很多公司最终做出的解释往往都是老生常谈,不足以令人信服。

一些耳熟能详的谎言

“他辞职了,不过我们本来就打算辞掉他,而且他的业绩评价也不合格。”高科技公司往往将员工流失的原因归为三类:

1.自己辞职。

2.被炒鱿鱼。

3.自己辞职,但因为公司本来也不想再要他,因此对公司不会造成影响。

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当公司开始努力奋斗时,第三类人员的增长速度似乎总是比第一类人员快得多。此外,在那些声称有着“超高人才标准”的公司,经常会突然出现一些不完全关乎业绩表现的人才流失。那些天才般的员工怎么会从堪当大任一下子变成了百无一用?还没等你说出“不希望裁员”的话来,一名最出色的员工就离你而去,对此,管理者不厌其烦地解释这名员工的业绩下滑得多么厉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本来已经赢了,可惜有人把交易信息泄露了出去。”“客户看上了我们的技术,认为我们公司更理想,但我们的竞争对手却窃取了产品信息。我们绝不会以如此低的价格销售产品,这会令我们的声誉受损。”那些曾管理过企业销售人员的员工,以前肯定听说过这种谎言。

你开展了一项业务,努力拼搏,结果却失败了。销售代表由于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就会怪罪于另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CEO由于不愿意相信自己的产品正在失去竞争力,就会相信销售代表的话。如果你听到这种谎言,就要尽力去和客户一起验证其真实性。但事实是,你往往做不到。

“我们没有完成中期目标并不意味着我们完成不了自己产品时间表中的总体目标。”有些项目会议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客户的承诺、业绩以及某种竞争性优势——所有人在这种会议上都希望听到好消息。当事实和好消息不一致时,聪明的管理者会用各种说辞来让每个人的感觉都更加良好,直到下一次会议召开。

“我们的客户流失率非常高,但只要向用户群开启电子邮件营销,他们就会回来。”说得一点儿没错,肯定会如此。人们不再选择我们的服务,也不再回头。其原因是,我们给他们发送的广告邮件不够多。这在我听来也是完全有道理的。

那么,谎言究竟从何而来?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回想起多年前和安迪·格鲁夫的一次谈话。

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即将结束时,所有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出现巨额亏损,我搞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预见这一情况。有人认为,2000年4月的网络泡沫破灭之后,思科、希柏(Siebel)和惠普这类公司应该意识到,它们将很快面临经济增长减速,因为它们的很多客户都遭遇瓶颈。但是,所有CEO都无视这有史以来也许是规模最大、最明显的预警信号,一再做出强劲发展的指示,直至其季度目标全部落空。

我问安迪,这些精明能干的CEO为什么不明确道出公司即将到来的命运?他说,他们并不是在欺骗投资者,而是在欺骗自己。安迪解释说,人,尤其是那些创建事物的人,只愿意听好消息。

例如,如果一名CEO听说自己申请项目的业务量超过了一个月正常增速的25%,他就会放开手脚,雇用更多的工程师,以满足即将出现的需求高峰。如果其业务量比一个月的正常增速减少了25%,他就会以同样激烈、迫切的方式找理由进行辩解:“那个月网站速度太慢,放了四次假,我们对造成所有问题的用户界面进行了调整。看在上帝的分上,大家不要惊慌!”

如果这个说法听起来太老套,而且你也很想知道为什么你的员工都在对你撒谎,那么准确答案就是:他们不是在骗你,而是在骗自己。

如果你听信他们,你就欺骗了自己。

笨办法才最有效

我在网景公司任职早期时发现,微软的新网络服务器和我们的网络服务器的功能一样,但速度却比我们快5倍,而且还是免费开放的。我立即开始着手,打算将我们的服务器产品改换成某种能赚钱的产品。已故的、极其能干的迈克·荷马和我开始紧急制订一套合作和收购方案,以拓宽产品线,为网络服务器研发更多的功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竞争,并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我激动不已地向我的技术部负责人比尔·特平讲解这一计划,他看着我,好像我是个无知的小孩子一样。比尔早在宝蓝公司(Borland)任职时,就开始和微软展开了竞争,是一员经营丰富的老将。他明白我想干什么,却对我的想法不以为然。他说:“本,你和迈克想出的那些妙计的确不错,但人家的网络服务器比我们的快了5倍之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个计划行不通,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用笨办法。”

