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好皇帝

含双谈历史 2023-10-12 05:38:04

01

建文四年,南京城破,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有一个结果,虽然这个结果太过于残酷,是非合法的朱棣将合法的建文帝推翻。

但当时的人绝对没有想到,朱棣这个后来者,竟然能将建文帝的光辉给掩盖掉。

因为首先,他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在此之后的明朝再也不会有藩王之祸,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向前一大步。

其次,他将《永乐大典》修成千古第一奇书,包含了在此之前的所有智慧。不过遗憾的是,《永乐大典》到现如今已经失传。

最后,郑和六下西洋,将明朝的国威传达到世界各地,致使明朝成为继唐朝之后又一个万国来朝的中原王朝。

正是因为他的种种壮举,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他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建文帝能比较的。

有的人会崇拜他,但没有几个人会崇拜建文帝,毕竟占据历史主场的向来都是成功者。而建文帝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理应受人嫌弃。

要知道,他当时占据的可是整个明朝,而朱棣占据的也就只有一个北平,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来说,朱棣都不可能成功。

但在他的统治下,朱棣偏偏成功,成为大一统朝代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而他则成为大一统朝代唯一一个被藩王推翻的皇帝。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建文帝既然如此无能,那为什么建文旧臣对他如此之忠?

02

提起诛九族这个事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毕竟这三个字可是古装电视剧里的常客。而其实在诛九族之外,还有一个诛十族。

要知道,九族指的是父族三支,母族三支,妻族三支,已经将自己所有的亲属都包含了进去,那十族这个多出来的一族是哪一族呢?是朋友、学生。

而历史上被诛十族的只有一位,那就是方孝孺,这个方孝孺就是建文一朝的重臣。

他是为什么被诛十族的呢?因为不肯服从朱棣。

朱棣叫他写继位诏书,结果他呢?一直在那里骂朱棣是反贼,这种气谁能吞得下?

要知道,当时可是在朝廷之上,相当于一个人在大庭广众的情况下不断的揭另一个人的短,这要是能忍的话,他就不是朱棣。

而其余的建文旧臣虽然不被诛十族,但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役打出来的旗号是清君侧,而清的这个君侧是谁呢?是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

他们两个与方孝孺合称建文三巨头,也就是建文帝最亲近的三位大臣。

正是因此,他们对朱棣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他们要是站出来做表率的话,那岂不是说明朱棣有一定的合法性。

但事实是什么呢?他们也与方孝孺一样,不断的顶撞朱棣,其中最离谱的还是黄子澄。

他竟然将朱棣影射成唐太宗,警告朱棣,你现如今谋朝篡位,小心你的子孙也学着你谋朝篡位。

“殿下向来悖谬,不可为训,恐子孙有效尤而起无足怪者。”——《明史·黄子澄列传》

既然他们两个都已经强硬到这种地步,可想而知下场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黄子澄不断的口嗨,被朱棣砍去双手双脚,成为明朝版的人豕。

而黄子澄这个人豕的存活时间可比不过汉朝那个人豕的存活时间,因为他连当天都活不过,直接被凌迟处死,齐泰也是被凌迟处死。

方孝孺都搭上了自己的十族,他们两个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搭上了自己的三族。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下场更惨,因为方孝孺的妻女全部被处死,并不受辱,而他们的妻女被发配到教坊司,受辱程度一个比一个高。

教坊司是什么地方呢?专门负责宫中的娱乐活动,可想而知,在这其中的女子对于权贵而言只不过是玩物而已。

这也就直接导致被人糟蹋是可以预见的事情,就比如黄子澄的妻子。

黄子澄是在建文四年去世,而他的妻子竟然在永乐十一年有一个九岁的儿子,显而易见,这个儿子肯定不是他的,是在教坊司受人奸污所生。

建文一朝不愿意屈服的大臣只有他们三个吗?不,还有124个。

“建文间死节之士,予得诸文庙榜示奸恶官员姓名二纸,及传于文献者,共百廿四人,随名考事,旧有私抄一帙。”——《七修类稿》

要知道,朱棣进入南京的那一刻,就整整列出29位奸臣,而这29位奸臣当中只有五位屈服朱棣,分别是:郑赐、王钝、黄福、伊昌隆、张,而其他的则全部处死。

对于家属的处理方式要么是一同处死,要么是发往教坊司,要么是流放,而对于其他忠臣的处理方式也类似。

甚至有个别的连村子都能屠杀干净,就比如御史大夫景清。

他以弃暗投明的名义投降朱棣,试图将其刺杀,但结果呢?他还没有动手,凶器就被别人从身上搜出来。

要是换一般皇帝,也就是对他这个人,又或者他的家族动手,但是朱棣却对他的村子动手,号称“瓜蔓抄”,也就是如同西瓜的藤蔓一样一直杀过去。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这也是为什么但凡提到朱棣的书籍都会说他酷似乃父,所谓的乃父就是他如同朱元璋一样残暴。

但就是面对这么残暴的朱棣,建文旧臣依旧一个又一个携带着全族赴死,难道他们不怕死吗?很明显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建文帝值得他们效忠。

03

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这个年号让人觉得他治国的方式一定很刚猛,事实也是如此。

而建文帝的年号是建文,与朱元璋的洪武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是想以文治国,开创一个文景之治,而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第一、洪武一朝对于江浙一带的赋税重到离谱,是其他地区的整整两倍之多。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还不是因为当年张士诚占据江浙,而江浙的那一群百姓在张士诚落败后,还一直记得张士诚的好。

