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

住顶楼小邹 2024-04-02 09:14:52

明朝末年有一位权势滔天的宦官,他就是魏忠贤。

魏忠贤凭借着皇帝的宠信和自身的手段,一度在朝中只手遮天,打压异己,甚至能够左右朝政的走向。

结果就是这样一位权势滔天的宦官,却在17岁的崇祯帝即位后迅速败落,最终被崇祯帝下令逮捕并处死。

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只手遮天,却斗不过刚刚继位年仅17岁的崇祯呢?

斗过魏忠贤的崇祯帝就真的一个深谋远虑有手段的明君吗?

这却并不见得。

他一生最大的功绩或许也就在于继位之初扳倒阉党了......

斗奸臣除阉党

明朝末年,崇祯帝一上位便想着如何铲除权势滔天的宦官集团阉党。

这个集团的首领,正是臭名昭著的魏忠贤。

崇祯帝深知,要彻底清除阉党,必须先从魏忠贤下手。

崇祯帝首先采取了静观其变的策略。他暗中观察魏忠贤的一举一动,寻找其弱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崇祯帝发现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但并非无懈可击。

他的手下虽然众多,但并非铁板一块,其中不乏对魏忠贤心存不满之人。

于是,崇祯帝决定利用这一点来分化阉党。

他通过秘密渠道向那些对魏忠贤不满的手下传递信息,暗示他们只要肯背叛魏忠贤,就能得到皇帝的宽恕和奖赏。

这些手下原本就对魏忠贤的专横跋扈心怀不满,如今有了皇帝的支持,更是纷纷倒戈相向。

魏忠贤很快就察觉到了手下的异动,但他已经来不及阻止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手下背叛他,阉党的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势力迅速瓦解。

而崇祯帝则趁机发动了一场针对阉党的全面清剿行动。

在这场行动中,崇祯帝还巧妙地运用了疏离战术。

他故意散布谣言,称内操军(即由宦官控制的军队)即将被调离紫禁城。

这一消息很快就在内操军中传开,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许多内操军士兵担心失去在皇宫中的地位和特权,纷纷逃离紫禁城。

这样一来,魏忠贤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孤立无援,阉党的军事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最后崇祯帝抓住时机,果断出击,一举扫平了阉党的残余力量。

这一系列的举措,虽然看似精妙,但实际上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崇祯帝能够成功,除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之外,也离不开一定的运气。

这一被广为传颂的政绩,似乎印证了他主持公道、纠偏祛暗的英明智慧。

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个表面的英雄壮举其实根本无法证明崇祯帝施政的真实水平。

伴君如伴虎

事实上,在明朝这种极权专制体制下,扳倒魏忠贤这等阉人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壮举。

宫廷之中的权力斗争往往充满了血腥与诡计。对于像魏忠贤这样的宦官来说,他们的命运其实更多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在那个时代,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即使是位高权重如魏忠贤这样的人物,也无法逃脱皇帝的掌控。

伴君左右的中丞相们在皇帝面前根本就是摆设,任何皇帝想要除掉他们只需挥挥衣袖即可。

正如明代学者所言,这种事

"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

魏忠贤这位被称为“九千岁”的宦官,在外人看来权势滔天,但实际上他只是前朝天启帝的一条“走狗”。

他的所有权力都来源于皇帝的纵容和信任。

在天启帝的庇护下,魏忠贤得以横行朝野,打压异己,甚至到了可以左右朝政的地步。

但这一切都在崇祯帝即位后发生了改变。

一旦新主崇祯不喜欢他,那么他就只是一个行尸走肉。

从这一角度来看,崇祯帝的行为并不能证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深谋远虑。

相反,它反映出崇祯帝在处理朝政事务时过于冲动和草率,缺乏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

这也为明朝后期的动荡不安埋下了伏笔。

他没有意识到,权力的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至关重要。

魏忠贤虽然专横跋扈,但他也是明朝政治体系中的一环,他的倒台使得原本就已经摇摇欲坠的明朝更加风雨飘摇。

崇祯帝在位的17年里,明朝的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内部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部的清军虎视眈眈。

他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往往过于急躁,缺乏耐心和策略。他对军队的指挥也常常失误,导致明朝军队在对抗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屡屡失利。

