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帝王之耻,也是黎民之耻,宋神宗封禅泰山应该肯定

维岳谈旅游 2024-05-25 05:13:26

“澶渊之盟”如果被看作是帝王之耻,那也是举国黎民之耻,所以宋神宗封禅泰山可以理解为遮羞,也可以理解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不应该被蔑视嘲笑,而应该被肯定。现在泰山上很多宫观建筑,都是他封禅时留下的遗迹,供后人游览参观。

中国历史上,泰山封禅是一项古老而神圣的仪式,代表着君王对上天的致敬和对国家成就的彰显。

因此,泰山封禅的条件是严苛的,《史记·封禅书》中明确了泰山封禅的条件。首先,国家必须处于统一状态,以证明君权神授。其次,皇帝必须在政绩上有卓越表现,国泰民安、百姓富足是必要条件,以此来汇报自己的功绩。最后,祥瑞降临是重要的象征,只有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天降祥瑞的景象。

上古时期的封禅有多少已经不可考了,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

而纵观中国封建历史,泰山封禅的皇帝仅仅只有六位,始于秦始皇;之后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至唐有永徽之治的唐高宗,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到了宋代守承祖业的宋真宗,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泰山封禅的帝王。

对照封禅标准这六位皇帝可以分为三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完全合格;唐高宗、唐玄宗似乎也可以;就是觉得宋真宗不合格,因为当时国家不统一。

认为他拉低了标准,后来的皇帝不再如此热衷于泰山封禅,就是不齿与他为伍。

那么,我们先看她是否符合封禅的标准?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自太祖开国以来,结束了五代时期战乱局面,国家社会迎来稳定平和。民生得以发展,经济日趋向好。半个世纪过去,经过前两代帝王的创业和守成,到了第三代宋真宗时代,经济繁荣,人民财富大增,财政越发宽裕,国家实力得以充实。宋真宗继位之初,重用贤臣,轻徭薄赋,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这样看也是基本符合标准的。

再看,宋真宗封禅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他为什么那么积极的去封禅?

泰山封禅的意义在于,《五经通义》曰“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表示帝王受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更重要是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对于宋真宗而言,其封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此。

北宋自宋太宗盲目北伐辽国,遭遇惨败之后,对辽国进入全面防守,辽国对宋屡战屡胜,逐渐开始轻视宋朝,进入中原的野心再次复苏。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辽军南下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

宋真宗在刚刚走上宰相之位的寇准的坚定主张之下,御驾亲征澶州,赵恒御驾亲征的行为令河北宋军士气大振,宋军在澶州以强弩射杀辽军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国萧太后看到宋真宗亲政,向宋朝求和,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每年向辽国交纳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澶渊之盟后,有人攻击“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令好大喜功的赵恒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真宗为掩盖“澶渊之盟”之耻,企图以封禅泰山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于是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宣称有天书降于皇宫,下诏,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当年十月,真宗奉天书从京师至泰山,乘轻舆登岱顶,行封于日观峰,祀昊天上帝。行禅于社首山。

之后巡幸天齐王庙、岱岳观、王母池、青帝君观、天贶殿、灵液亭等处。大典告成后,下诏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 (后晋号为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泰山七里内严禁樵采。真宗后撰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摩勒岱顶大观峰,又立碑山下,以纪封禅之典。

如果说宋真宗降低了泰山封禅的标准,破坏了历代帝王对泰山封禅的兴趣,恐怕是带有偏见,欲加之罪。

宋真宗去泰山封禅,带有明显的借鬼神行教化之实,至少实现了三个目标:

首先就是强调了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毕竟他父亲是篡夺了他大伯的皇位,而很多忠于太祖赵匡胤的人非常不满。二是出现澶渊之盟这种丢人的事,是帝王之耻,也是举国之耻,需要替自己遮羞,也需要凝聚黎民百姓人心。三是借助天意震慑外敌,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腹面受敌,通过天降祥瑞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泰山封禅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宋神宗封禅泰山的做法,不仅不应该被蔑视、嘲笑,而且应该充分肯定,大加赞赏。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能以社稷为重,通过举行封禅大典来维护皇权统治,同时也是维护帝国利益。总比那些面对困境毫无办法,碌碌无为、醉生梦死的帝王强百倍。

他为了实现封禅活动设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统一朝野意志,凝聚了人心,使封禅泰山成为朝野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

他精心设计封禅活动方案。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巡幸各地宫观,举行了盛大的封禅祭祀盛典。

大赦天下,改元设县,加封立碑,建造了岱庙、碧霞祠等规模宏大的殿观等等。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宫观都是他安排建造的,给泰山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供后人旅游参观。

那么,他之后为什么就没有再来封禅的帝王呢?

宋朝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泰山封禅失去了原有价值和意义,因此后世帝王再没有进行泰山封禅了。

第一个方面,宋朝以后,统治中原的三个朝代:一个是灭亡南宋的蒙元,一个是灭亡南明的满清,只有一个是草根朱元璋建立的汉明王朝。

作为第一个异族彻底统治中原的王朝,元朝对中原文化严重排斥,虽然对汉族地主阶级有所接纳,但是其统治阶层主体依然信奉的是蒙古的草原文化,自然是不会采纳泰山封禅这种汉族的传统祭祀活动。

满清在统治方式上,相对于蒙元更深的接受了汉文化,但是在其统治阶级上层,是非常蔑视汉人的,不过是把汉人当做了奴仆,在这种心态下,满清又怎么会重视泰山封禅这种祭祀仪式呢!

第二方面,实用主义成为统治者的普遍认识,作为汉人恢复中原的王朝,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是从赤贫的农民起家的,是特别实际的一群人,谁能够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跟着谁。

后续明朝的治理思路也大多以实用为主。

第三个方面,宋朝之后,程朱理学成为官学兴盛起来,其道德化的普世准则,宣扬的儒家神权和王权,取代了古老经学的“天命观”。明清两代对宗庙的祭祀就超过了对天地的封禅祭祀。

第四个方面,明清时期为了在更大程度上限制舆论而大兴文字狱。倘若要进行封禅的话,肯定会解读和讨论历史经典,这样就会导致各种思想泛滥。

0 阅读:1

维岳谈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