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位中将打仗不输开国上将,名气甚至比许多上将还要大

新霖谈历史 2024-09-15 13:10:47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共授予177位将领中将军衔。这177位开国中将,都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军事指挥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一些中将的指挥能力甚至可以与上将媲美,他们指挥若定、骁勇善战,在战场上留下了赫赫威名。

一、 华北猛虎郑维山

郑维山,河南新县人,生于1915年,以军政双全著称,18岁担任师政委,红军时期便是威震川陕的少年猛将,曾任红四方面军王牌师第88师政治委员,抗战时期被派到晋察冀军区,刚开始由于历史因素不被重用,后经贺老总、孙毅、唐延杰等领导同志,被司令员聂荣臻放手使用。

解放战争初期,郑维山的老领导李先念曾向中央军委申请将他调到刘邓大军麾下,郑维山本人也非常愿意,但聂司令员不愿意放人,最终还是朱老总出面,将郑维山留在了晋察冀。郑维山后来率领三纵在新保安战役中一举歼灭傅作义麾下王牌第35军,立下奇功。

在华北军区,郑维山是数一数二的悍将,指挥能力并不输中央红军出身的杨得志。

抗美援朝时期,血战铁原的63军就是郑维山一手带出来的部队。在1953年的夏季攻势中,郑维山出奇制胜,大胆将3500人埋伏在美军前沿阵地19个小时,全歼美军27团3个营及师搜索连,60军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郑维山打仗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从不拖泥带水,李先念曾评价他:“不是能不能打仗的问题,是能打大仗、打恶仗的问题!”聂司令员曾说:“郑维山打仗心细如绣花。”

而毛主席更是将他与许世友并列,说:“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二、黑虎将军聂凤智

聂凤智,湖北大悟人,生于1913年,红军时期职务并不显赫,最高仅为团长,抗战前中期也一直在抗大教书,直到他在一次日军大扫荡中率领“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的全体学员零伤亡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这才让胶东军区司令员意识到手下居然还有这么个人才,放在抗大教书岂不可惜,于是立马调聂凤智担任胶东军区主力第13团团长。

此后,聂凤智便成为了许世友麾下第一智将。

聂凤智聪明好学、敏锐多思,做任何事情都极其认真,不但敢于打仗,而且善于打仗,许世友非常倚重他,硬是“违抗”上级命令将他留在了山东。

九纵是华野的头等主力之一,以擅长攻坚著称,第二任司令员便是聂凤智。在济南战役中,聂凤智硬是改“助攻”为“主攻”,率先突破城池,立下攻城头功,九纵25师73团也荣获“济南第一团”的称号。

张爱萍上将对聂凤智的能力非常欣赏,曾说:“聂凤智是一个很有本事的家伙,朝鲜空战、沿海空战实际上是他指挥的。”

三、“铁匠”周志坚

周志坚,1917年生于湖北大悟。出生于1917年的开国中将一共有四人,周志坚就是其中之一。

陈再道曾说:“周志坚能打仗,是个打铁的。”至此,周志坚获得了一个“周铁匠”的外号,他18岁就担任了红四军第10师师长。

抗战时期,周志坚是李先念麾下最能打仗的旅长。中原突围后,周志坚转战华中,来到许世友的胶东军区,先后担任第5师师长、华野第13纵队司令员。

华野13纵虽然成立最晚,但是成长非常迅速,陈老总曾说13纵是“华野五个攻坚力量最强的纵队”之一。

13纵从小老弟逆袭成为主力纵队,这一切都离开擅打硬仗、恶仗的司令员周志坚。

国军第8军、第18军、第54军、第74军,这些个所谓的“美械13金刚”,都跟13纵交过手,因此13纵几乎是“啃着硬骨头”一步步蜕变的。

济南战役第二团,淮海战役粟裕六调周志坚,这都是13纵战力的体现。

13纵后来改编为31军,周志坚任第一任军长,31军的老兵对老军长的评价是:“能打,没有他就没有31军。”

四、“拼命三郎”陶勇

陶勇,1913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他原名叫张道庸,但陈老总觉得这个名字过于平庸,不符合他“拼命三郎”的称号,于是以“道庸”的谐音取名“陶勇”,张道庸之后便一直用“陶勇”这个名字。

