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邺下皇家寺院:中国首座佛造像博物馆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1-22 07:21:05

邺下皇家寺院:邺下佛教于北齐之初达到全盛,《续高僧传》载,“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归厥邦。”据《辨证论》记载,北齐六君二十八年,皇家立寺四十三所,民间私造者数以万计,全国僧尼数量二百余万,占全国人口的约十分之一。

赵彭城北朝佛寺:2002年,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外发现了一座东魏北齐时期的皇家寺院,发掘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中心刹柱和砖函(应为隋唐以后瘗埋佛骨舍利的地宫雏形),以及一定数量的石质建筑构件及贴金塑像、玻璃瓶残片等珍贵文物,填补了汉唐考古学、古代建筑史和佛教史上的多项空白,因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随后的近十年时间里,又先后勘探和发掘了寺院外部围壕、西南院落四周廊房、东南院落北部大殿、廊房、以及寺院东、南通道和北部大型殿堂。邺南城赵彭城北朝佛寺是近年来佛教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反映了有北魏时期流行的以塔为中心的前塔后殿单院式布局,向隋唐以后以佛殿为中心的多院多殿式布局的转变,在中古寺院建筑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石狮(东魏北齐)

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包括地上夯土塔心实体和地下基槽两部分,残存夯土厚约6米,佛塔地表以上南侧有塔道合砖铺散水,基槽下半部由卵石和夯土交替构筑。以刹柱础石为中心,外面有三圈柱网,残存有6个承础石。中心刹柱础石下面有一个砖砌函室,长、宽、高均为0.7米,原是埋藏舍利或佛教圣物的地方。

柱础坑与承础石、塔基中心刹柱础石及下方砖砌函室、赵彭城北朝佛寺塔基俯瞰、赵彭城北朝佛寺东南院落中央佛殿以及赵彭城北朝佛寺总平面图

兽面瓦(东魏北齐)

泥塑残块(东魏北齐)

莲花纹檐头筒瓦(东魏北齐)

莲花纹瓦当(东魏北齐)

陶莲座(东魏北齐)

红陶碗(东魏北齐)

青黄釉碗(东魏北齐)

陶豆(东魏北齐)

陶瓶(东魏北齐)

石函出土遗物(北齐)

石函及青釉罐组合(北齐)

37号罐及出土遗物(北齐)

2号罐出土遗物(北齐)

3号罐出土遗物(北齐)

4号罐出土遗物(北齐)

7号罐出土遗物(北齐)

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2012以来,邺城考古队对东魏北齐邺城南郭区核桃园建筑基址群进行了持续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先后发掘了1号塔基、5号门址、2号佛殿、6-7号廊房、8号复廊等重要遗迹,确认其为北齐天保年间兴建的大庄严寺。寺院建筑保存较好,布局结构清晰,塔基正中的解剖发现了埋藏舍利的石函,为探索北朝晚期邺城的都城格局、里坊制度、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建造技术和舍利瘗埋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核桃园北齐佛寺(大庄严寺)。

大庄严寺轴线建筑分布图、塔基北侧砖石甬道、大庄严寺1号塔基全景

舍利函发现于核桃园1号基址,为北齐皇家佛寺大庄严寺佛塔的遗存。舍利函为青石质,略呈正方体,由函盖和函身两部分组成,长42.5-44厘米、宽36-38厘米。石函通体较为粗糙,未经打磨,有函刻痕迹,函身上边缘四角刻有字迹。

(未完待续·邺城佛学传承 2023-10-04)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0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