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5月,徐象谦受党组织委派,由上海出发,前往鄂东北接替不久前牺牲的吴光浩领导当地的军事工作。
至此,徐象谦这个名字已经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徐向前。
此前,徐向前曾在海陆丰地区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军事指挥方面得到了锻炼,因此刚到鄂东北的他踌躇满志,想与当地的同志一道干出一番大事业。
不过,初来乍到他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第一是语言不通,当地人听不懂他的山西话,而他也听不懂鄂东北地区的方言,为此闹了不少笑话。没办法,红11军党代表戴克敏只好给他充当翻译。
其次,红31师名义上是一个师,号称有四个团,但实际上只下辖四个大队,总兵力才300余人,还不到一个营的兵力。
装备方面,最好的枪是汉阳造,也有拿大刀和长矛的,连统一的军装都没有,跟民兵没有什么区别。
当时,部队的训练基础也不好,连简单的队列训练都做不好,由此可见,带这样的一支农民武装,如何能跟敌人的正规军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徐向前当时虽然名义上是红31师的军事负责人,但他并不是鄂东北特委委员。除非有讨论军事问题,特委开会才会叫他参加。特委的决定、指示,一般由参谋长曹学楷告诉他,分配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带兵打仗就打仗,叫管司令部的业务工作就管司令部的业务工作,类似于参谋长的角色。
徐向前对此并不抱怨,一直兢兢业业地负责其自身的本职工作,逐渐树立起了威信。
很快,徐向前便迎来了鄂豫皖的首战,时间是1929年6月底,史称第“罗李会剿”。
敌“会剿”的主力包括:罗霖独立第四师的两个团,驻溃川、光山的李克邦暂编第二旅的一个营及光山反动民团红枪会五、六千人,驻麻城的夏斗寅十三师补充团和黄土岗一带的地主武装。
当时,红31师正分散在各处游击,在徐向前身边的只有两个队,一百多人枪。
按照徐向前的部署,这100多人本来是准备在来家河一带,打敌人一个伏击的。结果,敌人的机枪一响,徐向前身边的人全跑光了。无奈之下,徐向前只能跟着撤退。
战后,徐向前总结队伍缺乏严格的战场纪律和过硬作风,遇上战斗力较强的国民党正规军,有怯战心理。
“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是徐向前一贯的练兵原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胆量。眼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训练,徐向前干脆就在作战中锻炼战士们的胆量。
很快,红31师便迎来了第二仗,徐向前这次选择了拣较弱的敌人打。在游击队和群众的配合下,红31师经连续五战,毙李克邦部营长以下百余人,并把红枪会武装基本上打垮了,第一次“罗李会剿”宣告失败。
两个月后,敌人发动“鄂豫会剿”。徐向前还是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作战方针,一战下来全歼国民党正规军一个排。
虽说歼敌只有一个排,但是意义重大,毕竟是在那种装备的情况下,足可以用战果辉煌来形容。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红31师全体上下再也没有与正规军作战的怯战心理。
“鄂豫会剿”被粉碎后,“徐夏会剿”便接踵而至。这次,参与“会剿”的敌人包括徐源泉的48师,以及夏斗寅的13师。
面对敌人的大兵压境,徐向前主张先撤退,等条件有利再打,地方干部则舍不得坛坛罐罐,坚持和敌人拼一下。
根据地方党委和群众提供的情报,敌人这次来的只有四五百人。徐向前觉得人不多,于是准备在植被茂密、利于隐蔽的天台山铁子岗打他一个伏击。
可是,当战斗一打响,徐向前就觉得不太对劲,根据枪声判断,敌人至少有两个团的兵力。
这次,红军没有占到便宜,出现溃散,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徐向前一人。幸好当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徐向前边打边撤,最后钻进了一片树林里。
见寻不着人,敌人就胡乱朝树林里打了几枪,便走了,徐向前侥幸躲过一劫。
恰此时,中原大战爆发,敌人的正规军全部被调回,仅留下民团武装。徐向前趁敌人向平汉线撤退之际,兵分三路向外追击,先后消灭和击溃敌四个民团,缴枪百余支,还争取了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个连起义参加红军。此时,红31师已经发展到七百多人,六百余枪,比之前壮大了近一倍。
不久,舒传贤、徐百川等人在皖西六安、霍山地区领导起义,创建了红33师。周维炯也指挥红32师一举攻克商城,敌人的“徐夏会剿”计划被粉碎。至此,鄂豫皖地区拥有了红31师、红32师和红33师三支红军武装。
