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两个月,同样的对手,同样的大军,为什么会打出不一样的战绩?

含双谈历史 2023-10-16 05:30:00

01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二十万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这一战对于明朝来说可谓是非常的耻辱。

因为自从朱元璋以来,蒙古就从未是明朝的对手,明朝每一次对蒙古出手,基本上都是以胜利告终。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朱棣,整整五次亲征蒙古,结果呢?四次胜利,一次平手,这一次的平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手,而是因为找不到敌军在哪。

而土木堡之变单单是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就已经足够耻辱,但真正耻辱的还不是这个。

真正耻辱的是这一次的战争是由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

而随着战败,朱祁镇的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无非两种,第一种战死沙场,第二种被俘虏,而他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第二种。

有的人或许会好奇,当时朱祁镇是御驾亲征,陪伴在他身边的大臣数不胜数,基本上朝廷各个部门的一把手都在其中。

但能回去的一把手一个也没有,而他这个最大的一把手为什么还能活下来呢?因为他那不平凡的身份。

那不是乱军之中吗?难不成因为他的身份不平凡,刀剑长出了眼睛吗?的确是这样。

因为一名蒙古士兵如果一刀将一名权贵解决,那么他也仅仅只是取得这一刀的快感,但他要是活捉了这个权贵,一定能得到奖赏。

既然如此,为什么只有一个朱祁镇被活捉呢?还不是因为他不抵抗,就静静的坐在那里,给别人活捉他的机会。

倘若他要是抵抗的话,别人肯定要顾虑到自身的安全,而将他直接一刀解决。

其实就以当时的那种情况而言,他还不如直接死在战场上。

因为他死在战场上,明朝起码还体面一点,不会出现皇帝被俘虏的记载,而是出现皇帝战死的记载。

既然皇帝战死,那么史官肯定会进行一留番美化,到时候他朱祁镇的名声肯定会比现在好。

但奈何,历史没有如果。

而有趣的是,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间是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而仅仅只过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正统十四年十月一日,明朝与蒙古之间又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史称“北京保卫战”。

听名字就知道,这一场战争蒙古直接兵临北京城下。

其实这也正常,毕竟当时明朝的精锐已经全部战死在土木堡,要是不趁你病,要你命的话,难免说不过去。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场战争竟然以蒙古的失败而告终。

要知道,当时明军的数量与土木堡之变是一样的,也是二十万,这明显说不过去。

但是要往深了挖,就能知道说的过去。

02

朱祁镇面对的蒙古与他曾祖父朱棣面对的蒙古并不是同一个蒙古。

要知道,朱棣时期的蒙古分别有三大部落:瓦剌、鞑靼、兀良哈。

而朱棣对蒙古采取的是制衡的方式,哪一个弱就扶持哪一个,哪一个强就打压哪一个,这样一来就能保证哪一个部落都不是明朝的对手。

但这种情况到宣德一朝发生改变。朱棣五次亲征蒙古,而到宣德一朝,朱瞻基仅仅一次亲征蒙古。

从这里可以说明,朱瞻基更加倾向于和平,这也怪不得他能开创“仁宣之治”,但这个和平带来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

因为少了明朝这个强敌打压,给了蒙古各部足够的发展机会。

瓦剌在宣德九年控制鞑靼,而明朝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到正统九年又控制兀良哈,明朝对此也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

而蒙古一旦形成一个统一的架势,那么一定会对明朝动刀兵,这是必然的事情。

因为当时元朝灭亡仅仅不到百年的时间,是个蒙古贵族都希望再一次踏足中原。蒙古在发展,而明朝呢?在倒退。

军屯是朱元璋开创的制度,也就是战时打战,闲时种田,以起到自给自足的作用。

但到宣德一朝,军屯一部分已经成为将领的私人资产。

到正统一朝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烈到了什么程度呢?以前朝廷对于边境的支出是不固定的,但从此以后,朝廷需要定时定点的向边境输送银子。

因为倘若不这样的话,根本满足不了军队的需求。

从这里可以说明出一个问题,军屯到这时已经基本上全部都是将领的私人资产,而士兵的待遇自然会随之下降。

因为对于朝廷的拨款,谁能保证将领不会进行克扣?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时士兵的逃亡情况特别严重,兵部曾经在正统十三年上过一份报告,这一份报告针对的就是逃亡的士兵。

