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陵阙,古墓残阳。历史的沉淀,岁月的痕迹。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1-24 10:03:35

定州市博物馆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山东路南侧,紧邻开元寺塔、贡院、文庙、晏阳初故居。定州市博物馆展览面积7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1216件,其中珍贵文物965件,有陶、瓷、玉、石、金、银、铜、骨、木等,以汉代和宋代为主,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极为深远的强盛帝国,汉族、汉人、汉字、汉语莫不与汉朝紧密相连。诗人李白曾写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临之作《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汉代疆域图。中山国诸王。据记载,中山封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二十余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

大汉王朝存国405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历史文化名城定州,是汉代中山国故地。战国时期,中山国是由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经历戎狄、鲜虞、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定都于顾(今定州市),后被魏所灭。公元前380年,中山桓公复兴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三汲村附近)。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定州仍称中山国,属恒山郡。汉刘邦统一全国后沿袭秦制改中山国为中山郡,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设卢奴(今定州市)为中山国首府,由中山郡改为中山国。自此,西汉、东汉十七代中山王绵延达329年之久。

两汉中山王世袭表。据考古调查研究,两汉十七代中山王除靖王刘胜、哀王刘竟、刘衎外,其他中山王及其陪葬墓全部在今定州境内。

已发掘汉中山王墓情况。1959年以来,先后对中山简王刘焉墓、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山孝王刘兴墓和三盘山120-122号墓 陵北137号墓进行了考古挖掘。

中山国示意图

汉墓发掘现场:定州市东部、西部和南部遗存大量汉墓,经专业调查确认,共发现并编号281座,统称为汉墓群。已发现和清理的墓葬规格很高,大量丰富精美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汉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陶器:定州汉墓出土大量多种类陶器,有陶灯、陶壶、陶罐、陶瓿、陶鼎、陶奁盒、陶耳杯、陶钵、陶井、陶瓮、陶楼、陶俑等等,反映了陶器与当时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绿釉方形三层红陶楼·东汉(公元25-220年)

绿釉方形三层灰陶楼·东汉(公元25-220年)

绿釉长方三层红陶楼·东汉(公元25-220年)

高等级的汉墓一般在地面之上有高大封土,显而易见,历经千年。民间流传“汉墓十室九空”,但定州的汉墓却出土了中山诸王以及与诸王有关的大量个类型文物,因为历史原因这些文物分别保管于多家文物机构,定州亦有相当数量的收藏。

贴铺首衔环弦纹陶壶·东汉(公元25-220年)

凃朱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龙柄方形凃朱陶匜·东汉(公元25-220年)

彩绘带盖三足陶鼎·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凃朱龙柄陶勺·东汉(公元25-220年)

彩绘带盖镂空豆形陶熏炉·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凃朱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左)贴铺首衔环陶釜甑、(右)茧形弦纹带盖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出土陶器多为明器,少部分为实用器。明器即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

灰陶持物俑·东汉(公元25-220年)

骑驼陶俑·东汉(公元25-220年)

灰陶杂技俑·东汉(公元25-220年)

绿釉红陶厨师俑·东汉(公元25-220年)

红陶持物俑·东汉(公元25-220年)

青铜器

汉墓中铜器已由商周时期的祭器、礼器逐渐演变为生活用器,出土器物有鼎、壶、炉、灯、带勾、铜镜等。

(下左一)平沿铜洗、(下左二)铜洗、(下左三)弦纹平沿铜盆、(下左四)弦纹平沿铜洗·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鎏金嵌贝瑞兽席镇·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铜蚕·东汉(公元25-220年)

(下自左至右)棒形铜带钩、鱼形刻“千金”铭铜带钩、浮雕铜带钩、镂空龙凤纹人物铜带勾、云纹铜带勾、兽首铜带勾、条纹铜带勾·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自左至右)四乳云纹铜镜、连弧铭带铜镜、连弧铭带铜镜、连弧云雷纹铜镜·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长宜子孙铜镜·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双烟管羊形铜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由空心炉、烟管、灯盘、灯罩组成。鼎形炉,外壁有羊形图案。三足为单膝跪地、手扶膝的胡人像,头部与炉衔接。炉肩部伸出向上微弯的烟管,与盖顶下垂的烟管衔接。炉口处覆盖灯盘,外侧有一扁平柄,有周槽,用于插放弧形灯罩,既可挡风,又可控制灯光的大小和角度。

五莲盏青铜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高足青铜灯·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阑房官锭一斗”、“王宫鼎”拓片

青铜盉·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青铜博山炉·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封为中山王,享国42年,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中山王。

1968年,刘胜墓及王后窦绾墓在满城陵山被意外发现,两座墓历经2000余年未造人为破坏,共出土铜、铁、金、银、陶、玉、漆木、钱币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是汉代考古工作中最为著名的重大发现。其代表性器物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透雕双龙白玉壁、错金铜博山炉、错金银鸟篆文铜壶等。