每逢他的生日都会进行祭奠,这一点朱元璋是绝对不能忍受的。

因此,加以重税。

为了避免江浙一带的官员在赋税方面动手脚,专门下了一道命令,那就是不允许江浙一带的士大夫在户部任职。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阻止他们撼动针对他们家乡的政策。而建文帝一上台就将这一条政策废除,一视同仁。

既然政策都已经废除,即代表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也一样可以在户部任职。

第二、朱元璋在位期间对文官下起手来可是丝毫不留情,要知道,一场郭桓案将六部杀到只剩下尚书。

而针对贪官,朱元璋有着一套专门的刑罚,斩首都算得上是谢主隆恩,因为在斩首之外还有抽筋、扒皮、凌迟等等一系列的刑罚。

而这一系列的刑罚一旦执行,结果基本上是一个死,最主要的是这个过程还很痛苦。

建文帝一上台,就将严苛的刑罚全部废除,同时强调朱元璋是以刑法治天下,他要以教化治天下。

废除严苛刑罚的同时,也废除严苛的刑法。

这也是为什么天下到了他的手里,监狱里的死刑犯一下子就减少三分之二,因为当年判处死刑的,到他这个时候已经不用被判处死刑。

第三、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个弊病,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吏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

要知道,职位可是固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因为时代在发展,人口越发繁荣,要是按照以往的官吏数量,肯定是管理不了的。

因此,必须要增加官吏数量,以防有人造反做大,可皇帝却做不到知情。

这是出自于皇帝的考虑,而还有群臣的考虑。

群臣作为地方上的既得利益集团,他巴不得官吏赶紧膨胀,因为膨胀出来的这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他们的亲朋好友。

这也是为什么北宋开国之初,内外官员仅仅只有五千,但不到一百年的皇祐一朝,官员数量竟然已经增长到两万,到了南宋更是恐怖,已经高达四万。

要知道,这里指的是官,而没有将吏算进去,要是将吏算进去的话,这个数字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最起码都有二十万以上。

要知道,清朝一个巴县的吏按照规定只有七十人,但实际上有多少人呢?有整整七千人。

因此,倘若放任不管的话,对于当地的百姓而言将会是一个负担。

因为明朝的规定是哪一地的官吏就由哪一地的百姓养着,朝廷不负责发工资。

这也是为什么建文帝一上来就裁撤掉九个州,三十九个县,各种机构高达四百个,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而他敢于不提防百姓,说明他对于他的政策是相当信任的。

建文一朝的利好政策当然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三点,还有其他的,就比如全国田租减半。

正是因为他的种种举措,才导致他在明朝官修史与明朝民修史中的评价出现两极分化,一个是大奸大恶,一个是大慈大悲。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朱棣作为篡位者,他不可能将真实的建文帝写在历史里面,这一点从他将原本已经编写好的《明实录·太祖实录》重修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生怕别人察觉到他是篡位者,因此只有将建文帝定在耻辱柱上,才能衬托出他的伟大。

而民修史则不同,他们个个都是建文一朝的受益者,根本不可能也跟着朱棣黑建文帝,而是将真实的建文帝写到史书里面。

“闻之故老言,洪武纪年之末,庚辰前后,人间道不拾遗,有见遗钞于涂,抬起一视,恐污践,更置者,圯高洁,地直不取也。 ”——《野记·二》

当然,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建文帝重文轻武。

洪武一朝要论地位,武将绝对能压文官一头,因为武将的最高军事衙门大都督府的最高领导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官员,就连副手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官员,而六部的尚书却仅仅只有正二品。

同时,朱元璋还规定,文官倘若没有军功,是不能封公侯的,这也是为什么刘伯温作为明朝第一谋士,却仅仅只是一个伯。

话说人家就是一个文官,你叫人家去哪里有军官,当然也有个别,不过那是碰巧,就比如王守仁恰好碰上宁王叛乱,顺手平定。

朱元璋的这一条规定,明显针对的就是文官,毕竟文官作为国家政策的主要推行者,倘若不对他们加以限制的话,谁都想象不到他们到后来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而建文帝一上台就将六部的尚书全部升为正一品,而上面已经提到过他将年号定为建文,这明显就是要打压武将。

而他在任期间的一些措施也的确是偏向于文官,就比如增加科举的名额。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他重用的大臣个个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齐泰当年乡试第一,黄子澄当年会试第一,方孝顺则年少成名。

04

倘若朱棣没有造反的话,建文帝一定能当一个好皇帝,但偏偏碰上了朱棣,以至于只在历史上留下一瞬间的璀璨。

其实早在洪武一朝,建文帝就跟朱元璋谈论过藩王问题,但是当时的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在那里侃侃而谈,说什么要是能用德的话,就去用德感化,不能用德的话,再用武力去镇压。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明史窃·革除记》

但结果竟然是镇压不了,还把自己搭了进去,而这则跟他重文轻武有关。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李景隆作为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武将,又是开国六公爵之一李文忠之子,无论从哪一个方向去想,他都不至于愚蠢到以六十万大军被朱棣的十几万大军压着打。

要知道,当时他的手下还有一批猛将,就比如前朝老将郭英、吴杰,又或者当年在朱棣手下工作的平安。

要知道,朱棣对这个平安的评价可是相当之高,特地叮嘱别人要注意他。

但就是这种阵容,他还是败给了朱棣,而且还是一败再败,这明显说不通。

那问题在哪呢?就是在于他感觉到了威胁。

因为连他这个将军都是黄子澄推荐的,他要是真的平定朱棣这一场叛乱,谁能知道他会是一个什么下场。

要知道,洪武一朝的武将地位普遍高于文官都被屠杀了个干干净净,何况现如今的建文一朝,岂不是只会更惨。

为你建文帝卖命,怎么可能。

1 阅读:54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