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三分天下占据汉中,五次北伐鞠躬尽瘁

住顶楼小邹 2024-03-30 10:14:40

他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谋臣,他一生的抱负是统一天下、恢复汉朝。

但他却遭遇重重挫折与磨难,可谓饱经艰辛,最终抱憾而终。

他就是蜀相诸葛亮。

当回顾这位气吞万里如虎的智者困苦重重的一生,不禁令人唏嘘.....

三顾茅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的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

博览群书的他尤其对兵法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因家道中落而蒙尘隐居。

即便如此,他自幼便志存高远,雄心壮志难掩。

在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他过着耕读生活,潜心研究学问,等待时机的到来。

正是这份志向,让他有机会遇到刘备,参与其伟大事业。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荆州得知诸葛亮的才名,便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刘备当时正处于事业的低谷期,急需一位智谋之士来辅佐自己。

但诸葛亮并未立即出山相助。

他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刘备的为人和能力。

于是,刘备先后三次拜访,每次都带着诚意和敬意,向诸葛亮请教治国的方略和军事的策略。

最终,诸葛亮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共同开创一番事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从此,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得力助手,两人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了蜀汉的辉煌时代。

但谁能想到,理想如此丰满,现实却又令其频频受挫。

大意失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诸葛亮以卓越的智慧和深远的眼光,辅佐刘备参与了历史性的赤壁之战。

在这场决定三国格局的关键战役中,诸葛亮与刘备并肩作战,共同抵御了强大的曹操军。

战后,刘备成功占领了荆州南部地区,这一战略要地成为了他日后扩张势力的坚实基石。

诸葛亮为刘备精心制定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

他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意欲通过占据荆州、攻取汉中、联合孙权三步走的方式,最终夺取中原,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

但事实却没能如他所愿。

关羽一时疏忽失守荆州,这块事业立足之本因而渺无音讯。

荆州的丢失不仅对蜀汉的军事布局造成了重大打击,同时也让诸葛亮的战略规划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而刘备更将荆州之失全归咎于诸葛亮,认为是他策略失误导致,这使得诸葛亮在主公面前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这既是对诸葛亮智谋的无情否定,也预示着往后他将步履维艰。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诸葛亮也没有灰心,他再一次发挥自己才智,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足鼎立占汉中

建安二十四年,诸葛亮力取汉中。

汉中这块军事要地,自古便是群雄逐鹿的焦点。

而这一年,蜀汉的刘备与北方的曹操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关键较量。

诸葛亮知人善用,将张飞守江口,赵云镇守川口,魏延断绝敌军粮道,这些关键布局为决胜之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汉中之战中,诸葛亮洞悉曹军动向,其用兵之道犹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他派出精兵强将趁雾而动,使曹军疲于奔命,同时利用地形,设伏于谷中,敌军很快陷入困境。

再加上他观天象决定水攻,雨后泥泞更是令曹军的铁骑失去了往日的神威。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虽智勇双全,却也在汉中之战中屡屡受挫。

在汉中之战的关键时刻,刘备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

曹军主力在此一役中损失惨重,不得不承认败局,撤兵回到了北方。

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它更是一次心理和政治上的巨大成功。

刘备因此得以在汉中稳固脚跟,而这块土地,也成为了他北伐的坚实后盾。

随着汉中的归属,刘备的版图延伸至益州,其势力与曹魏、东吴鼎足而立,真正实现了“三分天下”的雏形。

诸葛亮这位“睿才兼文武”的丞相,也因其在汉中之战中的卓越表现,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然而就在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却突然在白帝城病逝。

章武三年的春风,不再有往日的温柔,它吹过长江,吹过了刘备在白帝城的寝宫。

这年的刘备结束了自己多舛又辉煌的一生。

他的去世给了蜀汉一个沉重的打击,也给了那位一心辅佐他的丞相诸葛亮,无尽的哀痛与沉重的责任。

诸葛亮在刘备临终前受遗诏辅佐幼主刘禅。

他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为了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他必须凝聚人心,稳定军心,更要继续追求那个统一天下的遥不可及的梦想......

