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佛教之龙树背龛:中国首座佛造像博物馆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1-20 09:06:18

“龙树背龛式”造像是邺城地区北朝晚期造像的典型样式,主尊造型吸收了印度笈多王朝新一轮传入的造像风格,镂孔透雕技术是建立在东魏以来白石造像的工艺基础上,双菩提树的构图特征萌发于东魏以来的太子思惟图像,同时继承北魏以来背屏式造像中龙、塔、飞天、璎珞、宝珠、香炉等传统因素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造像样式。此类造像萌发于公元六世纪中期,其流行与传布与北齐初年政治取向的鲜卑化和西胡化趋势以及昭玄大统法上实行的僧制改革密切相关,并在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以后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对周边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坐佛七尊像(北齐)

坐佛五尊像(北齐)

坐佛五尊像(北齐)

坐佛五尊像(北齐)

双思惟菩萨像(北齐)

思惟五尊像(北齐)

弥勒七尊像(北齐)

弥勒五尊像(北齐)

法㥄造像(北齐天保元年·550年)

邺城佛教造像特征演变示意图:

公元六世纪之前,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造像先后经历了“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两大发展阶段,邺城地区第一阶段造像具有明显的云冈造像风格。

五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改制之后,摹仿南朝造像风格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型影响深远。

六世纪中期前后,中原北方地区的东魏和北齐初年造像以及同时期的西魏北周造像,在总体特征上都是北魏晚期造像风格的传承和嬗变。

六世纪中叶以后,以“龙树背龛式”造型为典型特征的北齐邺城新型背屏式造像是融合中西方文化因素,上承东魏武定年间白石造像的技术传统和构图特征,同时接收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而创造出的一种全新艺术表现形式。

坐佛五尊像(北齐)

赵美造像(北齐武平五年·574年)

坐佛五尊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王寿造像(北齐)

范祖胜造菩萨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思惟五尊像(北齐)

双菩萨立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三尊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三尊像(北齐中后期)

菩萨立像(北齐)

慈妙造观世音像(北齐天保四年·553年)

道超造观世音像(北齐河清三年·564年)

菩萨三尊像(北齐)

双菩萨立像(北齐)

菩萨五尊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

菩萨立像(北齐)

坐佛三尊像(北齐)

坐佛三尊像(北齐)

坐佛三尊像(北齐)

立佛五尊像(北齐)

坐佛三尊像(北齐)

坐佛三尊像(北齐)

立佛三尊像(北齐)

谢□生造释迦像(北齐武平六年·575年)

坐佛三尊像(北齐)

菩萨三尊像(北齐)

(未完待续·邺下皇家寺院 2023-10-04)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6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