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封禅泰山,到底走没走东平到泰安的官道?

维岳谈旅游 2024-06-08 09:50:25

泰安到东平的省道沿途有很多地名,传说因宋真宗封禅泰山而来,距今已经一千多年了。沿途人们津津乐道,以此为荣。但是,千年以前有这条官道吗?很多人持怀疑观点,宋真宗是否从此经过就成为一个重要证明。

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是从南边兖州来泰山的。唐朝的几位皇帝是先北上齐州,然后南下泰山。宋真宗来泰山的路线,明《泰山志·封禅》记载: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辛卯,发京师。丁未,次奉高;庚戌,步辇登山。路上走的哪里没有详述。

查阅资料,从开封向东,宋朝有两条“官道”。第一,途经曹州、济(巨野)、衮(衮州)、齐(济南)等州,直通山东半岛诸地;第二,途经南京(商丘)、徐州等地,直通海州(连云港)。

按照惯例,奉高县属兖州,应该是从兖州北上,过大汶口来泰山。这样泰东路上关于宋真宗封禅的传说,就无法解释从何而来。

路是人走出来的,泰东路很早就出现了这是肯定的,它什么时候成为官道,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是否经过是个关键问题。这条路的走向我大致了解,现在的泰东路基本是在老路的北边一公里处,也就是整体北移了一二里地。老路紧贴汶河北岸,随大汶河东西延伸。

这条路古代有两个险段,影响高标准通行。一是戴村坝上游汇河入汶处。这里主要是水量大,阻断交通,留有席桥的传说。二是肥城市孙伯镇东部护鲁山口的大石桥,那时候是否存在。

东平席桥,系省道泰商线中型桥梁,跨汇河下游。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清康熙《山东通志》、清康熙《东平州志》、清乾隆《山东通志》、清光绪《东平州志》和1989年出版的《山东公路史》、1993年出版的《泰安公路史》均有记载。

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欲东封泰山。同年四月“戊午,诏东巡,取郓州(州治即今东平州城)临酅(音xī,春秋时齐地,今山东省东平县)路赴泰山”,十月,“辛卯,驾发京师,奏侍使奉天书先导。辛丑,次郓州;壬辰,驻跸”(《续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七)。

当东行过汇河(古称架坎河)时,河上之桥用草席铺垫,后此桥即由此得名,桥所在村庄也遂改名为席桥村。

《山东公路史》载:清康熙《山东通志》载:席桥,在东平东架坎河(今汇河)上,相传宋真宗(赵恒)东封泰山,车架(驾)经行,以席铺借,故名。

清光绪四年(公元1978年)《东平州志》载:该桥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现在泰安至东平公路上仍有席桥,经过后来多次改建,已非原来面目。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张聪著《东平州志》载: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故名,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重)修。

据清光绪《东平州志》载:席桥在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和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52~1566年)曾有重修,也有过多次小规模的维修。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两次重修,均为石拱结构桥梁,长23.7米,计3孔,宽5.6米,高3.35米。桥墩前后各有一座圆雕,原桥边碑刻多损坏。

除史料记载外,民间还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赵恒东封泰山。途经东平境内护驾村、望驾村、瞒驾村、接驾山东行至汇河西岸,时逢河水暴涨,桥被洪水吞没,又无船只渡河,真宗皇帝面对大水叹息不止。

忽有随从官员见一老翁正沿河堤西岸由南向北而行,遂急禀报真宗。真宗降旨找老翁前来,询问其有何良策过河。老翁道:“你修一席桥,便可过河”。

“何为席桥”?真宗问道。老翁回答:“用苇席卷为桶状,依次而排,以绳连之即可”。真宗赏了老翁,吩咐左右征席筑桥,约半日桥成,真宗乘辇驾上桥,桥不沉。水流冲击,桥亦不摇,人皆称奇。

