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为什么吴国这么低调

啊坤说历史 2023-05-21 15:07:38

乍一下说道吴国的话,很多人也许还会愣一下。吴国到底是中国的哪个朝代?可是如果说到魏国和蜀国,那就没有人不知道的了,而且还有联想到许多的故事和英雄人物。那为什么魏蜀吴三国,明明号称是三足鼎立,魏国和蜀国的名声却比吴国大那么多?换句话说,为什么吴国竟然这么低调。说到了这段历史还有一本不得不说的书《三国演义》,那我们先从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开始。

《三国演义》几乎是陪着我们长大的,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其他的衍生品数不胜数。有很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都是通过《三国演义》来入门的,小时候我们都是依靠这本书来看汉朝末年的这段历史。还有很多人说一共有有两个三国,一个是属于小说里的三国,还有一个是属于历史学家的三国。作为普通人,我们更了解的当然是属于小说家里的三国。可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我们还得从后一个三国也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史料为准。那我们就试着用这些史料来研究一下,为什么明明是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吴国最没有名声,戏份最少?

孙权画像

引言

如果让你举几个三国中你最喜欢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许多名字,什么曹操,刘备,关羽等等等等,一下子说是几个人不是问题。可是加个限定词,要你说出吴国中有名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周瑜,孙权还有呢?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势力?存在感却这么低。我还是从一个故事讲起。

三国群雄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

说到鼎鼎大名赤壁之战大家第一个印象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怎么说来说去还是蜀国的诸葛亮是主角?作为被求助一方的孙权,周瑜。戏份怎么那少,其实根据历《史记》载,赤壁之战可说是是一个巧合。当时曹操的军队从上游往下走孙权和刘备恰好是的军队从下游往上走。两波军队就这在赤壁这个地方就遭遇了,谁都没有计划要在这开战,我们今天知道的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妙借东风,草船借箭都是没有的事儿。赤壁之战严格来说只是一场遭遇战而已。曹操根本没有准备,而且我觉得赤壁之战其实被严重的被高估了,这场战役规模其实不大,双方的兵力也没有小说里的那么悬殊,三分天下和这场战役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小说家的写作倾向导致吴国的尴尬

那为什么这场战役?对于我们来说印象那么深刻。那是因为罗贯中作为一个小说家写小说的时候就有一个将故事情节戏剧化冲突化的需求。而刘备具有很强的话题性,你想想一个皇室子弟家道中落,逼不得已去卖草鞋,然后凭自己的能力一路逆袭三分天下,这是多么励志的故事。曹操也是一个宦官子弟。前期被人各种看不起,后期却凭自己的努力把中原一举收复,最后自己的儿子成了皇帝,这也是一个励志典范啊!这两个人的故事多有话题,写起来也很刺激。

而孙权的故事就没有那么大的波澜。首先孙权继承的是他哥哥孙策的位置,继位之后,孙权前期的主要精力都是在对付自己内部问题上面,汉末许多重要的节点和战争孙权都没有参与。所以对于罗贯中这样的小说家来说,孙权身上的爆点不多,所以他的存在感就没有其他两个人高。

我们作为读者也特别需要注意这个问题。《三国演义》毕竟是话本小说,对于人物他是有非常大的倾向的。如果我们真的根据《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就难以认识真实的世界。

沙溢饰演孙策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吴国的内部困境,让孙权自顾不暇

那孙权为什么这么低调?他就没有从江东出外面去搞事情,去统一天下的野心吗?其实孙权野心是有的,但是江东的内部问题非常严重,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孙权前期主要精力就是在搞定这些世家大族上面。然而到他把关系理顺之后,他就发现局面已经被曹操控制住了,天下就没有他什么事儿了,最好的机会就已经错过了。

我们都知道东吴政权是由孙权的哥哥孙策一手打下的,可是孙他们老孙家本来不是江东本地人,他们也是从外面过来的。孙策原来是袁术手底下的将领,是袁术派孙策来攻打江东的,要知道袁术是三国时期第一个作死当皇帝的人,所以孙策就自己呆在了江东,可是孙策作为袁术的部下这就是一个政治污点,所以他们刚到江东的时候,名声也是非常的不好。

