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集市的发展演变来分析南宋时期农村发展的多样性与繁荣

啊坤说历史 2023-05-20 17:09:11

前言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强大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虽然具有不准确性,但是它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经济的重要性。中国历史时期封建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即关于经济史的研究历来成为历史学者以及经济学者关注的重点,并且相继产生了一系列的名家名作。

但是纵观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内容,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国家的城市经济的,这在研究范围上有很大的不足。视角总是停留在很高的角度对于历史研究很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视角下移。所谓的视角下移就是将研究限定在那些基层民众、基层地方社会上进行,也就是重点关注基层社会的经发展形态、演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宋朝一直是一个比较注重商品经济发展的封建王朝,这相对于其它封建王朝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和灵活性,因此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很高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早就已经打破了具有时空限制的坊和市的区别,也打破了白天和晚上的划分。同样在基层农村地区,集市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而走向成熟的,这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也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愈加繁荣的有一个高峰。乡村集市的发展呈现出种类繁多、方式多样以及在经营方式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趋势。乡村民众,尤其是手工业者在完成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后,将多余的物品放到集市上卖,便形成了商品。乡村集市的发展打破了村与村的界限,加速了基层社会民众的流动性和沟通性。

《全宋诗》载:“山家亦早作,迨此朝氣凉。林深無人聲,木末炊煙蒼。離離瓜芋區,肅肅棗栗場。田園古云樂,令我思故鄉。墟市稍來集,筠籠轉山忙。吏事亦挽我,歸路盤朝陽。”

乡村集市发展的类型及其形态的变化

宋代乡村集市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过程。北宋时期,各种集市的大量涌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集市贸易零散、孤立的状况。宋室南渡后,在集市数量进一步增加的同时,其市场形态也发生明显变化。尽管不少集市仍停留于传统的小规模、临时性村落交易点状态,但更多的集市逐渐发展成为较成熟的期日市和常设市。

应该说,期日集市并不是宋代才出现,但它作为农村集市贸易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在南宋时期才全面确立起来的。从活动类型来看,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性的定期集聚交易,属于最常见的期日集市。由于各地在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市集的周期也有长有短。其中,周期短的一般为间隔两日或一日。在部分偏僻和落后地区,市集周期往往在五六日以上。

与灯会、庙会等地方风俗和节日活动相结合的商品交易集会,属于特殊形式的期日集市。这类集市一般每年定期、定点举行,虽然间隔时间比较长,但相对于日常性期日市,具有规模大、范围广的特点。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绍兴府会稽县每年都要在府城外的开元寺前举办灯会,由此吸引了大批周边州县的商人,甚至还有不少海外舶商,交易极为兴盛。

《嘉泰会稽志》》载:“傍十数郡及海外商估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常设性集市是比期日市更高层次的市场形态,一般已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较为稳定的运作机制。在历史上,这种市场曾长期局限于城市之中,是古代早期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常设性的集市在南宋时期广泛出现,并且其自由度和繁荣度远远超过以往时期。

乡村集市组织与进行的新特点

由临时性的村落墟市到相对稳定的期日市和常设市,不仅是乡村集市外在形态的变化,也伴随着内在市场结构和运作方式的转变。主题市场的大量出现,夜市的活跃,贸易活动的开放性,都是这种转变的重要表现。主题市场是以某类商品交易为特色的市场活动形式,属于专业市场的初级形态。

《平庵悔稿后编》载:“两旬之间,芹市再哄。鹊飞山月出,犬吠市船归。晓市众果集,枇杷盛满箱;梅施一点赤,杏染十分黄;青李待下暑,木瓜宁论霜;年华缘底事,亦趁贩夫忙。”

就南宋乡村集市而言,主题市场的存在与兴盛是离不开当地的基本生产方式和产业形式的。一个地区的某种或几种农副业发达,并且能够在市场上流通,这种生产与供给的关系使得众多农副产品生产出现分工。如福建南剑州农村多种芹菜,以芹交易为特色的蔬菜集市十分活跃。荆湖南路潭州衡山县山区果树种植业发达,该县岳市的果品市场也颇具规模。

