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3句话不离口,孩子将会胆小懦弱,尤其最后一句要少说

柳欣小姐 2024-10-18 13:02:26

上周末参加聚会,一位朋友表示尤其苦恼,声称“孩子上不了台面”。

我试着往下问了问,一方面同为父母,另一方面出身心理学,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别提了,亲戚长辈来访,什么时候都躲进房间,让打个招呼都不敢,小手揪着衣角不敢开口”。

“真是恼火,又不是第一次见人,打个招呼有这么难吗?”

我能感受到,作为父母内心的失望与愤怒,但无论她如何劝说责备,孩子抗拒始终如铁般坚固。

事实上,孩子这种社交退缩害羞,远不是简单的性格问题。

因为不是天生就害怕表达,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们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深受父母影响。

落脚成长阶段,心中本应有对世界的好奇,但一些看似无心的言语,却像一道隐形的枷锁。

这悄然缠绕在个人的内心深处,抑制了那份向外探索的勇气,从而无法迈出那关键的一步。

但什么才是主因?即父母常挂在嘴边、不经意间说出的三句话,特别最后一句要少说。

“你真笨,这么简单都不知道”

不瞒诸位所言,我在没有意识到背后伤害时,常常给姑娘说得一句话。

相信大家同样如此,在孩子遇到挫折、没能完成任务时,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

真是嫌弃笨吗?并非如此,一方面想表达气愤,另一方面想让他意识到做得不够好。

但对敏感期孩子来说,这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刺入成长期心里,从而怀疑能力和价值。

许多更是有了困惑:明明已经很努力,为什么还换来苛刻指责?

长此以往,各种场合都会开始胆小、畏惧,比如学业阶段。

哪怕是一次简单的课堂提问,也会担心答错而不敢举手;

同学面前,他们逐渐变得内向谨慎,不再愿意表现自己;

这种自我否定如同无形阴影,将个人勇气一点点蚕食,让他们在面对社交场合时更加胆怯。

学校都如此,家庭场合亦不例外,万一说话引来嘲笑怎么办?

从心理角度出发,这又叫“潜在标签”,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模式——智力水平低、无法改变。

正因如此,孩子将会进入恶性循环:越害怕失败,越不愿意尝试。

越不尝试,就越没有机会证明个人能力,最终更加坚定自己“真的很笨”。

你再这样就不要你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应该是许多父母情急之下的话语。

细说本意,可能想让孩子改正错误行为,或者想让简单方式让孩子听话,没想到成了一种威胁。

因为他尚未成熟,这如同深刻心理创伤,甚至还会产生自我怀疑:

“父母是我唯一的依靠,如果他们不要我了,那我该怎么办?”

这里有人会好奇,至于那么严重吗?

对成年人来说,也许是一句随口威胁,但在孩子世界里,这种话语意味着被孤立。

毕竟年龄尚小,不懂得分辨真假,只会默默地承受这份无助,仿佛自己随时会失去父母的爱。

如此一来,孩子们将会更加小心翼翼,时刻关注父母的情绪变化,生怕不小心就会“被抛弃”了。

进一步去讲,这种深刻不安全感,极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影响自身。

如果做错事了怎么办?那就只有不断压抑情感,更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

哪怕面对父母要求时,内心有再多的不情愿,仍会习惯性选择顺从,唯唯诺诺失去探索勇气。

更可怕的是,这种情绪还可能伴随孩子成长,深深影响孩子们的性格发展。

包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表现出极度的依赖讨好,害怕被伴侣批评,试图牺牲自己去取悦他人。

这种极端“取悦型”行为,恰恰源自于童年阴影——对父母“不要你了”这句话的恐惧。

你看看谁家的孩子

对于这几个字,部分学者称其为“魔咒”,即说得最多、伤得最深。

一旦孩子的表现不如预期,或是在学习、生活上出现偏差,这句话就会不由自主地冒出来。

落脚言语初衷,通过比较激励孩子,希望能向对方看,比如取得更好成绩,表现得更加优秀……

实际上,这种话语却像一把无情之锤,持续敲打着孩子稚嫩心灵,让他们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每次谈及上述话题,我总喜欢去作比喻,好比面前有着“一面墙”。

墙那一边,是父母眼中完美无缺的“别人家孩子”,自己则被推到了另一个角落,显得黯淡无光。

“为什么我不够好?为什么无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

几乎时刻都是上述发问,紧接着对自身能力、价值产生怀疑。

哪怕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期望,甚至形成了固有观念:

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好,永远只能生活在他人阴影下。

在学校里,这种自卑感而畏缩不前,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害怕答案会成为同学笑柄;

在比赛中,自己宁愿放弃也不敢争取胜利,毕竟无论结果如何,他都无法成为“那个优秀者”。

在家庭中,孩子可能会逐渐封闭个人内心,不再愿意和父母分享感受,万一再被拿来比较呢?

亲子之间沟通越来越少,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与理解,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失望苛求。

久而久之,胆小懦弱也成了意料之中。

写在最后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都深感愧疚,尤其是第三句话,时常被家长们挂在嘴边。

不过这里也有人会好奇,如何去判断孩子是否胆小,这里给出三个通俗的标准。

第一,拒绝社交活动;

许多孩子总是找各种理由回避社交活动,比如生日派对、家庭聚会或朋友的邀请;

第二,容易被人欺负;

由于缺乏自信勇气,在学校里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也不会向老师或父母求助;

第三,常常喜欢独处;

常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通过玩游戏、看书等方式打发时间,避免和他人去接触。

如果有上述三个特点,孩子极有可能有自卑情绪,作为父母应当及时调整,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落脚儿女成长,就像一颗幼苗破土而出,需要阳光照耀、雨露滋养,才能茁壮为树。

正如某位专家所言:“花朵有自己的开花季节,有的春天盛放,有的秋天绽放”。

成长也一样,每个孩子都有着时间表,如果父母真希望孩子进步,千万不能让这三句话不离口。

因为每位父母的责任,不是塑造一个完美孩子,而是成为默默支持的力量,给予更多温暖勇气!

我叫冠萍,985高校硕士,二孩宝妈一枚,2009年生老大、2016年生老二多年亲子育儿经验,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助力万千家庭一起自我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