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因为有隐患

含双谈历史 2023-10-12 14:10:01

01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

要知道,当时的朱标已经将近四十岁,而明朝开国也已经二十五年,他的去世对于朱元璋而言是一个惨痛的打击。

因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朱元璋就将他当成继承者来培养,现如今这个继承者眼看着就要继位,结果突然去世,你叫朱元璋如何是好?

就算悲伤也是短暂的悲伤,因为有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那就是太子的人选问题。

如果按照以往的规定来说,继承太子这个位置的肯定是朱标的儿子,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一套规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确定,而在这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套用这一套规矩。

但当时的朱元璋却不得不质疑起这一套规矩,因为朱标最大的儿子朱允炆不过二十岁,而且在这期间一直生长于深宫之中。

倘若他继承皇位的话,是否镇得住那群功臣,又是否镇得住他的那群叔叔?

这个问题,朱元璋不得不去考虑,但到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朱允炆。

而这个选择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还有着一个繁琐的过程,因为他既然选择朱允炆,那就必须清除任何对朱允炆有威胁的存在。

藩王作为他的儿子是不可能清除的,况且这个威胁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镇守边疆,既然如此就只能对功臣下手。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朱允炆成为太子的第二年,就以蓝玉谋反为中心对功臣集团展开屠杀,整整屠杀了多少人呢?一万五千余人。

而在这其中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原本胡惟庸案就已经杀掉一部分的功臣,而现如今又杀掉另一部分的功臣。

对于他而言,朱允炆算是高枕无忧,而这却是一场悲剧的开始。

因为到后来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朱允炆,而朱允炆落得了个不知所踪的下场。

有的人或许会质疑朱元璋的做法。

要知道,当时的朱棣可是朱元璋二十六子里面最优秀的一个,如果朱元璋将他立为太子,肯定用不着屠杀功臣。

但是朱元璋却偏偏选择了屠杀功臣,也要立朱允炆为太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2

洪武二十三年的元旦,远在北平的朱棣接收到朱元璋的命令,那就是讨伐北元丞相咬住以及平章乃耳不花。

当然,由于这是他第一次率领大军作战,因此并不止他一个藩王出动,还有另一个晋王也跟随他一起出动。

这一次出征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机遇。

因为在此之前从未有藩王率领大军深入大漠与北元作战,倘若这一次能成功的话,一定会在朱元璋的面前狠狠地刷上一波存在感。

到时候将不再是二十六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这另一个是朱标。

而结果是怎么样的呢?不费一兵一卒,大胜而归。这怎么可能?要知道,他面对的可是北元的丞相以及平章,因为出其不意。

当时整片大漠都被白雪覆盖,咬住、乃耳不花都不曾想到朱棣竟会冒着大雪前进。

以至于朱棣都已经将他们包围,他们才意识到大事不好,但为时已晚。

这时的反抗已经不叫反抗,而是单方面的屠杀,因为他这一方的士兵一旦有任何的调动,朱棣将会发起总攻。

到时候一群有组织的大军冲另一群无组织的大军,可想而知会是什么结果。

而一但两军厮杀,谁都不能保证他们的安全。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在他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投降,第二条路死,他们选择了第一条路。

而当时那个晋王在干嘛呢?一直在大漠的边缘徘徊。他为什么在那里徘徊呢?因为他不敢深入。

“晋王素怯,兵既行,不敢远出。”——《明实录·太宗实录》

原本打出这么一战就已经足够精彩,再加上兄弟的衬托,朱棣一时间风光无两,全国上下都知道他的威名,甚至个别大臣还夸赞他有朱元璋当年的风采。

如果说朱棣的这一次战役是运气,那么洪武二十九年的那一场战役就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

这一年,他又接到朱元璋的攻打命令,只不过这一次接到命令的只有他这一个藩王。

这也正常,毕竟他都已经通过实际行动去证明他的能力,没有必要再让其他藩王跟着掺这一趟浑水。

而这一次的他有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了?没有,连续两次大败元军,属于超额完成任务。

因为第一战他已经将元军赶出彻彻耳山,属于完成任务,但他觉得还不过瘾,继续追赶,结果这一追赶就打到兀良哈兀城。

要知道,这个城距离彻彻耳山有着几百里的距离。

可以说,当时朱棣的军事能力已经是毋庸置疑,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称得上是一绝。

03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有的时候连两代都富不过去,就比如朱元璋。

他生下来的儿子大部分都是极品,总而言之就是基本上没有一个是好人,欺行霸市,强抢妇女,屠杀百姓,那都是正常操作。

就比如秦王,到头来竟然被自己府里的仆人下毒害死,可想而知恶到什么程度。

而朱元璋对此是什么态度呢?拍手称快。

因为对于这个儿子是什么货色,他比谁都清楚,这也是为什么早在此之前他就打算废掉他,但由于朱标求情,他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地位。

