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转开始看懂真实的春秋时代

啊坤说历史 2023-05-21 15:09:10

想要观察一个人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他的童年和他的青春期到底发生过什么。想要了解一个国家也是一样。春秋时代就是中国历史的童年和青春期。

春秋时代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时代,它好像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旧的制度刚刚崩溃,诸子百家初登舞台,各种风俗都活跃在人们的身边。当时的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预测,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会诞生出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在另一方面,春秋这段历史也隐藏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基因。春秋时代的影响一直延绵到今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而已。

引言

春秋初年的诸侯分布

不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想读懂春秋的历史非常的不容易。古文字的艰深晦涩只是一个方面,而且它主要的史料《春秋》更是内容简短过分。春秋的国家人物矛盾线索又非常的繁杂。如果单单凭一本春秋想要看懂这个时代的话是不可能的事情。

根据传统的说法,《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文献整理,修订而来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来看,可以说春秋是一部鲁国国际关系极简史。极简到什么程度呢?基本上一年只写几件特别大的事情。而且每件事情恨不得就一句话一笔带过。

可以让我们来看一下开篇第一年《春秋》的原文是怎么写的: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fǔ)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

孔子画像

如果换做白话,基本上整本书都是这样写的:某年某月,他国领导人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赢了,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然后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无论是大事小情,不管她多么的轰轰烈烈,都被这样一笔带过。所以后世有一个说法叫做春秋笔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不是有句俗话说名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吗?假如我们是一个乱臣贼子的话,看了这本春秋我好像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地方吧。

古人相信孔子是圣人,圣人就不会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孔子既然亲手写了这一部春秋一定有什么比单纯写史更深刻的作用。孔子生前一直唉叹着春秋时代礼崩乐坏,那他就一定会对春秋这段历史作出符合他心中正义性的解读。说简单点就是表扬好人好事,批判坏人坏事,让以后的坏人,看到以前的坏人被这本春秋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会心生忌惮,不敢去做坏事。

可我们也不是乱臣贼子,我们这些普通人如果只是想单纯的了解春秋的历史的话,能怎么办呢?

读《左传》才能读懂《春秋》。

想要看懂这本《春秋》,你缺少不了的一本书,那就是《左传》。举个例子。

有一句老话叫做董狐执笔,赵盾胆寒。但是董狐究竟写了什么?赵盾又是害怕到什么程度让我们来查一下《春秋》的原文。我们只能找到八个字。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春秋》

董狐执笔,赵盾弑君

单凭这八个字我们能看出什么,什么都看不出来的,所以要轮到《左转》出场了。

《左传》。又叫《左氏春秋》。传说作者是一个叫做左丘明的人。要是《春秋》讲一件事的话,无论多么跌宕起伏的故事都是一笔带过。而看《左传》的话,讲的是同一件事情,那讲的是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不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六要素一应俱全,而且还会详细交代事件的背景。描绘人物的对话。甚至还有作者自己的评论,而且还有第三方评论,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那写的真的是活灵活现。

例子:赵盾弑其君

关于这件赵盾弑君的案件,《左传》给出了丰富的前因后果,还写出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

大体总结一下,赵盾是国家的二把手,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是一个好官,是国家的顶梁柱,而他的国君夷皋。就算比不上纣王更坏,那也是差的不远了。而且夷皋非常嫉妒赵盾,处心积虑的想要杀他,赵盾在侥幸的逃脱之后就慌慌张张的打算跑路去别的国家。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赵盾还没有跑出国家边界的时候,他的同宗亲戚就把夷皋弄死了。所以国家的史官就是这个叫做董狐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在历史档案里面写下了赵盾弑其君,还拿到朝堂上给大家看。

赵盾

大概就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你仔细看这个故事的话,你会觉得不对。赵盾又没有亲手杀死他的国君,严格来说他只是一个被害人,为什么董狐要说是赵盾杀的自己的国君呢?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董狐好像也不是根据历史说话吗?