五次北伐失败告终

从建兴五年到建兴十二年,这位号称“睿才兼文武”的丞相,发起了五次北伐。

他率领着蜀汉的将士们,一次次越过阴山向曹魏发起挑战。

在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选择沔阳作为战略要地,积极备战北伐。

次年春,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一方面公开宣称进攻郿县,另一方面秘密进攻祁山,成功迷惑曹魏,使三郡反叛。

但曹魏迅速反应,明帝亲自指挥,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赵云在箕谷也失利,导致蜀军受挫撤退。

尽管首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未放弃。

同年冬,他围攻陈仓,但因郝昭坚守及粮草短缺,再次失败。

建兴七年(229年)春,他派陈式攻占武都和阴平两郡,取得成功。

第二年秋,曹魏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沉着应对,因大雨连绵,曹军被迫撤退。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攻祁山,采用木牛提高后勤补给。

司马懿虽一度追击至卤城,但未能取胜。

五月,诸葛亮派魏延等人迎战司马懿,取得重大胜利。

建兴十年(232年),诸葛亮在黄沙休整军队,鼓励农业生产,制作新型运输工具,提高军队战斗力。

建兴十一年(233年)冬,诸葛亮集结大军于斜谷口,修建仓库和防御工事,确保后勤供应。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经过三年准备,他从斜谷道出发,驻扎武功五丈原,组织士兵屯田生产,确保粮食供应。

他还派使者联络东吴,希望结盟抗曹。

四月,蜀军抵达郿县,在渭水南岸扎营。司马懿背水筑营,企图消耗蜀军粮食。

但诸葛亮的军队已做好长期作战准备,他已经吸取之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利用当地资源确保粮食供应充足。

这是第五次北伐,但本一切计划就绪,诸葛亮自己的身体却坚持不下去了。

长期的征战和劳累,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生命的尽头,诸葛亮向将领们交代了后事。

他指派杨仪和费祎指挥军队撤退,而魏延和姜维则负责殿后。

不久之后,诸葛亮在军营中离世。

杨仪和姜维遵循诸葛亮的安排,秘密地处理了他的丧事,同时有条不紊地组织军队撤退。

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已经去世,便率军追击。

但姜维推出了一尊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带领大军返回。

司马懿看到木雕,以为诸葛亮是假死以诱使魏军出击,于是急忙撤退。

因此,蜀军得以从容撤退,直到进入斜谷后才公开宣布诸葛亮的死讯。

这件事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句谚语: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当司马懿得知蜀军在斜谷公开宣布诸葛亮的死讯时,他自嘲道:

“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即使死后,诸葛亮还能生出一计让蜀军全身而退,不愧为天下奇才。

但诸葛亮的去世,对蜀汉来说也无疑不是一个沉重打击,更是预兆着蜀汉不久后的灭亡。

而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的一生,感叹他的才智无双的同时,又不免为其事事不如意而唏嘘......

天妒英才

诸葛亮事业中道崩殂,而婚姻却也是不如意。

他与妻子黄月英的婚姻并非出自情投意合,而是出于政治联姻的需要。

黄月英虽出身名门望族,但相传容貌并不出众,甚至有传言称其相貌丑陋,这对于一个对美有着极高追求的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猜测使得诸葛亮的家庭生活显得有些黯淡,也许这对他的内心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继承人的选择上,诸葛亮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马谡曾是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悉心培养的接班人。

但在街亭战役中,马谡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才能,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这一败绩不仅让诸葛亮深感失望,更让他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处决马谡。

另外一位门生姜维,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所建树,但最终他在战场上壮烈牺牲,没能阻止蜀国的灭亡。

更别提诸葛亮如此贤能却又遇主不明。

刘备在位时,经过几次失败,虽然对诸葛亮有所倚重,但内心深处并未完全信任他。

而继位的刘禅则更加昏庸无能,对于诸葛亮的忠告和建议置若罔闻。

蜀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使诸葛亮疲于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竭尽全力地为国家操劳,却始终难以扭转局势。

正如人们所说,国将不国,这或许是对诸葛亮治理蜀国历程的最好注脚。

因此诸葛亮一生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努力奋斗,却终未能如愿。

这既是他成就的不足,也是他痛苦的根源。

他的才华固然无人能及,却也难逃命运的嘲弄。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的理想和抱负无比崇高,却始终未能实现。

或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诸葛亮的一生"有点像半仙的角色",才华出众却命途多舛,注定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笔者认为

生涯规划固然重要,但如何将梦想代代相传,则是人生更高的追求。

如此英雄气概之人,却无法大展宏图,怎能不被冠以“最惨”之名呢?

他浩然正气却困顿潦倒,宛如一位新时代的悲剧英雄。

也正因如此,诸葛亮的一生才更加耐人寻味,值得世人永远铭记。

0 阅读:1

住顶楼小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