之后,徐向前对三次反“会剿”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总结为以下七条:
(一)集中作战,分散游击;(二)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三)敌情不明,不与作战;(四)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五)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六)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击的方式;(七)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红一军成立,与黄埔一期同学联手1930年3月,党中央派许继慎前往鄂豫皖苏区,并将红31师、红32师和红33师合编为红1军,由许继慎担任军长,徐向前担任副军长兼红1师师长,全军2300余人,下辖3个师又1个旅。
许继慎跟徐向前同龄(生于1901年),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校的时候,许继慎在同级学生中名气很大,曾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骨干,深受周公器重。
当时,孙文主义学会有个骨干叫贺衷寒,嘴皮子功夫了得,跟青年军人联合会时常不对付,但是一碰上许继慎就不好使了。许继慎比他还能说,经常把贺衷寒怼的哑口无言。
在后来的黄埔军校东征和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一系列战斗中,许继慎屡立战功,于1927年春升任第24师(师长叶挺)72团团长。
南昌起义的时候,许继慎因伤没有参加,后来在上海从事了两年的地下工作。等到1930年春,周公亲自点将,任命许继慎为红1军军长,前往大别山领导当地的军事工作。
当时,大别山有三支红军,即红31师、红32师和红33师,分散活动在鄂东北、豫东南和皖西地区。许继慎到来后,形成了红军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徐向前元帅后来在回忆录中曾高度评价说:“把三个师捏在一块,许继慎是很有功劳的。”
在许继慎和徐向前等人的指挥下,红1军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先后攻克皖西和京汉铁路南段许多城镇,毙伤俘国民党军7000多人,自身也发展到5000多人,相继取得英山、四姑墩、光山、金家寨、香火岭等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鄂豫皖苏区。
四位黄埔生荟萃鄂豫皖1930年9月,党中央派曾中生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对根据地党、政、军实施全权领导。
曾中生是有着“红色密电码之父”之称的曾希圣的哥哥,黄埔四期毕业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冬,曾中生于苏联回国,被安排在中共中央军事部工作,经常往返于上海、南京两地。这期间,他结识了刚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回国的刘伯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
刘伯承曾高度评价曾中生,说:“中生同志很聪明、机警,说话也很尖锐,智力过人,写文章下笔如飞,又快又好。”
11月28日,曾中生抵达湖北孝感樊家村鄂豫皖边特委秘书处所在地,传达了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及时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先前一个劲攻打武汉外围之敌的红1军因此得到命令,停止向南进军,转而西返,恢复了皖西根据地。
此时,鄂东南地区的红15军也在军长蔡申熙的指挥下,东进皖西,攻克太湖县城,后经英山、罗田等地,于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
蔡申熙也是黄埔一期生,曾参加南昌和广州两大起义,他指挥的红15军,由红三军团第8军第4、第5纵队合编而成。也就是说,日后的红四方面军也有红三军团的一部分。
1931年1月,红15军和红1军在商城以南长竹园胜利会师,随即合编为红4军,军长、政委分别由中央新派的旷继勋、余笃三担任。
红4军总兵力一万两千人,下辖红10师和红11师,师长分别由蔡申熙和许继慎担任,徐向前改任红4军参谋长。
按理说,红4军的军长一职应由许继慎担任最为合适,但是他因为抵制之前上级的错误指示,引起了原红1军政委曹大骏的不满,所以中央在安排红4军军长一职的时候有了新的考量,空降了川军出身的旷继勋来领导红4军。