陶勇,人如其名,大智大勇,是我军一员难得的猛将,每到战斗的关键时刻,他总会脱掉上衣、光着膀子带领部下冲锋陷阵,因此“拼命三郎”这个称号那绝对是实至名归。

解放战争时期,陶勇率领华野4纵先后参加了一系列战役,取得单纵队歼敌最多的骄人战绩。在南下作战时,陶勇抓住战机,狠狠炮击了在中国长江流域横行无阻的英国远东舰队,并给以重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粟裕曾这样评价陶勇:“陶勇是个很有个性的指挥员,他的严厉反映在战场上,下达任务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

五、“王老虎”王必成

王必成,1912年生于湖北麻城,以作战勇猛、智勇双全而著称,红军时曾任红30军89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被调去新四军工作,一手带出威名赫赫的“老虎团”,即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王必成本人也荣获“王老虎”的称号。

1940年之后,王必成调到粟裕麾下任职,成为粟裕的一员爱将,与叶飞、陶勇并列。

解放战争时期,王必成再次展露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在他的带领下,六纵跻身华野主力纵队,苏中七战七捷中打了五战,每战必胜。

在莱芜战役中,六纵打了一个大胜仗,毙俘敌人最多,达2.4万余人。

陈老总在新四军时期就非常欣赏王必成,曾说:“你们别看王必成他个子小,论打仗,要赢得了他的,我看全国都没有几个。”

六、“吴瘸子”吴瑞林

吴瑞林,1915年生于四川省巴中,17岁参加红四方面军,由于是四川人,吴瑞林在红军时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工作。相较于其他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吴瑞林虽然打的仗较少,但是颇有军事天赋。

抗战爆发后,吴瑞林被派去山东工作,仗打得有声有色,先后指挥了淄川、博山、杨家横、莱东、蒙阴、沂城等战役战斗,在鲁中一带的日本人和伪军,都对吴瑞林非常头疼。

由于在战斗中伤过一条腿,走路一瘸一拐的,吴瑞林从此获得了一个“吴瘸子”的外号,但这个外号不是贬义,因为山东纵队第1旅第2团(团长吴瑞林)的官兵都以是“吴瘸子”的部下而为荣。

解放战争爆发后,吴瑞林奉命率部赶赴东北,先是被任命为地方独立师师长,后升任由地方独立师合编而成的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副司令员。

5纵在东野各纵队中底子薄,资历较浅,相比其他老大哥纵队,并不算太突出,但还是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在辽沈战役中,与兄弟部队配合围歼廖耀湘兵团,共歼敌1.77万多人。

5纵改编为42军后不久,军长万毅调任四野特种兵司令员,吴瑞林接任42军军长。本来,42军是准备全军转业,扎根北大荒的,但朝鲜战争的爆发,改变了42军的命运,42军奉命作为第一批部队入朝作战。

吴瑞林不愧是名将,首战就带领42军在黄草岭阻击战中一战成名,共歼灭美韩军3000余人,并首创用工兵炸石头“活埋坦克”的战例。

自此,无人再敢瞧不起这支四野曾经的“二流”部队。

彭总曾说42军是打美军打得最好的一个军,并多次褒奖军长吴瑞林。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将镇守祖国南大门的重任交给了吴瑞林。

七、“王疯子”王近山

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15岁参加红军,曾任红31军第93师师长,因作战身先士卒,舍生忘死,骁勇顽强,因此得了一个“王疯子”的雅号。

王近山并非是一个只管向前冲的莽夫,相反地,他有勇有谋,打仗颇有章法,刘伯承元帅曾这样评价:“王近山是一员难得的智勇双全的猛将,一人投命,足惧万夫!”

两次七亘村设伏,以及韩略村全歼日军华北方面军“战地观战团”,都能体现王近山的指挥才能。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担任司令员的6纵是刘邓麾下最能打的部队,屡建战功,定陶战役全歼整编第3师,襄樊战役中猛虎掏心攻破襄阳。

邓政委曾说:“二野在解放战争中谁的功劳大?是王近山同志,许多艰苦的战斗,最后都是王近山同志去完成的。”

八、“铁匠”梁兴初

梁兴初,1913年生于江西吉安,少时当过打铁学徒,参加红军后作战勇猛,因此被战友们称为“梁铁匠”。

抗战爆发后,梁兴初在115师343旅担任营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下图便是他肩扛步枪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他表情刚毅,杀气腾腾,一看就是身经百战的猛将。