中山怀王刘修,西汉第六代中山王,在位15年。刘修墓1973年发现于定州八角廊村,早期被盗,出土金缕玉衣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汉代竹简两千余枚。

汉代黄金货币形式有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和金五铢等,其中马蹄金和麟趾金出土较少。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形似马蹄。

麟趾金为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背面中空,口小底大,形如圆形兽蹄,内部均嵌有琉璃。刘修墓中内棺共出土大小马蹄金各2件,麟趾金1件,大金饼2枚,小金饼40枚。其中马蹄金为国内首次发现。

1973年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了一批竹简,清理编号2495号。由于该墓早年被盗失火,竹简遭到扰乱且碳化严重。经相关专家整理研究,总计临摹完成残简1713简,得释文14000余字,涉及《论语》等八种古代书籍。

竹简·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竹简·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

35号汉墓被盗严重,惟墓室保存完好。墓室券顶及墓壁均为两层墓砖构成,每块砖重75斤,铺地砖为五层,每块重67斤。墓室砖表面有白灰题字,字为佐书,每一排文字相同,依次为甲、子、乙、丑、觚、就等。根据墓葬风格、墓室形制及转型特点,该墓为东汉晚期列侯墓。

中山穆王刘畅,东汉第六代中山王,公元141年至174年在位。刘畅逝后,子节王刘稚嗣位,因无子,除国为郡,汉代中山王历史终结。墓葬位于定州市北陵头村,系夫妻合葬砖石墓,编号43。墓顶封土,高12米,直径约40米,墓室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由墓道、东西耳室、前室、中室、东西后室等组成。券顶塌陷,各室地砖用砖平墁。1969年发掘,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各类文物1100余件。

银缕玉衣·东汉(公元25-220年。刘畅墓总计出土了1000余片玉衣片以及部分用于连接玉片的银线。玉片大部分为长方形,小部分为三角形,最大的玉片长4.8厘米,宽3.4厘米,均为青玉质,一面磨光。

银器:墓中出土银器足、银带钳、银耳杯、银盒、银铺首、银箍、帐钩等共25件。

素面银盒·东汉(公元25-220年

银制杯耳·东汉(公元25-220年

银制饰件·东汉(公元25-220年

银镶饰件·东汉(公元25-220年

银饰件·东汉(公元25-220年

银器足·东汉(公元25-220年

金器:墓中清理出来的金器多发现于中室,包括金饰件及掐丝金器。金饰件采用捶打技法,掐丝金器则是将金漆片剪成细条,揉搓成丝,掐成图案,粘焊于胎体上。其工艺代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最高水准,多为皇家御用。

四神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亚字形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鱼形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掐丝镶嵌金龙头·东汉(公元25-220年

掐丝镶嵌金羊群·东汉(公元25-220年

花叶形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长方形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亚字形金箔饰·东汉(公元25-220年

掐丝镶嵌金辟邪·东汉(公元25-220年

掐丝镶嵌金羊·东汉(公元25-220年

十一枝连盏陶灯·东汉(公元25-220年)

墓中出土的陶器因盗窃和塌陷受到很大的破坏,大部分只剩零碎散片,能辨认出来的器形有钵、井、翁、楼、案、灯、钫、壶、温炉、厨夫俑、骆驼俑、骑羊俑等。

红陶鸡·东汉(公元25-220年)

(左)绿釉红陶狗·东汉(公元25-220年);(右) 绿釉红陶猪·东汉(公元25-220年)

青玉龙螭衔环谷纹壁。国宝。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玉璧体型硕大,玉质半透明,青色,局部沁蚀处有褐斑。外沿处及孔周皆有宽带一圈,内饰规整的谷纹。上方凸出透雕相对双龙衔环,身躯卷曲蜿蜒,用细线刻出五官及足爪,间饰云气纹。两侧镂雕形态各异的龙形耳。做工精良、玲珑剔透、雍容典雅,为汉代玉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先秦时以壁为礼仪祭祀用玉的制度到汉代仍有延续,目前考古所见之汉代玉璧多用于装饰及丧葬,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东汉(公元25-220年)。国宝。由四块新疆和田镂雕黄玉片插接而成,高16.9厘米,寛6.5厘米。座屏两侧支架为连璧形,表面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代表了东西方位。

玉屏主体为透雕加线刻的略似半月形玉片,上片正中为西王母形象,下片正中为东王公形象。关于玉屏文献中多有记载,但考古所见,这是目前唯一的实物。

画像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在空心及实心砖上作画并雕刻。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装饰。题材广泛,用图像的形式记录了汉代人们的生活、劳作和战争等场景。展现出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是研究汉代社会的“活化石”。

2023-10-04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2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