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东向村的“北极阁”,应该是明朝驿道上的“过街楼”

维岳谈旅游 2024-06-06 03:56:07

肥城市东南部,汶河北岸有一个古迹“北极阁”。原为东向村的北寨门,创建无考,民间传说为唐代大将尉迟恭修筑,现保留的建筑为民国年间重修。

北极阁建筑样式和泰山红门极为相似,下为门洞式通道,上有二层建筑供奉神像。这种建筑样式在古代叫过街楼,其特点是位于古代道路之上,其形制相同之处都有城台式建筑,城台之上建有庙宇,供奉神像。

北极阁长20.51米,宽12.95米,高11.50米,建筑面积265平方米。两端之门沿为拱型发券,方砖垒砌,券洞高约3米,宽约2.5米,青石铺地,车碾马踏,车痕清晰,光滑油亮。内有八架大梁支撑,填充土石。上建楼阁式大殿三间,砖石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

殿内塑有真武大帝像,殿前两侧各建厢房两间,有道通阁后游廊,后壁镶嵌明万历、清康熙重修碑两块。前后有石阶可登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颇似城楼。此阁正南一里原有南极阁(1958年拆除),两阁相对,蔚为壮观。

这样看来,此北极阁应该叫做东向过街楼,这种过街楼一般建于明清时期。明朝时期,驿道已经十分发达,北京到南京的驿道是国家最重要的驿道。经过东向的驿道即便不是最重要的两京驿道,也是重要的分支。

驿道南北穿过东向村,就需要建这样的过街楼,既保证道路的畅通,又保证村庄的安全。所以,南北各有一座,过去应该安有大门,两边连接寨墙形成封闭空间。二楼既供神像也是守卫打更之人的住处。因有明万历、清康熙重修碑发现,此楼肯定是建于明万历之前,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如果将其理解为寨门,那就要证明这里是座城池。查阅资料,历史上东向还真有过城池,不过,年代太过久远,似乎和这个建筑没有关系,不过可能引起人们普遍联想。

北魏晚期,郦道元著《水经注.汶水注》卷二十四:又西南过蛇丘县南,县有铸乡城。东向区域即是蛇丘县铸乡城也。

蛇丘县,西汉置,属泰山郡,肥城市东南。铸乡城,西周武王封黄帝之后于铸,侯爵,属蛇丘县治,在今肥城市东南大汶河北岸,铸河后世讹为浊河。又称蛇水即漕河,或漕浊河,过铸成,于夏辉注入汶河。

又载: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鲁囿”就是大家俗称的“鲤鱼汀”。这些历史距今3000多年了,三千多年前的城门不是这个样子。

唐代大将尉迟恭修筑的可能也不大,他是山西人,活动范围似乎也没有在这里,有可能是曾经供奉过他的神像。

0 阅读:0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