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杀》:惊悚悬疑片的二次跃升
摘要:作为一部惊悚悬疑片,《默杀》不仅成功营造了惊悚片的氛围感,而且着力于人物行为的逻辑依据,探讨了校园霸凌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一种“平庸之恶”带来的后果,通过关于沉默的多样叙事,揭示了“默杀”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默杀》,惊悚悬疑片,影像风格,“沉默之地”
推荐用法:作为一部典型的类型片,由柯汶利执导的影片《默杀》在类型意识、影像风格与意义的开掘等几个层面上可圈可点,完成了从影像表达到内在意蕴揭示的二次跃升。本篇论文从故事内核、暗黑影调、复调叙事这三个层面展开对影片的细致剖析,作者指出影片所营造的特殊气氛、人物行为的合理性、鲜明的影像风格以及对意义的深度开掘上的努力,使得《默杀》的整体水准,以及在类型片风格样式的探索上又提升了一步,也为后续创作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抓娃娃》:多重现实下的规训、控制与反挣
摘要:闫非和彭大魔执导的新片《抓娃娃》,以虚幻与现实的双层世界作为叙事的源动力。影片借由主角马继业与大哥马大俊的“身体”, 探讨其表征中的社会规训与反挣;通过马成钢夫妇及其团队所营构的虚拟世界,揭露出处于监视与数据控制中的马继业的生存境况;通过双层世界的互动,影片成功指涉现实,批判当代社会中的父权主义和“鸡娃”式教育,并探讨了数据时代的权力结构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对个体进行更精细和隐蔽的监视与控制,进而揭示现代社会中个体在强大的社会控制下挣扎求存的困境与出路。
关键词:《抓娃娃》,社会问题,规训与控制,反挣
推荐用法:《抓娃娃》是由闫非、彭大魔执导的“西虹市宇宙”电影中的第三部,沿袭了“西虹市宇宙”惯用的电影喜剧手法。影片以轻松诙谐的喜剧形式,包裹了一个沉重的教育议题,在贫困与富裕、虚假与真实、规训与叛逆的对立中,构建了一系列充满讽刺与滑稽的冲突,深入探讨了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争议的“鸡娃”教育现象。本篇论文从三个层面展开了对电影《抓娃娃》细致剖析,作者指出影片对“鸡娃”式教育观念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因喜剧剧情的需要而被边缘化,且一系列成功学的表象掩盖了影片主题“更深挖掘”的可能性。
//21世纪德国“二战”电影的叙事特征及文化属性
摘要:“二战”题材电影在德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21世纪的德国“二战”电影在创作视角、叙事技巧和文化内涵上均有所拓展和创新。本文从真实性、艺术性和现实性三方面分析此类电影的叙事特征,从罪责审视、大屠杀和流亡记忆以及“平庸之恶”三方面剖析电影的文化属性,探讨德国“二战”电影在当今社会语境中的警示作用——战争绝非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的解药,人类应当从苦难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关键词:德国电影,“二战”题材,叙事特征,文化属性
推荐用法:“冷战”期间,伴随着1968年学生运动和“新德国电影”运动,尤其是1972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当众下跪之后,德国社会开始公开哀悼大屠杀死难者。一批励志改革、锐意求新的中青年导演开始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去反思战争、映写现实。21世纪的“二战”题材电影,从创作视角、叙事技巧和文化内涵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呼应当下德国社会思潮、欧亚地缘冲突及难民问题。本篇论文旨在概述21世纪以来德国“二战”题材电影的发展状况,分析这类电影的叙事特征和文化属性,同时探讨其与当今社会危机和流亡语境的融合互动方式。
//谢晋: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杰出先驱
摘要:谢晋电影的心性现实主义范式早期构型,寓言式地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构型态势,在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状况的同时隐性呈现中国式主体心性智慧的作用,展现出中国心性论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相融合的早期趋向。“谢晋儒学”的论争存在洞见和盲视,没有领会其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新努力。谢晋以杰出先驱者姿态沉默从事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早期探险,预示后来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创作道路并为其提供了早期典范。
关键词:谢晋电影,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谢晋儒学
推荐用法:这里所说的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是在新时代以来随着“两个结合”、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程而逐渐明晰的一种中国电影构型。这种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代表作有《亲爱的》《《烈日灼心》《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系列电影等影片。本篇论文从四个层面展开对谢晋导演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的细致剖析,作者指出目前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电影范式业已形成普遍的艺术主流,适当回溯由谢晋创立的早期典范,对于把握未来心性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向,很有必要。
//中国当代电影音乐中“东方语境”的表达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音乐语境与文化表达关系的分析,探讨在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创作中,如何用“母语”进行东方特点的语境表达。通过案例进行分层论述,分析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的电影音乐创作,以及运用电子音乐创作方式和思维、少数民族音乐写意的创作方式,展现用“母语”对中国文化的直译、转译和意译的不同表达方式。本文旨在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电影音乐创作的融合提供多元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启示,以此促进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探索,并强调了电影音乐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母语,东方语境,中国文化,电影音乐创作
推荐用法:语境,顾名思义即语言所处的“环境”,其指某个词句或者段落所在的特定环境和背景。“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的。他认为语言和环境密不可分。本篇论文从三个层面展开对中国当代电影音乐中“东方语境”的表达的细致剖析,作者强调对于“东方语境”表达,作曲家们也无须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等具象客观的文化形式,还应尝试着眼于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探索,运用电影音乐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