夜市的兴起表面上看只是集市活动在时间上的延伸,实际意味着市场活动方式的变化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早期乡村集市往往采取朝集午散的方式,不要说夜市,就是午后的交易活动也不多见。但到南宋时期,夜市越来越多地成为乡村集市的活动形式。这方面,著名诗人陆游在游历家乡绍兴府镜湖流域时所作的诗篇有不少具体描述。

农民白天在田间耕作,夜间到集市出售农产品和采购所需物品,夜市正是为适应这种环境而兴起的。并且许多集市可以进行跨区域的交换和举行,在时间上也会出现交错情况,如绍兴府山阴县的三山市由东市、西市、南市和蜻蜓浦市四个集市构成,其中东市的夜间贸易十分活跃,其他集市则以白天交易为主。

乡村集市贸易交换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集市的兴盛,是地方性的商品交换程度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代表着基层社会逐渐摆脱以农业为第一要务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谈到宋代的农村市场,不少学者往往将乡村集市与镇市等同起来,认为两者是同一层次的市场活动。但是根据史料可以发现,北宋时期的乡村集市和镇市就已经出现不同,主要体现在各自出现的地方以及各自服务的对象。到南宋时期,两者的等级关系更为明显。

镇市作为农村工商业集聚地,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腹地,汇聚了更多的商品贸易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简单的集市形式,充当着农村中心市场的角色。相对而言,乡村集市属于较低层次的市场活动,更多地承担基层商品流通的职能。不过,随着地域分布网络的形成和活动形态的变化,原本孤立、封闭的集市彼此之间越来越多地发生横向联系,进而共同构成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初级市场体系。

以绍兴府镜湖流域和泸州泸川县为例:前者位于山阴、会稽两县境内,东西约百余里、南北不到50里,是东南地区乡村集市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据《嘉泰会稽志》和陆游有关诗文的记载,这里的集市不仅规模大而且数量繁多,主要有米市、茶市、鱼市、花市、药市、菱市、笋市、樵市、盐市、果市、酒市等多种主题市场。

《渭南文集》载:“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浆风帆,千艘万舻。富商大贾,捩拖挂席,夹以大舻,重载而往者,无虚日也。有溪通大江,地产荔枝,有溪连大江,地产牛乳、蔗、柑橘。”

从地域格局来看,流域东部的集市网络构成了会稽县北部农村的商品流通体系。流域西部的集市网络则组合了山阴县北部农村的交易活动,并通过浙东运河与外部发生市场联系。由开放性的集市贸易所构成的农村初级市场,一方面将广大农民小规模、分散的交易活动组织起来,成为区域市场和跨地区商品流通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将市场因素渗透到农村家庭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之中。

评价

南宋乡村集市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民众需求愈发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期日市和常设市日益成为集市活动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集市的多样性体现出了当时商品交易的发达程度。在此基础上,以集市网络为载体的农村初级市场快速成长,进而引发农村经济的一系列变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集市贸易的本质就是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彻底的经济变革。

对外市场联系的不断加强,表明集市活动已不再停留于邻近村落居民之间有限剩余产品的互通有无,而是逐渐发展成为更大范围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领域来看,市场所带来的价值效应,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开展经营活动时,除了获取使用价值,也注意追求商品价值,由此推动土地和劳力配置从相对单一的粮食生产领域向多种产业领域扩展。

乡村集市不仅奠定了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模式,而且也导致农村经济结构和形态的相应变动,引发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体系开始发生松动,进而呈现出逐步解体的趋向。这方面,人们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我国古代的农村经济始终是以家庭自给为特征的封闭体系。

其实,深入考察传统自然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便不难发现,自给性和封闭性更多地体现于古代早期。但是进入南宋时期,从基层社会这种基层集市的发展和演变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更加灵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交易方式开始冲破原有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取而代之的是小农经济的个体性和分散性。

参考文献《渭南文集》、《平庵悔稿后编》等

0 阅读:2

啊坤说历史

简介:挖掘史料背后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