听了比尔的建议之后,我们开始让技术团队着重解决产品性能问题,我们自己则在幕后处理其他问题。最终,我们的产品在性能上打败了微软的产品,服务器产品线的价值增长到4亿美元,如果不是那些笨办法,我们永远无法实现这一切。

这条经验我用了很多年。6年后,我成为Opsware公司的CEO,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BladeLogic公司开始在一些大型交易中战胜我们。由于我们是上市公司,因此这些损失非常引人注意。更糟糕的是,我们必须赢得这些交易,以粉碎华尔街对我们所做的悲观预测,所以,公司上下感觉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来找我献计献策,以避免竞争冲突:

● “研发该产品的精简版本,面向低端市场。”

● “收购一家结构更简单的公司。”

● “专注于当服务供应商。”

所有这些方法都进一步强化了我的一个看法:我们面临的不是市场问题。客户们一直都在购买,只是没有购买我们的产品而已,但对我们来说,更换产品显然不是时候。于是,我对每一位前来献计献策的人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没有任何良策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只能用笨办法。”这话他们虽然不爱听,却令事情变得十分清晰:我们必须研发一款更好的产品,除此之外,别无出路。没有窗户、没有地洞、没有安全出口、没有后门。我们必须穿过前门,和堵住我们出路的敌人较量一番。

一连9个月,我们都在艰苦奋战,一心研发新的产品,最终夺回了产品的领先优势,公司价值最终达到了16亿美元。如果不是靠这些笨办法,我想我们公司的最终价值大概只有16亿美元的十分之一而已。

在生意场上,也许没有什么比面临生存威胁更可怕的了。很多公司或企业中的人都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威胁。他们会寻找一切可替代物,一切出路,一切借口,只为了在一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启动广告宣传时,我经常能碰见这种情况:

企业家:我们的产品目前是市场上最好的,所有客户都喜欢我们的产品,他们更愿意选择我们的产品,而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的产品。

我:可为什么竞争对手的收入是你们的5倍呢?

企业家:我们正在与其他公司以及原始设备制造商合作,因为我们不能像竞争对手那样建立一个直销渠道。

我:为什么不能呢?既然你有更好的产品,为何不奋力一搏?

企业家:呃……

我:快省省吧,别再找什么妙计了。

所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必须为公司生存而战的时刻。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本该英勇奋战的时候却逃之夭夭,你就要问问自己:“如果我们的公司无法取胜,那我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没人会在意

在Loudcloud公司的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心里常常在想:我怎么可能对这一切早有准备呢?我怎么会知道我们一半的客户会纷纷破产呢?我怎么会知道私募市场居然不可能筹集到资金?我怎么可能知道2000年会有221次首次公开募股、到了2001年却只有19次?鉴于上述种种可能,谁能指望我会取得一个不俗的业绩?

在为自己感到难过时,我无意间看到了著名足球教练比尔·帕塞尔斯的一个访谈节目。他说,自己刚刚做主教练时,也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在他的第一个赛季里,他的球队——纽约巨人队——有很多球员都相继受伤。他一直担心球员的伤势会影响球队的命运,因为即使那些最佳球员全部上场,都很难赢得比赛,更别说一帮替补队员了。当他的朋友兼导师——突袭者队的老板艾尔·戴维斯叫他去检录时,他表达了自己对球员伤病问题的担忧。

帕塞尔斯:艾尔,我真不知道少了这么多最佳球员,我们怎么才能赢得比赛?我该怎么办?

戴维斯:比尔,没人会在意的,只要好好指导球队就行了。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外界给CEO的最佳意见。因为,你瞧,没人会在意。公司出了问题,没人会在意——新闻媒体不会在意,投资者们不会在意,董事会不会在意,员工们不会在意,甚至你母亲也不会在意。

没人会在意。

他们不在意是对的。失败之后,再充分的理由都不会给你的投资者留下一美元,也保不住一名员工的工作,或给你带来一位新客户。当你的公司宣布破产时,它也不会让你的心里好受一点儿。

与其将所有的心思用来哀叹自己的痛苦,还不如努力去寻找一种看似不可能的出路,令自己摆脱目前的困境。不要花时间去懊悔过去,要将所有的时间花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因为说到底,没人会在意,只要好好经营公司就行了。

作者:本·霍洛维茨,被称为“硅谷年轻人的管理导师”,与网景之父马克·安德森共同创立Loudcloud公司,后转型为Opsware公司,数次带领公司起死回生

来源:《创业维艰:如何完成比难更难的事》

0 阅读:0

盼晴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