之后,梁兴初随115师转战山东,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与“张疯子”张仁初、“毛猴子”贺东生,并称山东军区三骁将。

梁兴初还曾短暂被调去新四军担任独立旅旅长,陈老总曾在一次干部会议上赞誉他为“虎将”。

抗战胜利后,梁兴初率山东军区第一师奔赴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第6纵队副司令员,并因功升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

10纵虽然成立较晚,战斗力在东野各纵队只能排第二梯队,但在黑山阻击战中的表现堪称奇迹,3万多人硬是挡住了廖耀湘机械化兵团10万多人三天三夜的连续进攻,为兄弟部队合围并全歼该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朝鲜战争爆发后,梁兴初率38军入朝作战,首战打得并不理想,未能完成志司交予的任务,但38军全体上下知耻而后勇,在第二次战役中长途奔袭三所里、龙源里,堵住联合国军退路,歼灭俘敌1.3万余人,彭总在激动之余亲笔写下“38军万岁”,梁兴初至此也成为唯一一位“万岁军”军长。

九、“塔山猛虎”胡奇才

胡奇才,1914年生于湖北红安,16岁参加红军,四年后因战功升任师政治委员,当时他只有20岁。整个红军时期,胡奇才一直都是政工干部,尽管如此,他打仗特别勇猛,多次负伤。

抗战爆发后,胡奇才由政工干部转为军事干部,先是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后调往山东战场,在鲁中地区坚持抗战七年,参与指挥了葛庄、临朐等战斗和攻克沂水城、打击顽军势力、粉碎日军“扫荡”等作战,为鲁中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奇才在鲁中地区颇有名气,鲁中地区至今依然流传着关于胡司令员抗战事迹的歌谣。

抗战胜利后,胡奇才奉命率部赴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司令员。

在1946年10月的新开岭战役中,胡奇才指挥4纵全歼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25师,并俘虏该师正副师长,取得我军在东北地区一役歼敌一个整师的辉煌战例。

很多人容易将新开岭战役的第一功臣给韩先楚,实际上是不对的,胡奇才才是最早抓住战机并决定拍板的人。

新开岭战役后,胡奇才因为身体原因被迫去后方疗养,等回到4纵时只能屈居副司令员一职,之后他的头部旧伤多次复发,往返于前线和后方之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战功。

在塔山阻击战中,101点名胡奇才坐镇塔山前线,他的指挥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前线指挥,胡奇才在开战前就下令炮轰了己方的防御工事,引起了战士们的重视,战士们因此将防御阵地修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坚固。

靠着加固后的工事以及战士们死战不退的顽强意志,4纵没能让敌人越过塔山一步,胡奇才圆满完成上级交予的任务。

101对胡奇才的军事才华赞许有加,称他是一位“军事奇才”,而胡奇才无论是名字,还是能力,都配得上这句赞美。

十、“军中赵子龙”周希汉

周希汉,1913年生于湖北麻城,15岁参加红军,红军时期曾任红9军和红31军的作战科科长。

“瘦子”是周希汉的外号,因为他身材高大又瘦弱,无论怎么看都跟猛将不搭边。但实际上,周希汉不仅作战勇猛,而且是有勇有谋,头脑特别聪明,学东西非常快,在红9军担任作战科长时深得军长何畏的欣赏。

在川陕苏区的反六路围攻战役中,周希汉带领100人,在夜战中,连续击溃川军的三个团,并俘虏2000多人,创造了奇迹。

抗战爆发后,周希汉长期在陈赓手下任职,以自己的实力得到陈赓青睐,刘伯承师长也非常欣赏周希汉,曾将他比作三国时期的赵子龙。

解放战争时期,周希汉长期担任旅长,但取得的战果非常大。据统计,他一共击毙以及俘虏了国民党61名将军,其中还包括两名国民党上将、一名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被誉为我军的“俘虏之王”。

建国后,陈赓推荐周希汉去了海军,担任参谋长。周希汉为人聪明,善于琢磨,海军业务迅速上手,成为周总理赞誉的“海军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十位开国中将不仅指挥能力不输部分上将,甚至名气也大过了很多上将,而且一些人的战功和资历是够得上上将的。当然,军衔的高低不能代表一切,更重要的是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

向每一位开国元勋致敬!

1 阅读:346

新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