与这一群兄弟相比,朱棣简直就是一个异类。

别人在藩地无恶不作,而他呢?有的时候路过田间都会亲自到百姓的家里坐一坐,了解民间疾苦。

别的藩王在朱元璋生日的时候都是用各种奇珍异宝来博取朱元璋的关注,而他以大禾来博取朱元璋的关注。什么是大禾呢?就是长得特别大的庄稼。

有一件事情最能证明朱棣在北平的名声不是一般的好,这件事情就是建文四年,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接收到朝廷的命令,要他将朱棣拿下。

但由于他这个都指挥使是朱棣任命的,因此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这个时候他的母亲跳出来阻止他。

要知道,这位老太太已经年过七十,平日里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却敢叫自己的儿子背叛朝廷。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朱棣在当地是相当的得民心,连一个老太太都觉得他是仁义的。

04

无论从哪一点去看,朱棣相比于朱允炆都更加适合继承皇位。

而当时的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曾经与一名叫作刘三吾的大臣商讨过。

但是刘三吾一上来就指出问题的关键。

朱棣是第四子,而在当时,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晋王可都还活着。

秦王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八年,晋王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三十一年,这说明朱棣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才是长子。

而朱元璋倘若在此之前将他册立为太子的话,试想一下,秦王、晋王对此是什么态度?当然是相当的不满。

古代讲究的是一个宗法制,无论是皇家还是一般的权贵,家主的这个位置永远都是大宗来继承,这个大宗指的就是嫡系。

就算这个嫡系只有两三岁,也得是他来继承,因为只有他继承才符合依据。

倘若谁都能继承的话,那这个家岂不是乱了套。

人家朱允炆的年纪虽然小,但好歹是嫡系,而他朱棣呢?是庶子,倘若从庶子里面选的话,那不是应当是秦王吗。

说的简单一点,立朱棣为皇帝,那就是不合规矩。

到时候一定会激起动荡,而以朱棣的手段来说,对于动荡一定是镇压,而镇压就会产生流血事件,这是朱元璋绝对不想看到的。

“立燕王,置秦、晋二王於何地?且皇孙年已长,可立以继承。”——《明实录·太宗实录》

既然如此,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还活着,为什么不废掉朱允炆呢?

要知道,太子之位可不是你在课堂里的位置说换就换,倘若太子还活着,就将太子废掉,那么一定会迎来一场腥风血雨。

因为是个皇子都觊觎这个位置,而那群大臣也个个都不是什么善类,到了这种时候,基本上都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投机。

倘若一旦压中宝的话,到时候将是泼天的富贵。

有的人或许会说,将太子之位空出来的时间压短不就行了,就比如今天废的,明天册立。

要知道,这个头一开,可就不得了,因为纵使皇帝没有再立太子的意思,但是皇子、群臣可不这么认为。

毕竟人往往都是有侥幸心理的,说不定你今天说不废,明天就废。

因此,我怎么能够不努力?

更何况,开国皇帝的一言一行将会成为后代皇帝所引用的章法。

倘若在朱元璋这里出现了有嫡不立嫡的情况,又或者随意废立太子的情况。

试想一下,后世的明朝会是什么样子?肯定会一直伴随着太子之争。

“盖欲易储者,所以贻一世之安;而终不易者,所以定万代之法。”——《鸿猷录·封国燕京》

因此,朱元璋就算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胆,要知道,他想着的可是他的明朝传承万世。

05

关于朱棣不是大宗这个问题,到后来竟然被他自己解决掉。

因为他自从起兵的那一刻起,就坚称他是马皇后的儿子,还将这一套说词套用到《明实录》里面,坐实他是马皇后儿子的说法。

但奈何假的终究是假的,别说到后世,单单只是在有明一朝,他的谎言就已经被拆穿。

因为在明孝陵的寝殿里,硕妃的位置上赫然写着“生成祖文皇帝”这五个字。

而他在篡改史书的时候,忘记了他的亲兄弟周王,以至于明明是亲兄弟,但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庶子。

总而言之,他的母亲是马皇后一说破绽百出,也就只能诓骗当时的人,毕竟当时的人就算知道是假的,也不敢说。

就比如那群藩王,哪一个不知道他是谁生的,但还是说他是马皇后生的,毕竟胆敢质疑他的合法性,下场可想而知。

1 阅读:166
评论列表
  • 2023-12-18 01:10

    就提一句,哥仨按次序先后走的,而按文中所写老大和老四名声都不错,要注意老二其实是宗人令,老三后来也是塞王之首,这就很灵性了,敢情都是因贤而死的。[得瑟]所以这又是一篇小作文啊。

  • 2023-10-12 17:27

    就算不选朱允炆,选儿子,轮不到朱棣的,晋王朱棡地位能力都比朱棣高,而且还是嫡子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