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佛教上承北魏、下启隋唐:中国首座佛造像博物馆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1-23 09:38:01

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佛教上承北魏传统,下启隋唐宗派,影响至为深远。北朝晚期,邺下义学繁盛,各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邺南城赵彭城北朝佛寺及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既保留了北魏寺院以佛塔为中心的传统,又出现了多院多殿的新式格局,深刻影响到隋唐时期寺院的布局。“龙树背龛式”造像在继承传统技艺和构图特征的基础上,更有独具一格的创新,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邺下佛教从佛学思想传统、寺院建筑布局到雕塑造像艺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模式,在中国佛教历史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周灭佛与邺城毁废

佛教和寺院经济的过度发展,使得国家编民大量隐匿、国家赋役不足、国用不济。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国计民生,采取了“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政策,于建德三年(574年)在全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后,将灭佛运动推广到齐境。邺下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寺塔尽毁、经像俱焚僧徒流徙。

北齐灭亡后,邺仍为相州魏郡治所。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因不满杨坚擅政,于邺城举兵,旋被讨平,杨坚纵火焚城,所有邑居皆毁废之,移州、郡、县三级治所于南四十五里的安阳城,千年古都,至此化为一片废墟。

菩萨立像(北齐至隋)

菩萨头像(北齐至隋)

弟子立像(北齐)

菩萨立像(北齐至隋)

菩萨立像(北齐至隋)

背屏残块(东魏北齐)

张泽造太子思惟像(隋大业七年·611)

造像残块(东魏北齐)

邺下佛学传承:

邺城周边石窟寺遗迹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石刻造像之外,还以窟内外壁面上雕刻的大量佛教石经而闻名于世。

石经的内容涉及当时在中原北方地区最为流行的一些佛学思想,如地论、华严、法华、般若、净土、涅槃、禅、律及三阶教等,为探讨北朝晚期盛行的末法思想、流行的佛学流派及追溯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

建德法难。建德六年(577年),武帝进兵北齐,攻占邺都,将灭佛运动推行其统治全境,天下寺院四万余所,尽赐王公贵宦充作宅第,勒令僧徒还俗近三百万人,并焚毁经像,没收寺院财物。

小南海石窟刻经。此场景位安阳小南海石窟(安阳市西南25公里处),始建于天保元年(550年),因凿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故称“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分别是西窟、中窟、东窟,此场景仿制中窟。当时,僧人为更好的保存经文,故凿刻于山体、岩石之上。左侧所刻的是《华严经傑赞》以及《大般涅槃经》两部经文的部分段落。右侧是北齐名僧稠的纪念窟。

摩崖刻经

倚坐弥勒像(唐·618-907)

张弘亮造阿弥陀像(唐上元二年·675年)

北朝晚期邺城刻经与佛学流派

东魏北齐时期的邺城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占据着特殊的承启地位,是十六国北魏以来,北方地区继长安、洛阳之后的佛教中心和佛学思想汇聚地,是三百多年来北方佛学的缩影和总结。南北朝佛学之异趣诚如汤用彤先生所言:“南方偏尚玄学义理,上承魏晋以来之系统。北方重在宗教行为,下接隋唐以后之宗派。”邺城佛教虽终止于周武灭法、杨坚毁城,但其佛学精髓深深植根于隋唐以后的地论、华严、法华、净土、禅、律诸宗及三阶教中,形灭神在,传承有序。

2023-10-04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24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