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送丧列队,排在最前面的是谁?

芸芸评文化 2024-01-30 21:46:14

出殡走丧,谁在最前面?各地区、各地域、各人群,传承不同,说法不同,操作也不相同。因为大家都认为没有标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你行我效,你仿我照,听风是雨,有样学样,结果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各行其是,不一而同。

有遗像灵位在最前面的,说是悼念逝者;有孝子老大在最前面的,说是扶棺引棺;有长孙扛着引魂旗在最前面的,说是引灵导灵;有喇叭丧乐在最前面的,说是响事开路;有法事人员在最前面的,说是天堂超度;有魂幡旗幡纸扎纸器在最前面的,说是驱鬼镇魔;有花圈花篮在最前面的,说是礼敬礼待;有牲享供物奠物在最前面的,说是祷告告慰;有灵车棺柩在最前面的,说是逝者为大;等等。

我们以礼仪典籍文本《仪礼》《礼记》《朱子家礼》为规范范本,以礼仪制度文本《大唐开元礼》《大宋政和礼》《大明会典》《钦定大清通礼》为制度依据,以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红楼梦》为参照标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礼仪典籍的记述

(1)《仪礼----既夕礼》有:“重先。奠从。炷从。柩从。炷从。主人从。”按郑玄和孔颖达的注疏,这就是商周时期出殡送丧的队列安排。

重即主,也就是神主,大体相当于现在的灵位。奠即奠物,也就是供奉,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供案。炷是火把,柩是棺柩,主人就是丧主及主家其他丧服人员。

就是说,关于走丧,《仪礼》设定是灵位在最前。

(2)《朱子家礼----丧礼》有:“发引。柩行。(方相等前导如陈器之叙。)主人以下男女哭,歩从。尊长次之,无服之亲又次之,宾客又次之。”

方相是驱鬼的大型纸扎,一般以钟馗为造型。

按朱熹《家礼》的设定,出殡走丧,驱鬼的纸扎在最前。

2、礼仪制度的规定

(1)《大唐开元礼---卷一百四十七---六品以下丧仪》有:“柩出升车。柩动。旌先。主人以下从。哭于柩后。妇人次哭于后柩。”

就是说,唐代的丧事操作,出殡送丧,铭旌在最前面。

(2)《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丧礼五---庶人》有:“柩行。冥器铭旌等前导。丧主以下男女哭步从。尊长次之。无服之亲又次之。宾客又次之。”

就是说,按明代实施的丧礼制度,出殡送丧,冥器铭旌在棺柩之前,冥器在最前面。

3、古典名著的描写

《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写李瓶儿丧事出殡有:“铭旌招风,大书九尺红罗;起火轩天,冲散半天黄雾。狰狰狞狞开路鬼,斜担金斧;忽忽洋洋险道神,端秉银戈。逍逍遥遥八洞仙,龟鹤绕定;窈窈窕窕四毛女,虎鹿相随。热热闹闹采莲船,撒科打诨;长长大大高跷汉,贯甲顶盔。清清秀秀小道童一十六众,都是霞衣道髻,动一派之仙音;肥肥胖胖大和尚二十四个,个个都是云锦袈裟,转五方之法事。”

就是说,铭旌在最前,然后纸扎,然后是纸器,然后是道童,然后是和尚,等等。

4、现实生活的选择

关于丧事礼俗,必须清楚两个源流:一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祖宗文化,即官方认可和推崇的丧礼文化;二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神鬼文化,即民间流行的关于人神人鬼分界与联系的习俗文化。

宋元及以后,民间文化异军突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较大。代表佛道的神鬼文化更是逐步渗入丧祭主流文化。

重和铭旌肯定是主流官方的丧礼文化,纸扎、魂幡、僧道等肯定是民间习俗文化。《朱子家礼》从俗,所以有“方相”在前驱鬼之说。大明老朱家对《朱子家礼》情有独钟,所以有冥器在前的讲究。

传统文化条件下,从总体上讲,出殡送丧,队列如何排列,在丧礼层面实际是非常清晰的,即标识棺柩主人的铭旌在前,棺柩在后,人在棺柩之后。这就是规范丧礼的基本设置。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一直如此。

现实生活中,出殡走丧,如何列队?如何站位?应当把握两个基本点:

(1)送丧队列分三大部分:前面是代表和象征逝者身份的礼器或标识物,古代是重或铭旌,现在一般是遗像或灵位。中间是棺柩。后面是送丧人群。

理由很简单。殡即宾,即像贵宾一样礼敬逝者。所以,出殡送殡,应当是殡在前,人在后。即棺柩在前,送丧人在后。遗像灵位等其实是棺柩的组成部分,单独分离出来作为前导,是礼仪仪式的需要。

(2)纸扎、纸器、方相、魂幡等,纯属迷信,可以有,但不应作为出殡送丧队列的前导组成部分。

理由也很简单。人死变为祖宗,不是变为鬼,所有的鬼都是人们心中的鬼。这是基本认知。所以,出殡没有驱鬼之说,也没必要驱鬼。

回到原题,归结一下。出殡送丧列队,排在最前面的是啥?古法丧礼是重是铭旌,现实生活就是遗像,就是灵位。

重也罢,铭旌也罢,遗像也罢,灵位也罢,都是标识逝者身份的设置,让人一看便知。这应该是规范丧礼传承的正宗正果。

0 阅读:8

芸芸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