真宗过河后,面对席桥思忖,忽见桥下河水殷红,十分惊奇。原来,老翁是居住在河内的一条黑龙化身,刚才是他背负“席桥”,才使真宗等众多人马安全通过。过桥时,由于车辇过重,车轮将龙的脊背碾破、龙尾被碾断,河水被黑龙的鲜血染红。黑龙忍住剧痛坚持到车辇人马全部过河,然后腾空而去,飞到东北的一条江(今黑龙江)中安家。

这些史料和传说明确记载,宋真宗是从这条道路去的泰山。同时也说明当时这条道路的确标准不高,竟然出现“席桥”的传说。

这条道路的另一个险段,就是肥城市孙伯镇东部那一溜大山。数座山头将孙伯镇和安庄镇隔开,北面是巍峨的高山,南面是滔滔汶河,只能在山峦的沟壑中穿过。

今天穿过这样的泰山余脉不是难事,现在的泰东路就是由山南面平移到了山的北面。原来的路是翻越护鲁山口,在大石桥村穿过,一路下坡经南石沟村到安驾庄。

护鲁山口虽然难于翻越,但更难的是大石桥村里的一条山涧,宽深均为20多米,南北向横亘在东西向的大路上。

据传说,隋唐时已有石桥,是由香客捐钱修建,初建时仅能行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对石桥进行了重修,这次大修初具规模,能过皇帝坐的御车。

这应该是这座桥一次最重要的修建,不仅成为了官道,还升格为高标准的御道。第三次康熙年间重修后延续至今,安装了护栏。

另外,建于康熙五年是有碑记的,前面的隋唐宋均为传说。石桥为石砌单孔拱桥,桥体长约20米,宽约7米,高近10米。桥体高大,远看颇为壮观。

我想,宋真宗经过这里的时候,桥肯定是有的,但不知道是否能经过皇帝的辇车。但是为了皇帝经过,当地官员肯定会提前加固维修。

据我观察,即便那时不走此桥也应该可以经过这里,那就是南下张侯村,再北上安驾庄。或者在护鲁山口紧贴北面山根环形绕过深涧,越靠近山根,山沟自然会浅一些。只是这样远了许多路程,绕行多半天。

大石桥和席桥比较,没有宋真宗经过那么详细的记载和传说,但是经过大石桥后,相距五公里的安驾庄村却有着美丽的传说。

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县志》载:“新安区下安地方,前护驾院、后护驾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赴泰山封禅时,皇帝驻跸休息于永安寨(该村为此更名为安驾庄),皇帝之侍从人员驻此,建村后,分别取名为前、后护驾院,以后两村合并通称护驾院。再东去还有过村,即过驾村而来。

传说永安寨给皇上建造了行宫。龙阁凤巢,连营数里。到得夜晚,各营帐灯火灿烂,亮如白昼。皇上那儿是金樽斗光,酒香四溢,烹龙炮凤,奇果异珍。席下,弦乐齐鸣,宫娥彩女,轻舒广袖,翩跹起舞,热闹非凡,如仙境一般。宋真宗甚是欣慰赐名安驾庄。

安驾庄、夏张都是古御道是不容置疑的,它们最早应该是南北通衢的御道,过堽城坝来往南北的官道经过安驾庄,过大汶口南来北往的官道经过夏张驿。只有我们把东平县的一些御道传说和安庄、夏张的御道传说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这是一条宋真宗走过的御道。

有学者研究清朝初年,无此大道。据清末重臣曾国藩日记也记载,直到同治年间,东平走孙伯、安驾庄至夏张大道,孙伯段山路尚难行车,史志也记载“为入东平险道”,与国家驿路标准相差很大,实属府县之间大道,其在宋代恐难当驿道大任。这应该是有根据的事实。

其实,古代因朝代更迭、区划调整,道路时兴时废也是有的。宋真宗走过的路,元明清皇帝不一定走。宋朝开封来泰山,这是一条最便捷的路,也许走了一次。明清时期肯定是南北两京之间的道路重要,这条路走的人少了,规格和标准就降低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我还是觉得宋真宗封禅泰山走了这条路。

0 阅读:3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