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万民处于水火之中。汉朝政权巩固以后,为了解决战乱局面之下的社会经济问题,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颁布实施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在经济方面,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实现了由乱入治的转变。而随着经济的恢复,艺术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进步,乐舞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喜爱。
乐舞艺术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了汉代俗乐舞的优点和特征,而且在民族大融合的前提下,融合了其他少数民族的乐舞优点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乐舞形式,为隋唐乐舞的盛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的关键阶段。
一、什么是汉代舞蹈
汉朝分东汉、西汉两个时期。高祖刘邦与妻子吕后白手起家,开国严定叛乱,为王四年,帝位八年,为后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吕后死后,大臣们立刘恒为帝,以仁为政,修心养性,建立了“文景之治”让汉朝走向鼎盛。
百姓饮其食、穿其衣、乐其火。汉武帝刘彻,又将汉朝推向另一个高度,平定边境扰乱,善于用人,又在思想上将儒文化发扬光大。翻开历史的画卷,汉朝的篇幅便是熠熠生光。
这便归功于汉朝各代君主的统治,以尊儒,仁政来治理天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当时社会舞蹈才发展得如此迅速。汉朝舞蹈因此也是中国舞蹈史发展上辉煌的一页。
汉代舞蹈的分类
我国乐舞艺术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个因素有机统一的艺术,另外,除了这三者以外,舞蹈艺术,也包含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以及建筑艺术等,舞蹈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并不是经艳的昙花一现,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尤其在汉朝期间更如惊涛骇浪般涌入当时各个阶层人民的生活当中。上至王公贵族以享乐为主的舞伎舞蹈,下至平民百姓祭天之时的“巫术”舞蹈。而汉代舞蹈则可根据功能和用途不同来区分。
1、汉代雅乐
类似《诗三百》中诗歌的“风、雅、颂”的区分。“雅乐”一般都是官方的用乐,汉代之前,雅舞就是指西周的“六舞”,主要用于郊庙祭祀、重要庆典、皇家威仪展示,以及国子教育。其内容主要是文舞、武舞。
2、汉代俗乐舞
俗乐舞主要指没有功利目的,较为直白的,具有娱乐性的舞蹈。它多采撷于民间,服务于宫廷上层社会,并逐渐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汉代是俗乐舞的时代,是乐舞娱乐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时代。
二、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1、艺技相融,以舞为重
舞蹈的气质来源于它的艺技相融,以舞为直的本色,我国古代强调的是乐以舞为主,以舞而生,这些在史书记载而流传下来最古老的音乐,都以舞蹈而言,故音乐源于舞蹈深刻地积淀着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凭借“乐以舞为主”艺术观点,中原舞蹈发展到了汉朝时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汉代的舞蹈,都是在歌舞升平中将戏曲杂技中柔和表演。“以舞为主”的特点也由此衍生发展。
比较典型的盘鼓舞是中国古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的一种表演方式,盘子与鼓在地上的排列,数目不等,代表表演者技艺的高低不同,因此带有杂技的色彩。历史遗留的画卷可以看到十分多彩的盘鼓舞姿态,时而长袖飞舞,时而侧鼓而卧,姿态各异,优美舒畅。
柔美、飘逸、典雅的舞蹈和惊险、迅捷、猛烈的杂技相结合,舞蹈的柔、软,和杂技的刚、硬合二为一,技艺合一、刚柔并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感,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内涵和特征。
舞蹈的道具则是来弥补自身无法达到的动作造型,比如托盘、腰鼓、长袖,都将舞蹈中要表达的东西画龙点睛。道具用来弥补自身,拿长袖来说,使舞者在舞动的过程中更具有延伸感与美感,达到一种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波动。
在此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词汇和旋律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强化和更进一步的丰富,最典型的表现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舞袖”、“腰舞”、以及“舞足”。
① 舞袖
“舞袖”是汉代舞蹈中十分常见的舞蹈形式,飘逸飞舞的长袖是舞蹈的重要手段,增加了汉代舞蹈的生命力。莫高窟中的壁画大多数舞者都是通过飞扬的长袖来展现舞姿。