左转上上记载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评价,董狐做的没错。赵盾本来是好人,但是为了史官的记事原则而受到这样的恶名也非常的可惜,如果他当时跑出了自己的国界,就可以不受这个罪名了。

孔子为什么赞同董狐呢?大概有三个理由:

1,赵盾是国家总理。国君死了,他肯定要付一定的责任。案子发生的时候,他还在自己的国界当中,按规矩,他就应该对这件事情负责。所以孔子会说,如果他跑出了国界就和他没有关系了。

2,赵盾回来的时候并没有严惩凶手,董狐当然就能认为赵盾心里认为他就是该杀的。

赵盾的行动透露出了这个意思,加上他的身份,所以董狐就可以认定他就是杀人的凶手。这就是史官的秉笔直书。

董狐

这种秉笔直书在我们今天能看来简直太迂回了。如果叫我们单凭《春秋》这八个字,想看懂这样的百转千回,你是绝对不可能看懂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春秋这段历史,一定要配合着《左传》一起看。

为什么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教学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

这是孔子在论语里面留下的名人名言。今天的很多人看到这句话,要么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要么就用各种曲折的解释,认为孔子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别有深意。

只要我们去读《左传》的话,你就能发现当时春秋时代的社会风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就会发现君子和小人只是身份上的不同和道德没有关系,小人这样的贬义词只不过是演化到我们今天才带有贬义道德色彩。

小人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平民百姓都被称为小人,与此相对的大人的意思就是贵族,这些当官的人。这只是一个身份上的界定。没有任何道德评价。

还有一句话叫做: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论语》

孔子教学

很多人也会觉得奇怪这样一句话。这不是赤裸裸的是对劳动人民歧视吗?凭什么说劳动人民就不知道礼节呢?

可是如果你读懂了《左传》的话,你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是对贵族的限制,对于平民的包容。因为当时的礼节是非常繁琐的,而且这些礼节花费也是非常高的,很多平民根本就不能承受这些礼节的负担。孔子说礼不下庶人,这是为了体恤平民,约束贵族。

还有刑不上大夫,这指的是贵族的义务。当时春秋时代军队就是贵族的军队,到了打仗的时候,里面的士兵都是这些有贵族身份的人,所以叫做士兵。你可能会奇怪,贵族在我们眼中就是养尊处优的人。为什么他们跟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呢?还得去看《左传》,只有你看懂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你才能明白。

后人眼中的孔子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当时的贵族认为自己和国家命运连在是一起的。贵族都有自己的封地,如果国家没了,他们安生立命的本钱也就没了。所以他们乐意对国家尽属于自己的义务,而且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参军打仗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可以体现贵族的勇气,这是属于贵族的荣耀。

如果你不看《左传》,只看《春秋》的话。这些细节你是永远不可能知道的。

评价

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各大文明都还在自己的地盘上闷头发展的时候,中国出现了孔子,印度出现了佛陀,古希腊也出现了他们第一批的哲学家。这些伟大的哲学家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出现的,这段时间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而属于中国的这一段轴心时代是属于孔子的,孔子用一本书叫做春秋的书把这个时代代表了。

春秋时代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现在许多身边发生的事情还得追溯到春秋这个时代才能真正的理解。可是凭借孔子的《春秋》这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想要读懂春秋这一个时代一定要结合许多当时的史料一起观看。最重要的就是《左传》。

因为《左传》有着详细的案例,还有大量故事,这些故事里面隐藏着非常多关于春秋时代的历史细节。发展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之后,我们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了,所以我们读《左传》进入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情境,才能读懂古人真正在想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左传》因为有着大量的故事情节,为了故事的完整,《左传》进行了艺术加工,所以他其中有一些内容是不那么可信的。我们也需要对这一点特别注意。

参考文献:《春秋》《左传》《论语》《春秋大义》《中国儒教史》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3-05-22 13:54

    右转就不行吗!

啊坤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