最终,在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身亡,明朝也随之灭亡。

明朝的衰败令人叹息,背后原因不乏有崇祯帝在治理朝纲、任命重臣上严重的智慧不足。

昏庸皇帝

事实上,崇祯帝的许多决策都显示出他在识人用人方面的重大缺陷。

他在位17年,不仅没有听取有识之士的忠告,反而将朝政大权交到了阉人太监的手中。

在他的统治下,京城的太监人数激增至前所未有的10万人。

崇祯帝竟然还允许太监担当监军和总督军政要职,甚至将财政大权也交给了掌管户工的太监。

例如,在扳倒了权势滔天的宦官魏忠贤之后,崇祯帝出于对权力平衡的考虑,开始大量任命太监去镇守边疆要地。

这种无视百姓疾苦、宠信奸佞的做法,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结果可想而知,权力越大的太监就越是横行霸道、昏庸无能。

他们在朝为谋私利,贪婪成风,在军为逞威风,蛮横滥杀。

许多贤良将士如卢象升等,都惨遭这些武斗之徒的陷害而殒命。

还有外派监军如杜勋等,在最危急时刻竟无耻地投靠李自成反明军起事。

崇祯帝对此一无所知,在李军入城之际,甚至还对身边那帮"家丁"寄予了厚望,不料他们早已卷钱而逃。

但当国家面临危机时,这些被委以重任的太监们却纷纷背叛或逃之夭夭。

清军入主北京城后,人们发现那伙被崇祯捧为掌权者的太监们,竟成为最大的贪官污吏。

在史书所载,他们从朝野显贵那里敲骗去的钱财竟比文武大臣多出一倍之多。

这正是崇祯执政"智慧"的最佳写照。

甚至他身边的亲信太监王承恩,也在关键时刻抛弃了他,这无疑是对崇祯帝信任的一种讽刺。

临终之际,崇祯帝方才领悟自己的信任有多么可笑。

崇祯帝的这些行为不禁让人质疑,他之所以频繁重用那些不可靠的人,是不是因为他对权力的盲目迷恋以及自身判断力的严重缺失。

一个国家的命运不应该系于个人的喜好和直觉,而应该基于明智的决策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崇祯帝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的种种失误为清朝的入侵创造了良机。

崇祯帝不过是一个刚愎自用、好骑驴的昏庸之主。

他固步自封、目空一切,最终令明朝步入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历史从来都不缺少忠贞之臣,无奈皇帝偏要听信那班市儡之言。

如果说崇祯帝扳倒魏忠贤尚能稍作挽救朝纲,那么他后来竭力培植崇信的一干阉人,就注定了明朝的覆灭。

这位昔日被寄予厚望的"神君",最终却成为了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失败皇帝。

昏庸者即便登基,也只能被权臣蒙蔽双眼、蛊惑人心,直至无可逆转的大祸降临。

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永远是领导者的智慧与决断力。

仅凭一时的英勇无法救世,只有持之以恒的明智作为才能长治久安。

笔者认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在漫长的几百年统治中,经历了无数王朝更迭时出现的阵痛与挣扎。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却是最后一任明皇崇祯帝的失败。

人们常将他誉为具有"神明独运"智慧的明君,他勇于铲除党同伐异、纠正朝纲的表现无疑值得赞赏。

但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新君,最终却因为重蹈了明代前人的覆辙,成为了导致王朝覆灭的"绊脚石"。

回看崇祯帝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个人的无能或昏庸,而是在于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长期积累下来的种种问题。

他虽然铲除了魏忠贤这样的权臣,但并未能够真正整顿吏治,消除腐败。

他也未能有效地应对内忧外患,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帝的失败,是明朝长期积弊的结果,也是他个人性格和能力的局限所致。

他虽有明君之志,却无明君之才,最终只能成为历史的悲剧人物。

参考资料:1. 苗棣.《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75、381页

2. 王源:《居业堂文集》卷十九,《十三陵记下》:闻之张景蔚,亲见烈皇帝神主,题御讳,字德约……

3. 苗棣.《大明亡国史 崇祯皇帝传》.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首版前言,第1—4页

4. 张德信、谭天星.《崇祯皇帝大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0 阅读:32

住顶楼小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