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别活泼好动,到底好不好?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很多家长都有这种疑惑。今天,老岳就跟大家讲讲孩子好动多动的问题,帮助大家判断。
“好动”也有一定好处家长们先不要焦虑,辩证去看,孩子好动不一定是坏事,也有一定好处。
1、有助于大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传导。儿童最开始的“动”的模式,如蹬腿、摆手等都是原始反射,是不受大脑控制的。我们不停地“动”,就让大脑和四肢、身体建立了神经传导通路,慢慢地我们的大脑就能找到身体的感觉。
2、有助于加强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儿童早期的攀爬也好、走路也好,都是那么地不协调、不稳定;但就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奔跑、攀爬,我们开始可以准确控制自己的身体。
3、可以获取与环境互动的经验。人在动的状态和静的状态下,与环境互动的效率大不相同。运动过程中,我们大量地、不停地获取经验,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也会提升,进而迁移到学习与实践中。
4、可以推动大脑的发育。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每种姿势都对应着孩子相应的能力发展,代表着孩子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
比如简单的走路,就需要平衡力、抗重力、手眼协调、自适控制、前庭锚定等多种能力的发展,也会推动大脑在这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这两种“动”需多加注意“好动”虽有一定好处,但过度的、无效的“动”就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❶过度的“动”
这样的“动”是没有目的和想法的,只是为了低级的感觉寻求。
可能是正上着课突然就抠抠手、搓搓橡皮,幼儿园里老师正在前面布置今天的游戏规则,突然之间他就不耐烦走掉了。他也不见得是逃避,只是纯粹为了满足大脑的刺激。
❷ 无效的“动”
这样的“动”是不听指令,以最原始最低能的方式进行感觉代偿。
例如,大脑下达指令说“你快跑两步,去将前面那个球拿回来拍一拍”,但是因为姿势不够好、感觉处理障碍、感觉注册障碍或者身体的肌耐力不足,身体没有办法完成大脑下达的指令,尽管“动”了,但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动”。
如何应对孩子的“好动”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的“动”是有指令、有目的、有互动、有想法的,那家长就不必过多担心,孩子可能只是生性活泼。
如果孩子的“动”是没有目的、没有互动、没有策略、没有结果的,就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预和矫正。
这里,老岳给大家5个建议,帮助孩子们缓解和改善好动行为。
减少包办代办,多让孩子亲自动手体验,在探索中获得足够的感觉刺激。加大户外运动,平时多带孩子进行爬山、跑步、打乒乓球\羽毛球、踢足球等户外活动。多带孩子做一些角度变化的运动或是线性位移的运动,如荡秋千、蹦蹦床、跳绳、翻跟头等,训练前庭系统。每天40分钟触觉按摩,给孩子丰富触觉刺激,帮助打通触觉通路。不要急于求成、苛责和训斥孩子,耐心引导,给孩子深度陪伴。-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