而曾中生则担任了鄂豫皖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成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军的一把手,军政一把抓。
此时,鄂豫皖根据地荟萃了四位优秀的黄埔生,即一期的许继慎、徐向前、蔡申熙,以及四期的曾中生,军事指挥方面达到鼎盛时期。
许继慎、徐向前擅长练兵和指挥作战,蔡申熙精于战略分析和军事教育,而曾中生军政双全,平易近人,能团结同志,因此三位一期学长都愿意服从这位四期学弟的指挥。
徐向前元帅后来在回忆录里盛赞自己的这位老领导:“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不久,曾中生指挥红4军在双桥镇歼灭了准备进犯中央苏区的国民党第三十四师5000余人,活捉敌师长岳维峻,取得红军第一次全歼国民党军一个整师的大胜利。
岳维峻兵败被捉的消息令蒋介石震怒不已,随即命刘峙纠集了11个师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结果再次被曾中生领导的红4军挫败。
红4军军长邝继勋在1931年4月15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曾说:“中生同志在此,实际工作中的确有大踏步的进展。”
不过,在第二次反“围剿”进行之际,张国焘也随之空降而来,并取代了曾中生的位置,成为新成立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改任军委副主席兼红4军政委。
由于抵制张国焘的错误军事方针,先是红4军军长旷继勋降为红13师师长,军长一职由原红13师师长徐向前接任,而曾中生的红4军政委也被陈昌浩取代,之后职务一降再降,等到红四方面军成立的时候,他才被任命为黄安独立第一师师长。
红11师师长许继慎之前就跟张国焘认识,双方印象都不错,许继慎当年在上海养病的时候,张国焘还曾亲自去探望。
不过,到了鄂豫皖根据地后,许继慎经常因作战方针问题与张国焘发生矛盾,并且在会议上多次反驳张国焘的错误。
张国焘本想着拉拢许继慎的,但是看到许继慎这种态度,很快放弃了,转而产生怨恨。因此,在后面的“白雀园事件”中,许继慎第一个遭到张国焘的毒手。
而在张国焘的回忆录中,对徐向前和蔡申熙的评价却非常高。
徐向前在黄埔第一期的时候,并不是一个露锋芒的人物,我们接触不多,在我并无深刻印象。这次重逢,我们深谈几次,我发觉他确实具备做这个苏区游击战争的领导者的条件。他的军事见解切合实际,游击战的经验丰富,指挥作战极负责任,对下属则严谨谦和,不失大将风度。他对党和苏维埃极为尊重。他自己的私生活很严肃,没有军阀恶习。
在我的同僚中,蔡申熙是具有战略见解的人才。他是老同志,在没有进黄埔第一期以前,就和我一起干过工会工作了。我知道他的头脑冷静、精细,此次我们在这里重逢,他的手臂已在作战中残废了,但仍任军事学校校长,工作十分积极。他厌恶军阀土匪习气,主张红军正规化。在军事指挥方面也许不如徐向前,而在军事见解上则往往有独到之处。
从这两段评价中可以看出,张国焘还是会识人的。在性格方面,徐向前比曾中生、许继慎更为低调,没有那么锋芒毕露,而在军事指挥方面,三人各有千秋,因此低调的徐向前更被张国焘所看重。
而蔡申熙是战略天才,擅长出谋划策,与指挥能力出色的徐向前简直是绝配。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蔡申熙任副总指挥兼彭杨军政学校校长。
当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围后,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只有蔡申熙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并预判出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史无前例的大围剿。
蔡申熙当即向张国焘提出应付最坏局面的预案,但是张国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听,以至于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非常被动,最后红四方面军还是按照蔡申熙最早提出的方案,向西转移,跳到外线作战。
可惜,这位战略天才在指挥部队转移的时候,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徐向前在军事上也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
此时,鄂豫皖之前的四位优秀黄埔生,仅剩下徐向前和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站稳脚跟后,曾中生曾短暂出任西北革命委员会参谋长,但不久就遭到免职,此后被长期关押,于1935年8月被张国焘下令秘密处决,年仅35岁。
可以说,徐向前能够从四人中脱颖而出,能力是一方面,性格是另外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