三国地图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资治通鉴》卷六三,汉献帝建安五年)

孙策奉袁术的命令进攻庐江城,当时陆康带着自家的子弟在守城。最后的结果是陆氏宗族一百多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陆康也在庐江陷落郁郁而终,最后病逝。这导致陆家这个在江东举足轻重的世家对于孙策没有太大的好感。这些江东的本地人就不太看得上他们老孙家,所以当孙权即位之后,孙权的最大的任务不是出去外面搞事情逐鹿中原,而是在于要搞定内部问题,攘外必先安内,孙权作为一个外来户统治江东之后他需要面对的本地压力其实是非常的大。而江东又是一个有险可守的地方,这些世家大族对于曹操他们的威胁没有那么大,所以才能放开心思和孙权内斗。

大家都知道汉朝末年的时候,前期是戏剧性最多的时候,而在这个时候孙权忙于整治内部矛盾。所以错过了非常多的机会,错过了前期的大场面的孙权就被罗贯中放弃了,这才导致孙权这个东吴政权前期的存在感的确不高。

三国

吴主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曾文正公文集》

最后一个称帝的国家

孙权称帝之前,一开始时像曹丕服软了,被曹丕册封为吴王。按理说当时该用魏国的年号黄处,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在出土了一份东吴留下来的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完事了,所谓建安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年号在古代可以说是皇权的象征,我们看三国经常说建安多少多少年,那个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而孙权却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说明孙权对于曹魏的中心可以打一个大大的问好,对于汉朝的忠诚也值得玩味。可以这么理解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8年后,公元229年,孙权终于在历经10年的韬光养晦后登基称帝。而孙权建立的吴国,是魏蜀吴三国里寿命最长的国

后人眼中的孙权

为世出,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乃构云台。《曾文正公文集》

这是非常有戏剧性的,曹操前期一直不敢称帝,知道曹操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曹丕才正式称帝,而刘备这个汉氏宗亲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却也在曹丕称帝之后的第二年也迫不及待的当了皇帝。但是孙权这个和汉室关系不大的人确是在刘备称帝的八年之后才正式登基当了皇帝。这也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发现。

以前我看到“孙权”这个名字的时候,经常会想孙权的爸爸不太会取名字,这个权字取得太过赤裸裸。这当然是一种很幼稚的疑问,后来听到一种解释“权”是一个含义非常美好的词:要拥有权力就必须懂得权变/权通;《孙子兵法》也说,“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也”:作为一个将领,你不懂得权通是没办法服众的——这个“权通”不是和稀泥没有立场,而是随机应变、审时度势,作出最好的应对方式。孙权也对得起这么一个名字。孙权其实非常的有野心,不过孙权对自己的欲望又非常强的掌控力。之所以孙权在三国中的重要性会我们所忽略,那是因为这只老狐狸一直在隐藏,到了最后才愿意露出爪牙,这和他的名字不谋而合。

评价

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不要被那些戏剧化的冲突,还有故事的情节限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人类本来就有一个叫做脑补的神器,我们倾向于把不是故事的东西编成一个故事,把一个故事变得更加具有戏剧冲突,越有戏剧冲突的事情在我们的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而且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罗贯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罗贯中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本来的职责就是写一个故事,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倾向就是把主角神话,而且把主角的故事写的好看,最好是高潮迭起,跌宕起伏,这样才会有人看。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代表忠义的关羽

其实三国这个时代在中国浩瀚的文明史中非常的不显眼。只不过是魏晋南北朝的一个序幕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丝毫不显眼的历史时期,却造就有了中国历史中最多的故事。最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不仅佩服义薄云天的关羽。还羡慕雄姿英发的周瑜,佩服那个聪明绝顶的诸葛亮。不过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其实人并不完美,他们都是像我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已。我们在三国时期的英雄身上寄托了非常多的情感,《三国演义》中寄托着我们对忠义的推崇,说道义气想到的一定是关羽关云长,三国的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不过有的时候,不要在乎史实,把三国当成单纯的故事看, 也很好。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晋书》等

0 阅读:0

啊坤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