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在大汶河建坝济运工程,或许是泰商线古官道形成的原因

维岳谈旅游 2024-06-12 09:05:22

今天,泰安城西南通东平县的泰商线,在历史上何时成为高标准的官道众说纷纭,传说宋真宗封禅泰山从此经过,这条古道成为了御道,这样算来一千余年。

但是,也有人提出疑问,宋真宗封禅泰山走这条古道,可能是附会之说,事实上不应该走这里。最应该是从兖州北来,在汶口跨过大汶河到泰山。起码也是从东平去肥城,过鱼池道朗进泰安古城西门。

这种说法正是基于这条古道的出现,不仅晚于兖州南来的官道,也晚于肥城西来的官道而得出的判断。但是,这条官道总有个出现的时间和机遇。

我认为这条官道的出现,不是因为泰山封禅,或者老百姓来泰山进香。而是因为京杭运河,具体点说是为了保证京杭运河的畅通,朝廷建设堽城坝、戴村坝工程,为这条高标准的官道出现提供了机遇。

南北贯通的大运河始于隋唐时期,而它与济宁的结缘,则是在之后的元代,由于政治中心由长安、洛阳移到北京,华北地区需要更便捷的方式,直通经济发达的江南,京杭大运河取直济宁大大缩短了南北之间的水运距离。

京杭大运河贯通了“政治、文化、经济”三大中心,到明清时期,济宁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繁华都会。然而济宁、特别北部的南旺镇,是整条运河海拔至高点,常常缺水断流而影响航运。

为解决水源问题,先后在大汶河建堽城坝、戴村坝截水济运。

堽城坝位于宁阳县堽城坝村北部的大汶河上。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利于漕运,始筑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济宁。至元(顺帝年号)四年(1267年),元延祐五年(1318年),元至元(顺帝年号)四年(1338年)。

明成祖初年,明成化六年(1470年),明成化十年(1474年)。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雍正七年(1729年)。这472年的时间里有10次大的修缮建设记录。

戴村坝,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等奉命疏浚运河。破元代堽城坝,并在汶水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天顺五年(1461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这182年里有5次修缮记录。

从元宪宗七年(1257年)建设堽城坝到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戴村坝的修缮记录,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修缮记录15次之多。

这两坝相距30公里,汶河北岸涉及肥城市汶阳、安庄、孙伯三镇和东平县接山镇,正好是这条泰商线的主要路段,也是

险要之处,这三百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肯定促进了这条官道的形成和标准提升。出现时间最早元明时期,600余年。

0 阅读:0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