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话里圈外说事人~
在老一辈人看来,婚姻被视为“一生承诺”,两个人相互依赖、共同奋斗。
只要走在一起,就意味着建立了充满爱的家庭,携手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不过随着社会观念变迁,传统婚姻模式正在面临考验,离婚率节节攀升恰为最真体现。
事物永远都是连锁反应,随之而来的即“生育率”,如今已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
落脚问题本身,很多人可能感同身受,个体追求自我独立、多样化生活方式,渐渐成为了主流。
家庭结构变化之下,婚姻不再是长期稳定、不可动摇的契约,最终只会将伤害带来无辜的孩子。
作为幼小者,天生渴望爱与安全感,但在某些夫妻相处模式中,这两者也变得稀缺而遥不可及。
特别是即将提到的3种,值得各位关注或留意,同时更需要反省自己。
01 AA制下的孩子“什么?两口子还要AA制?”
你没有听错,这是现代婚姻中无数夫妻的选择。
细说核心理念,即经济独立,双方平摊各类生活费用,包括房租、购物、外出吃饭等全部开销。
一方面强调平等独立,另一方面避免夫妻出现财务问题,如果有了孩子,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
作为天生敏感观察者,根本不懂什么经济逻辑,唯一直觉就是父母之间的微妙关系。
毫无疑问,这种感受必然是负面大于正面,比如亲密感减少、冷漠边界增加……
包括孩子成长费用,双方可能会讨价还价,谁该出多一点?谁该负责这笔开支?
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但子女只有一个疑问:既然是一家人,为什么要分得这么清?
短时间内可能只是怀疑,长此以往就会感到不安,因为两人对钱很较真,这自然丢了家的意义。
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非要采用AA制?本质上还是夫妻之间缺乏信任、安全感。
家里的两根顶梁柱都长短不一,这个家庭的稳固性又有多大?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
孩子夹在父母中间,成为分工下的受害者,比如亲情淡漠、责任割裂,看起来极为可怜。
02 想生女却生男生活中时有类似家庭,对于孩子性别极为看重,这直接成为无形中的“天平”。
早期部分长辈重男轻女,希望可以为家里生个男孩,更好地给家族传宗接代;
如今受时代观念影响,认为娶妻经济压力较大,比如买房、买车、彩礼等等。
要么不生要么生女,没想到却生了个男孩,导致无数细节悄然渗透到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偏差。
很多人觉得,有期望差异很正常,一样对待不就是了?
话是这样讲,而且也没有人会在表面上显现,但关爱温度势必会低于曾经预设的标准。
比如作为父亲,对于男孩受挫就是“固有态度”——你应该坚强,最终减少了本该有的亲密互动。
你说有苛责吗?好像也不至于,关键事物体现在点滴,如果从中感受到了被忽视的情感缺口呢?
孩子每天都在自我怀疑,甚至高手到“错位”存在感,每天都在被灌输着独立、坚强、责任……
你说这是父母爱的感化?否然,而是“性别失望”下投射出来的要求,直接从根本上压抑成长。
还有人认为,我提供给了物质,那就已经尽到责任。
话难道是这样讲吗?如果你从小生活在只提供物质的家庭,长大了会是什么模样?
时代发展至今,无数事实早已做出定论:
一旦情感上感觉到“被边缘化”的痛苦,“爱之缺席”将是孩子内心最深的伤口。
03 试婚下的孩子不瞒诸位所言,我身边就有类似例子,如今已经成为常见婚姻模式。
许多年轻人不再急于领证,而是选择在结婚前先同居,看看彼此适合以后长期生活。
细细一想,好像挺合理:
在没有法律束缚下了解对方的同时,还能给未来的婚姻生活打好基础,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人都习惯于理想状态下生活,可一旦试婚关系中生下孩子,问题便变得复杂且敏感起来。
落脚双方关系,建立在试探临时中,可以随时止步重来,但孩子没有选择机会;
一方面影响子女心理发展,另一方面只能被动承受随时发生的变化,毕竟身处“不确定”的家庭。
这种不确定包含了很多层次,比如情感、生活、责任等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父母时而因为琐事不和,时而对未来规划意见不合。
如此背景下,孩子早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因为害怕言行成为导火索,更害怕导致父母分开。
最重要的是,“试婚”尚未被许多地区接受,对于孩子成长来讲,无疑也是一种压力之源。
比如被同龄人排斥或嘲笑、比如遭受邻里异样眼光,渐渐地,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
分开不是不分开也不是,一个在试婚家庭下诞生的孩子,往往成为了父母利己的“牺牲品”。
初衷如此,那有何来幸福可言?作为“无辜者”化身,“可怜”也是外界最多的目光。
看到这里,各位内心也有了概念。
我不否认离婚率上升、我也不否认生育率下降,至于采取什么婚姻模式,这完全在于双方自身。
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无论婚姻模式如何演变,孩子的健康成长永远都是家庭焦点。
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使者,身为父母就该放下成见,用爱撑起一片天空。
感谢您的阅读,这篇文章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而作。
如果觉得有共鸣,别忘了点赞、转发、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