整整有多少呢?整整有六十六万。

山东的一座百户所,按照编制,应当有一百二十名士兵在线,但实际上仅仅只有一名士兵在线,其余的士兵全部不在线。

而剩下的士兵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将领私占的军屯就足以说明他的私心不是一般的严重。

而这也就诞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将士兵当成自己的奴隶,就比如家里要修个房子啥的,都会叫士兵前往修理。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士兵不能得到及时的操练,整体素质直线下滑。

而当时边境的武器情况也是相当的堪忧,有个别的将领甚至直接将兵器运到蒙古售卖,当时王振的主营业务之一就是这种勾当。

可怜死在土木堡之变的明军,不知道有多少是死在自己这一方人制作的兵器之下。

原本蒙古与明朝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磨平,但当时的朱祁镇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倘若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一定会做足准备,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他连御驾亲征用的粮食都准备不足,军队还没有到前线就已经出现断粮。

而恰好又碰上下雨,他又没有统帅过大军,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前线是多么的危险,依旧在命令大军前进。

试想一下,一个人原本就饥肠辘辘,再加上大雨的浇灌,长途的跋涉,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当然是疲惫不堪。

而这种士兵你能指望他打胜仗吗?不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明军一触即溃,而到北京保卫战情况则完全不同。

03

北京保卫战这二十万明军,按道理来说,相比土木堡之变的明军应当更加拉垮,因为土木堡之变的明军再拉垮,那也是明朝最精锐的北京三大营。

而北京保卫战的那二十万明军都是从各地挑选过来的预备军,指望这群预备军打正规的蒙古军,有可能吗?明显不可能。

但为什么后来还是可能了呢?因为当时的种种情况。

当时的明朝已经到了危亡之际,倘若有人在这时吃空饷,又或者对兵器缺斤少两的话,那么一定是人头落地。

因此在军饷,还有兵器方面,不会产生任何的问题。

而他们虽然是预备役,但曾经也接受过操练,肯定比普通的百姓要强,再加上军饷以及兵器没有问题,此时的他们已经完全能媲美正规军。

而纵使他们是正规军,也无法与蒙古的士兵作比较,毕竟蒙古士兵向来都是骁勇善长的代名词。

而到这时,他们之所以能与蒙古士兵作比较,是因为他们人人都抱着必死之心。

要知道,北京保卫战的主导者于谦已经下了死命令,全部在城外作战,无论如何,城门都不能打开。

倘若有人违背命令,那就是阵前斩首。

试想一下,正规军原本就足够恐怖,而这群正规军又不要命,战斗力可想而知,因此对于蒙古士兵,他们是能够一争高下的。

而当时的蒙古是处于进攻的一方,于谦早就在京城附近进行清算活动,也就是将附近的资源全部挥霍一空。

以至于蒙古大军根本不可能在当地得到补给,而他们的补给原本就很有限。

要知道,他们可是仅仅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而他们的大军数量则更加有限。

就比如作为主力军的也先,也就只有五万左右,根本挑不出人做辎重工作。

单单是耗,明朝就能将他耗死。

这也是于谦将大军全部布置在城外的一个原因。

因为蒙古的辎重出现问题,那么就要补给,而补给就必须要南下,当时的大军全部在城外,他们没有任何的胆子南下。

毕竟只要南下,后路被断是必然的,说不定这辈子都得留在明朝。

上面已经提到,蒙古只有两个月的准备时间,而在此之前,他们可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会攻打明朝的都城。

因此对于攻城器械的准备是相当的不充分,而骑兵攻城的效率不是一般的低。毕竟你总不可能骑着马往上面撞。

这也就导致他们就算打败了一部分明军,也无法对城门进行有效的攻打,更何况城头上还有人对着他们射箭。

总而言之就是,北京保卫战,蒙古没有任何的胜算。

04

对于土木堡之变的胜利,只能说蒙古的运气太好,偏偏碰上一个朱祁镇,倘若他碰上的是朱瞻基那么结果一定会截然不同。

因为朱瞻基会对当时的情况做出一个细微的调查,得出一个细微的结论,轻敌那是不可能的,相反还会在出征之前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

到时候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会败的那么惨。

而朱祁镇完全就是一个孩童,估计在他看来,打仗就如同群殴,只要人多就能胜利。

0 阅读:6

含双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