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还是手术刀?《逆行人生》的价值与期望值
摘要:《逆行人生》是中国第一部把镜头对准中国城市里最庞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外卖小哥的影片,它接续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前所未有地把外卖骑手这个被忽视的群体用电影语言“探照灯”般照亮给世界看,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然而影片却未能完成观众更高的期望,就是如“手术刀”般剖析外卖骑手被算法控制、遭平台压榨、与危险同行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影片虽然塑造了外卖骑手的群像,但他们不过是作为城市精英高志垒“逆行”人生的背景而存在,这造成了影片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性不足,最终形成价值与期望值的巨大反差。
关键词:《逆行人生》,批判现实主义,期望价值
推荐用法:由徐峥执导的影片《逆行人生》陷入了价值与期望值的冲突当中,出现影片票房与豆瓣评分均低于期望值的尴尬现象。本篇论文从三个层面对探照灯还是手术刀?——《逆行人生》的价值与期望值进行了细致剖析,作者指出《逆行人生》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视角问题,而是在于影片还原的广度与撕开的深度。其实像《逆行人生》一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并不应该只是讲讲现实的故事,而是应该激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并且想办法予以改变!
//
国漫之光:评动画电影《白蛇:浮生》
摘要:《白蛇:浮生》抓住“正传”叙事“守正”的要领,在电影改编时忠实原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叙事主题、结构主线和核心情节,延续了原传说中白蛇、青蛇、许仙和法海的身份设定,通过白许人妖相恋、白青姐妹情深、法海作梗除妖等角色关系重塑典型形象,用影像书写了中国民间经典爱情故事的“新传说”。影片将中国传统的志怪美学、宋风雅韵的写实再现和经典爱情的浪漫主义等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国风美学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传说,浪漫主义,国风美学
推荐用法:继《白蛇:缘起》和《白蛇 2:青蛇劫起》之后,追光动画于2024年暑期档推出“白蛇”IP第三部《白蛇:浮生》,《白蛇:浮生》回归《白蛇传》原故事的经典爱情叙事,期待这部“白蛇正传”为追光动画 “新传说”的“白蛇传”系列圆满收官。本篇论文从三个层面细致剖析了动画电影《白蛇:浮生》,作者指出国漫《白蛇:浮生》不仅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于纯粹爱情的渴望,更以其积极向上的力量,有效缓解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焦虑,为观众提供了一处疗愈心灵的港湾,实现了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情感的和谐共鸣。
//叙事、视听、认知三重建构:
近年中国犯罪片电影视点创作研究
摘要:纵观近几年国产犯罪片,凭借其引人入胜的解谜元素,引发了观众对该类型影片的偏好。该类型特点与电影视点的使用密不可分,多视点在构建非线性叙事中的核心作用,为犯罪片叙事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文从电影视点的界定和划分入手,将使用策略分为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分别为信息多少、信息真假、人物多少,其中涉及内外零聚焦、多种内聚焦手法、多视点使用、可靠和不可靠叙述者、叙事与视听视点等方面的分析,最后针对由于视点界限交叉造成的叙事视点和视听视点的统一与背离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五部分的分析希望能够找到国产犯罪片近年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的启示。
关键词:犯罪片,叙事视点,多视点,不可靠叙述者
推荐用法:“视点”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期,在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目视的角度”“视界”“视野”都曾被用于指代“视点”。热奈特认为这些术语过于强调视觉特性,而忽视了其他感知方式的重要性,引入了“聚焦”这个概念代替视角。本篇论文从四个层面对叙事、视听、认知三重建构:近年中国犯罪片电影视点创作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指出犯罪片中视点的巧妙运用制造信息不对等,推动解谜母题,激发悬念与不确定性。观众在多视角间调整,体验解谜,深入人物内心,反思社会与人性。
//论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性
摘要: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性既不等同于日积月累的电影排映时间顺序,也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电影档期,主要是指特定类型电影在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或高或低、时进时退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周期性的缘由非常繁复,但从宏观和整体角度考察,不外有三:一是社会因素,二是观众因素,三是艺术因素。了解和尊重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特性,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有可能造就更为理想的“正态分布”和“长尾效应”,突破、延宕或放大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使生产、传播和接受达到更好的统一。
关键词: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周期性,延宕放大
推荐用法: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性主要是指特定类型电影在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或高或低、时进时退的周期性变化。一般来说,某一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每个周期都可以分为形成、扩张、高峰、收缩,及其再生成、再扩张、再高峰、再收缩等若干阶段。本篇论文从三个层面细致剖析了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的周期性,作者指出中国电影市场大可以通过数量与质量、融合与杂糅、迭代与升级、自创与借鉴、口碑与品牌等诸多方式延展中国类型电影生产和传播周期。
//隔阂与融合:新西兰电影产业突破背后的本土积累
摘要:1840年,新西兰立国文件《怀唐伊条约》的签订与翻译失确影响深远,绵延至今日,白人与毛利后裔均致力于以动态影像记录或建构身份认同,使得该国艺术影片呈现泾渭分明的主题。本文试图由语言景观的理论视角入手,依据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存续已达十年的“知名新西兰影人”条目拣选典型导演的代表作品,兼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故事片及纪录片(含伪纪录片),以期从创作视角揭示在地影人身份认同建构的差异化表达。电影文本中有关场面调度的场景及服装、道具使用,配音中的多种语言及口音混用,均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试图据此揭示影视产业腾飞背后的助力,即过往三十年间新西兰本土影片的艺术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