然而长袖则更加展示加深了舞者表演时的延伸感以及力度,随着手臂向上摆动的姿态,是长袖在头顶上画成一个优美的弧线,另外,另一只手臂在反方向将长袖从身前甩过,于是长袖的舞蹈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S”型姿态。 而这些舞姿通过上下的“扬”、“甩”以及左右的“缠”、“绕”等动作,形成一条条紧密、热烈的弧线,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舞蹈世界。
② 腰舞
汉代舞蹈中另一种特别突出的舞蹈形式就是“腰舞”,“腰”作为舞者身体的中心部分,通过灵巧优美扭动,同时牵引上肢、下肢,达到舞蹈效果。
这时期的腰舞,有的前后俯仰,有的左右折倾,还有的扭腰出跨,这些形式的舞蹈,丰富了腰舞形式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汉代舞蹈的内涵,尤其是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曲线美。
对于腰舞的描写,最传神的莫过于傅毅的《舞赋》:“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漼似摧折。”舞者或凌空跃起,以双脚的前后交错击打鼓面,前腿做弓状,后腿半跪,时而上身大幅度后仰,背部弯曲和脚跟摩擦。腰肢的弯曲程度就像以及弯折了一样。
这样的舞蹈技巧对舞者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具备纤细的腰肢,以及柔韧的身体。关于“腰舞”的汉画像,南阳有出土,汉画像中的舞者,纤纤如细丝一般的腰肢,左右折扭,带动这飘舞的长袖,尽显汉代舞蹈之美。
③ 舞足
汉代《盘鼓舞》中的另一重要特点就是“舞足”,《盘鼓舞》除了舞者扭动纤细的腰肢以外,再有就是舞者双足的踢踏盘鼓,于是盘鼓的踢踏,也要求舞者的足部动作足够优美,能够适用整体舞蹈的美观需求。
《盘鼓舞》一般会有舞者跳跃盘鼓的动作,而在向其他盘鼓跳跃的过程中,不管是“浮腾”还是“纵蹑”,都有具体的要求,而且一丝一毫的误差都不容许存在,对于舞者来说,又是另一种严格的要求。
前面的腰舞要求舞者有柔韧的腰肢,而这里的足舞,则要求舞者精神高度集中,而且十分灵敏,下足准确,力道足够。正是如此,“舞足”特别注重脚步的美感,在脚步的装饰上做了很多文章,使得脚部在做动作的同时更加亮眼。
2、亦美亦丑,刚柔并济
中国的汉代舞蹈历史博大精深,兼收并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但使它的舞蹈千姿百态,更让舞蹈本身的内在特质更加具有多样性,美与丑、刚与柔,多重元素,千姿百态,使舞蹈的美感得以升华。
汉朝舞蹈的“刚”表现在内心的厚重、热情与刚烈。而“柔”则表现在动作的轻柔,娇弱,婀娜,两种不同的风格,却得以巧妙的糅合。然而从道具造型上讲,刚劲风格的舞姿服装利落干净,柔美风格的舞姿道具轻盈,飘柔。
正是真与假、善也恶、美与丑,这样鲜明的比对在舞蹈中表现的淋漓精致,美在舒展,优扬,丑在缩手暴脚,同样也是舞蹈世界里表现的东西。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以及转化,往往会有更好的表现效果,充分意识到“美、丑”对立转化的重要原理。
3、神秘奇异,以悲为美
在古代,人们信仰的神,都是以风月雷电,山峰河流作为本体基础上的幻想。将神的形象高大化,神秘而不可侵犯。从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造人,都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赋予精神世界的美好心愿。
而汉代的神仙思想,不仅使舞蹈艺术具有浓烈的神秘意识,而且由于对人生的思考,转化为对死亡的恐惧,表现在舞蹈艺术方面就形成了明显的悲剧意识。使得汉代舞蹈形成了“以悲为美”,的特点。
以悲为美的舞乐风格使得秦汉时期的舞蹈艺术大多数都是表现悲怆的感情。比如汉武帝时期,燕王刘旦图谋造反,失败后,在宴会上放声悲歌,悲伤的情绪起于情,源于心。能够将内心直观的感受或跃于纸上,或谱于曲中,因而产生了悲诗,哀乐。
高祖喜爱楚生,戚夫人以哀戚诵之舞之,走进高祖内心,引起共鸣,使歌舞更具有一种强大的说服力。但却遭到朝野上下反对之后,不得已而流产,汉高帝和戚夫人尽感伤悲,高帝唱楚歌,戚夫人起舞,其乐悲,其舞怆,令人唏嘘不已。
4、形神兼备,意境深邃
舞蹈之中的形态,往往是来回曲折,纵横徘徊,时而前倾,时而后仰,时而进时而退,这些便都是矛盾的相统一,相结合。讲求相互包含,相互融合,使之有相互对立又互相统一,形而对立,神而统一。
万物之中皆包含其中的哲理。由人们直观的所见所闻便是意象,而通过意象在人脑中产生的虚构的画面则是意境,不同的事物带给人们不同的“境”,而这种亦虚亦实的意境也是内心而起。
汉代舞蹈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品位,具有“气若浮云志若秋霜”的境界,其形神皆备、以舞传情、以舞表志的特点,十分完美地实现了舞蹈艺术的艺术性、娱乐性以及教化性,对我国舞蹈艺术,乃至传统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结语
随着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舞蹈艺术进入了突破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此时中国和西亚的道路也随之打开,各方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开始影响中原西汉王朝。
在此背景之下,汉朝乐舞突破了古代乐舞的局限,民间舞蹈开始走入宫廷,成为舞蹈文化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作为民间舞蹈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百戏技艺得到迅速的发展,“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舞蹈特征也逐渐形成,汉代的舞蹈艺术形式也因此更加丰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